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何昱 陈晓楠 实习生 张小悦 李宇安
“欢迎来广州,来大湾区发展!你们有哪些成果想要进行转化的,我们负责的同事可以直接和你们对接。”面对前来参加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负责人,广州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说道。
“以前只是听说,这次来了之后,依然让我们惊讶,大湾区的政府部门如此高效和务实。”面对这种热情,这名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并当场表态,明年一定要争取在大湾区这片科创热土上落地。
“开放科学,勇立潮头。”开放,是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主色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国际学术机构负责人、国内外知名院士、龙头企业代表纷至沓来;顶尖专家学者,围绕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前沿性、热点性话题奉献真知灼见,为大湾区更好地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开放、自由、包容的科学氛围,让大湾区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韩国企业组团来了。他们说,要在大湾区圆“中国梦”。
“希望以本次论坛为起点,通过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平台,每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周期性的长期韩中科技交流合作活动,为更多韩国科创企业铺就‘中国路’,圆‘中国梦’。”在华韩国创新中心(KIC)首席代表金钟文在中韩氢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合作分论坛上如此表示。
来自韩国的10家氢能源科技企业轮番登台路演,与中国氢能领域专家、投资机构以及技术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对接。韩国研究财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赫更直言:随着广东氢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韩国研究财团期待韩国的氢能企业在中国市场大展身手。
“这里有全新的实验室,有许多充满热情的年轻科学家,有良好的管理体系,实验室和整个研究机构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大湾区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出席大湾区科学论坛的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如此为大湾区点赞。他认为,许多海外科学家或者科技团队会愿意来这里,或者将业务迁移到这里,与这里的科学家展开合作。
开放,营造出了活跃的创新氛围,形成了集聚效应,让科学的论坛不止于科学,让更多人在大湾区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本次科学论坛的一大亮点是强调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一场场路演对接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结合广东省重点产业领域方向,中国科学院特意遴选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空天海洋与农业、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六大领域共240余项科技成果,在论坛上展开对接。
广东寰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詹春华很高兴通过对接活动,寻找到了可以针对企业痛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机构——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产业发展处主管刘胜航则表示,能够在论坛上对接到大湾区优质的企业,了解到各个产业的重点需求,对研究所本身的科研和产业推广活动开展大有裨益。
“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创新集聚效应。”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同样为大湾区的开放包容点赞。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活力最强、创新能力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希望通过举办此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激发区域内外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打破阻碍知识传播与技术转移的各种障碍,营造一种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福祉,从而引领整个世界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