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24年贺岁档正式拉开序幕。从《好东西》到《孤星计划》,再到《角斗士2》,30余部中外影片将陆续上映,涵盖了历史、爱情、悬疑、喜剧等多种题材。在今年的电影市场面临多重挑战下,贺岁档还能否吸引观众的目光?第四季度全国电影票房能否有不俗的表现?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之前公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第三季度,营收约8.93亿元,同比下降33.99%;前三季度,营收约为30.16亿元,同比下降28.38%。对此,中影公司解释称,这主要因电影市场票房减少导致票房结算分账款整体减少所致。
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346.33亿元,同比减少24%。国内电影市场接连遭遇多年来的“最冷五一档”“最冷暑期档”和“最冷国庆档”。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电影市场7月至9月总票房,每月下降幅度分别为38.33%、48.1%和48.5%,降幅呈逐月扩大趋势。
为何观众好像不爱去电影院了呢?观众都去哪了?这些问题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年轻人不爱进影院了?
在上个月闭幕的2024青年电影周(浙江)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影迷齐聚杭州,对《红辣椒》《深空》等经典影片,网络购票平台上演“抢票大战”,开票短短一小时,就出现了7000余张出票量,看到影迷们为了一张电影票所做出的努力,杭州不少院线负责人感叹:“原来还有这么多年轻人爱看电影。”
这种感慨并非无的放矢,因为近年来,影院中的年轻人数量明显减少,使得电影行业普遍担忧年轻观众群体的流失。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丁莉丽说:“这两年,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观影时更容易受到舆论影响,他们不愿花时间和金钱去看那些与预期不符的电影,观影前也更倾向于去社交平台上提前了解关于影片的评价,这种趋势无疑是有挑战性的。”
灯塔研究院此前发布的全国《电影市场报告》,为2019年至2023年近5年的购票用户绘制了画像。其中,20岁以下与20岁至2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观众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岁以下的观众占比从8%掉到了5%;20岁至24岁的观众占比从30%骤降至19%。
在今年国庆档,该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让这个“画像”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该院数据分析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35岁+观众占比连续多年上扬,今年更是上涨至接近三分之一。而曾经在电影院中占比过半的年轻人,却正在逐渐疏离这个光影的世界。
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运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现象。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意愿正在不断下降。此前在横店影视节上,他出示了一组数据,24岁以下的观众购票占比从2019年的37.9%一路下滑至去年的25.5%。
与此同时,票房上其他年龄层观众的增幅却无法弥补这一流失速度。
“年轻观众是影院观影的关键人群。比起其他年龄人群,年轻观众在影院观众中占比最大。”华谊兄弟研究院曾对英国电影市场进行深入研究。2017年,年轻人仅占英国人口的12%,却占据了英国影院观影人数的28%。
作为有极强社交属性的电影院,曾经是年轻人追逐潮流、感受浪漫与激情的首选地之一,他们或与朋友一起,在爆米花的香气中分享欢笑与感动;或与恋人相拥,感受电影带来的温暖与浪漫。如今,似乎对年轻人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需要优质影片的召唤
电影市场遇到的挑战并非国内影视业所独有。今年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全球影院票房累计达232亿美元,相比于2017年至2019年这三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21%。
大家现在真的都不爱看电影了吗?或许不见得。
尽管总体票房不乐观,但今年仍有部分影片获得了观众的热捧。
除了春节档的《热辣滚烫》,今年国庆档,《志愿军:存亡之战》连续6天夺得档期单日票房冠军,夺得国庆档票房第一,温州、杭州、宁波的影院几乎被这部电影“承包”了。
还有浙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至今以超4400万元的票房,打破过去5年国产纪录片最高票房纪录,并在全国各地影迷的自发接力中,两次宣布密钥延期。
在电影消费券的助力下,国庆档浙江票房增速跃居全国第二。但由于国庆档上映的10部影片类型分散,小片扎堆,整体带动效应有限,导致整个国庆档票房与去年相比下降明显。
可见,吸引人们重返影院观影的仍然是影片质量。这些卖座片有着共同特征,它们在制作、情节叙事等领域有创新和突破,也有引发共鸣共情的内容和直抵人心的表达。
电影市场研究机构拓普咨询创始人程飞表示,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影片供给数量看似充足,其实处于清库存状态。今年1月到9月上映的影片中,五成以上都是两年前的投拍项目,随着库存片的消耗,优质影片供给不足的问题逐渐暴露。
在缺少破圈新片的背景下,今年许多经典老片却让观众热血沸腾地涌进影院,一些重映电影的票房甚至高于新上映的影片。这些经典老片在题材和选择上,同样是注重情怀和话题性,特别是符合当下的审美。
比如10月初,《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重返影院的消息,让许多年轻人纷纷组团回归。杭州博纳院线戏幕影城经理张波介绍,《哈利·波特》首部重映第一天,该影城观影人数接近200人,市场反响远超预期。
观众00后陈芫芫已经参加了4场《哈利·波特》的系列专场观影,“这是影迷自发组织的包场,在网上看到信息就报了名,观影还能拿电影周边,虽然大多数人互不相识,但走进影院就像参加了一场 ‘魔法聚会’。”
这里面除了“哈利·波特”IP强大的吸引力,也能看出,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并没有抛弃电影院,而是需要一场好电影的召唤,提升在电影院观影的氛围感。
最终决定观众是否走进影院的关键,还是要看作品本身。这是采访中,浙江多家院线负责人达成的共识。
如今,许多业内人士也在研究,作为观影主力的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电影?
