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人才队伍,是青年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更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生力量。23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的比拼进入白热化。本次大赛前后共吸引了3351个博士博士后项目团队,超1万人参赛,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
为何一场大赛,能引起全国博士博士后项目团队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对博士后人才创业来说有何魅力?在大赛决赛之际,记者走访广州多个参赛项目及博士后工作站,探寻广东是如何吸引博士后人才,又如何将大湾区打造成博士后创业热土的。
构建完整的博士后服务链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记者看到,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们正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医药实验。
杨宇、何承鹏、林灯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在2021年第一届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们作为博士生团队参加了揭榜赛。凭借提出的线粒体研究方案,他们一举拿下金奖博士生团队称号,并通过大赛对接,毕业后全职加入研究院。
目前,他们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PCT专利1项,开发了自主产权基于智能液滴的通用型单细胞多组学检测及分析平台,可实现全原料、全流程国产化。
“粤港澳大湾区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杨宇表示,“研究院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这里不仅科研氛围浓,博士博士后创业的热情更是高涨。”
博士后赵丹,她用自身经历印证了杨宇的感受。如今,赵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致知生物(广州)有限公司CEO。她的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成功进行了转化。
“南沙近年来以其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关注。”赵丹表示。
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广州以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园区、高等院校、专精特新企业等战略创新平台为依托,广泛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并推出了《广州市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办法》,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与保障等多方面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博士后服务链。
据统计,目前,广东全省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平台1211家。其中,广州累计设立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586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人才留下来了,如何激发人才创新热情,让其施展抱负才干?为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广州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两年前,“90后”博士后孙骄杨凭借“新一代动物模型制备技术”,在全国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勇夺银奖。出站后,她并没有离开湾区,而是选择加入广州实验室。
“在湾区,博士后的科研启动经费和生活补贴政策都支持我继续深入研究。”孙骄杨说,“目前生产线稳定运行,我将继续在湾区进行新技术开发或优化,期待未来能带来更大的产学研价值。”
出站后同样选择留在大湾区的还有从事北斗研究的博士后宋玉龙。他2017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2020年进入广州数字科技集团旗下海格通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科研上的突破,离不开政府、单位的支持。”宋玉龙表示,“在湾区,我享受到了各项人才政策。这里的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可以专心进行科研。”
据了解,广州将博士博士后工作纳入“广聚英才”计划,从强化人才培养、创新引进机制、改革激励机制等方面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构筑博士博士后人才服务全链条。2020年以来,广州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博士博士后资金达16.82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2.96亿元,资助博士博士后8489人次,资助博士后科研项目2197个。
博士后人才为广东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人才活水”。据统计,近三年广东在站博士后规模和每年新增招收博士后人数稳居全国前列。其中,广州在站博士后年均增长超25%,2024年新进站博士后比2020年增长1.1倍,目前在站博士后2262人。出站博士后留穗工作比例近80%。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