开放中国 携手“朋友圈”共创新机遇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绮曼;孙晶 发表时间:2024-11-19 08:08
金羊网  作者:孙绮曼;孙晶  2024-11-19
11月以来,全国范围内一场场面向世界的主题展会与论坛应接不暇,高潮迭起。

“广交天下客”“进博朋友圈”“全球服务 互惠共享”……面向国际,中国会展业蓬勃向上折射新动能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孙晶

11月18日,为世界中小企业搭建“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平台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博会”)落下帷幕,初步统计,本届中博会合作对接成果丰硕,按一年计达成意向成交金额近1000亿元。

不只是中博会。

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2024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11月以来,全国范围内一场场面向世界的主题展会与论坛应接不暇,高潮迭起。各类国际性专业展会因汇聚了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面向世界的中国会展业以一张张靓丽成绩单交出答卷。

会展兴,百业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储祥银这样分析,“会展业是经济的一个晴雨表。面向世界的中国展会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中国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通过会展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看到我们向世界开放中国市场,让世界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

“接力”打造国际平台

“圈粉实力”不断升级

今年10月,来自法国的采购商利兹在第136届广交会上收获颇多,不久后,他又参加了第七届进博会,想到进博会的创新孵化专区看看更多行业创新的趋势。

这样的“接力”每年会重现两次。每年4月,消博会结束,广交会启幕。每年11月,广交会结束,进博会启幕。

在成千上万外企人的飞行轨迹中,世界见证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接力”。

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原名“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2007年正式改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被认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

“1957年,我们坐着烧煤的火车从香港赶到中苏友好大厦,挤进拥挤的人群,看到中苏友好大厦屋顶红旗飘扬,周围锣鼓喧天。”回忆起参加首届广交会的场景,近百岁的“老广交”李欢依然记忆深刻。

在当时,广交会一鸣惊人,第一年成交额就达到8686万美元,占全国创收现汇额的20%。

在参加广交会的几十年里,李欢曾把珠江桥牌“生抽王”“豆豉鲮鱼”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国货品牌带到香港,进而行销全球。2008年,第101届广交会增设进口展区,年届九旬的李欢看准商机,到现场引进法国红酒,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悄然转身。

在会展构建的独特时空里,各类展览从世界走向中国,也从中国走向世界,打造了一扇“近悦远来”的开放窗口。

“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和消博会这四大国家级商务会展有着不同特质。进博会和消博会更多地面向国内市场,以进口为导向,将国外高质量消费品引入国内,体现了中国市场向世界开放的态势,也显示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而广交会和服贸会则分别以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进出口为导向,展现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势头。”储祥银表示。

从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到2023年达到4176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从1978年到202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份额从不足1%提升到12.4%,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换取工业品进口的被动局面早已扭转。

大市场形成“大磁场”

“全勤生”看好中国机遇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国经济是一片汪洋大海。自广交会开设进口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优质境外企业通过参展获得了搭乘中国发展巨轮的“船票”,规划出开拓全球市场的“新航线”。

于是,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向世界宣布:将于2018年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如果说广交会是一扇窗,世界从这里加速了解中国。那进博会就是一道门,推开这道门,中国正在加速拥抱世界。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也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从广交会“一展谋出路”,到进博会“一展汇全球”。转眼间,进博会已经举办了七年,时至今日,依然每年都吸引着新的外企从“见证者”变身“亲历者”,成为外资企业心目中一年一度的“Big Event”。

安永中国主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凯坦言,进博会充分彰显了打造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特征,一方面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帮助跨国企业更加紧密地拥抱中国市场,增强国际合作信心。同时也将先进的技术、经验和创新理念引入中国,助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和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做出重要贡献。”陈凯说。

出于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坚定信心,安永已率先签约第八届进博会,成为首批八年“全勤生”。南侨、梅赛德斯-奔驰、蔡司、雅诗兰黛集团、拜耳、慕尼黑博览集团、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等80家企业及机构也“抢鲜”预订第八届进博会,签约展览面积近5万平方米。

从今年4月18日,作为2024年中国首场重大国际性展会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圆满落幕,到以“全球服务 互惠共享”为主题的2024服贸会上,各行业、各领域高新技术成果集中亮相,为中国勾勒出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再到广交会、进博会的火爆登场,国家级四大展会互为补充,形成强大矩阵,“四轮驱动”的背后彰显出中国国际化大市场的魅力。

展现新趋势

中国能量携手世界创新

不断发展的中国在世界眼中的“标签”一直在变。

曾经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腹地辽阔,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庞大的中产阶级人群吸引了全世界的消费企业投身这个“世界市场”;如今,中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百上千的企业咬牙自主创新啃起硬骨头,中国又成为了世界的“创新灵感来源地”。

全球首款搭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最小心脏起搏器、远程安全驾驶系统智能驾驶舱等亮相2024服贸会,各专题展集中展现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6G等行业前沿技术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成果。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四大展会先后设立,既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助推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驾马车”奔驰,又彰显着中国与各方共享机遇的格局和胸怀。

几天前,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刚刚结束他的进博会之旅,就马不停蹄地回到广州,在中博会现场他说,不少中小企业在进博会上“淘金”,他们在垂直细分领域找到商机、做成买卖,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中国发展红利。

据悉,本届中博会吸引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7家,彰显中国制造强劲实力。而十多年前,这些企业远未成熟,正是在“中博会们”这类的“练功房”里不断“修炼”,才能够从“小不点”成长为“小巨人”。

“小中见大,博览天下。”如今行走在中博会上,中小企业们的展位依然朴实无华,但桌子上摆着的“小玩意”们,却往往是突破了“卡脖子”技术的大创新。更令人关注的是,在多个面向世界的中国展会上,绿色、数字化、智能化等元素成为重要元素。

“纵观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和绿色化是重要亮点。可以说,数字经济与展览经济的交汇融合正成为趋势,大数据和智能化将有力推动业态模式和管理服务创新。AI等新技术将增强数字展览的沉浸式体验,展馆管理的数字化将推动客商有效对接。”储祥银表示,这些展会新趋势的背后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会展业未来不是比规模,而是要从大的方面更多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调整服务方向;中观上服务产业,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为产业类的展览会提供精准服务;微观上为企业的产品搭建一个好的平台,服务好参展商,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提高展会本身成交或者促进线下企业间的合作,搭建好平台。

“展望未来,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将持续扩大,各地将提升展览业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中国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未来中国将持续培育更多国际知名展会,吸引更多国际知名展览企业在国内落户,更多国际参展商和外国观众也将来华参展、观展,从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不断向好。”储祥银这样说。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