在创作《流浪地球3》期间,导演郭帆率团队调研了1000多名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结果是,现在年轻人普遍的状态是“反奋斗,不想听鸡汤了”。
他们更想要的是具有话题性的电影,观影后能产生情绪释放。比如,去年的票房黑马《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而今年脱胎于舞台作品的电影《新龙门客栈》和《只此青绿》,则为电影走出大众文化困境尝试了另一条新路。
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林玮表示,小众的题材同样能获得票房认可,说明电影不可能死,它会趋向多样化、技术化和更加优雅的奇观化,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此外,众多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院的观众数量有所减少,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电影的兴趣消失。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依然拥有庞大的观众基础,只是如今观影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4)》主编牛兴侦认为,流媒体服务的普及让观众更倾向于在家看电影,影响了影院观影需求,这一变化在年轻一代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例如网络观影。数据显示,60.9%的观众网络观影频率高于每月一次、但低于每周一次,与10年前影院观影频率相当,电影观众正在从过去的影院观影向网络观影倾斜。
北京大学教授陈宇还提出,随着短视频、微短剧的兴起,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相较而言已成为一种“深度阅读”。当观众的观赏习惯发生改变,影视人也应该转换观念,积极向其他文化娱乐形式汲取营养,“毕竟,电影属于青年文化,应该不断接受新事物,传递新信息。”
如何重燃走进影院的热情
面对从热热闹闹状态冷静下来的电影院,已经从事电影业30多年老电影人的刘敏健也认为,这不全是坏事。他在琢磨一个问题:除了影片,电影院到底要给观众提供什么?
作为浙江戏幕影城创始人,刘敏健曾在影院“闭店潮”最汹涌的时候,借钱、抵押房产,在杭州滨江开出了一家电影院。如今,这家影院已开业两年多。
刘敏健坚持的就是,“电影院不仅是一个简单放电影的场所,也应该是一个文化中心”。
走进滨江的戏幕影城,“总有好戏上演”这句话被写在影院名字正下方。刘敏健说,所谓“戏”,不仅在于上映的电影,还有电影院能为观众提供的体验感与沉浸感。
在他看来,如今电影院除了以放映电影为主业外,还要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可以承办相关展览、专场活动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此前,影院就举办过刘青云主题展、张国荣经典海报展、《长安三万里》汉服专场等活动,受到点赞。
刘敏健也希望,有关主管部门能鼓励、支持更多的文化活动或与电影相关的活动落地影院。
浙江时代电影院线负责人认为,作为院线方,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电影院,还需要从技术端迭代观影体验,让观众对电影内容有更强的代入感与更难忘的视觉体验。
如今,有不少影院开始系列“电影+”的探索,通过为观众提供内容附加值,让电影更好玩。
今年上海举行的“法国电影周”上,影迷收到了影院定制的场刊和限定章,“这些内容能直观感受影院的诚意,也让我们影迷有种被尊重与珍视的感受。”资深影迷杜先生回忆。
巴黎奥运会期间,国内影院还首次直播奥运,浙江以观众占比14.5%在全国居首位。“影院人多、银幕大,很有氛围,还送周边”,影院奥运直播让很多年轻人有了别样体验,同时也创造了文体消费新场景。10月底,2024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期间,时代电影院线旗下浙影时代影城还开出影院线下观赛专场。
就在前两天,浙影时代影城西湖文化广场店IMAX厅旁开出了一家名为“苇草”的电影书店,除了提供阅读空间,还将组织青年导演短片放映、映后交流等活动,期待在大银幕的主场,收获热爱短视频的年轻人。
“电影+”的背后,是新可能、新潜力、新商机的蓄能。一张电影票,为观众带去的不止是一场电影,而是一次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