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询问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实习生 张小悦
11月26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省政府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据了解,开展专题询问是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监督职责的重要形式,也是广东践行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的重要内容。
现场气氛热烈。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12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精准发问。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诚恳应询,逐一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
问: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答:出台配套政策,让创新主体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
“下一步,广东在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有什么举措?”专题询问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小铁单刀直入,发出提问。
“科技体制改革是我们接下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对此,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真诚回应。她表示,广东将从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统筹和加快推进重点改革任务两方面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如:健全省级科技计划执行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科技项目专业管理机构改革,提高科技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同时,进一步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等。
与此同时,任小铁还关注到,今年7月省人大通过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出了很多首创性的制度措施,不少创新主体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配套政策、享受政策红利。对此,王月琴表示,明年,省人大将开展《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执法检查,科技部门将同时推动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的细则,进而让创新主体有更多的政策获得感。
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面对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伍庆的提问,王月琴坦言,广东将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方向,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为先。比如,在干细胞治疗方面,以临床试验或注册证书作为“里程碑”考核节点,实行“赛马制”,促使更多“千里马”涌现。
此外,还要统筹好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健全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持政策。未来,广东将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把超过三分之一的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问: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答:加快产业布局,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初步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但也存在产业链短、关键环节缺等问题。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丁建庭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问:广东在以创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方面有何举措?
对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逐一进行回应。他表示,广东统筹发展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在巩固提升支柱产业集群领先优势的同时,加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布局。而在未来产业领域,广东已在量子科技、6G、生命科学等方面布局项目,引领未来产业的发展。
同时,广东坚持以项目为王,狠抓工业投资,推动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
问:如何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答: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现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建华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评价,向省教育厅进行发问。
针对问题,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林如鹏积极表态:下一步,省教育厅将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紧密融合。比如:广东的涉外法治专业就非常急需,目前省教育厅正在指导有条件、有能力的相关院校大力推进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
此外,广东正在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人才的扩容提质工程,在省里遴选了8家重点院校,加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实施了工业软件人才的攻关工程,并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推进“天玑计划”,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
“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时,常常因为非传统的学术背景、论文专利竞争力不够等因素而遭遇障碍。”省人大常委会会员李雅林紧盯企业人才评价机制的问题。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杜敏琪表示,目前已出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12份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下一步,将围绕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等多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和档案等制约,让民营企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申报渠道更畅通。
关键词:科技金融
问:如何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答:强化正向激励,并建立容错机制。
产业科技创新,始于科技,成于金融。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邓中青关注到,目前,广东的政府引导基金对风险高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是想投但不敢投。同时,对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对此,省国资委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引导国有创投机构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力度?
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奇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协同,加强政策引导,指导相关省属企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鼓励企业利用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行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外,强化正向激励,建立国资创业机构中长周期考核机制,并建立容错机制,为国资创业机构投资运营“松绑减压”。
关键词:成果转化
问:如何促进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答:大力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建达关注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各种问题。
对此,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回应称,今年广东出台了《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后,大家普遍反映,束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看得见的‘粗绳子’已基本解开了。”她表示,接下来,省科技厅主要将通过出台相关工作指引和一些具体措施,推动该《方案》的全面落地。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林如鹏表示,下一步,省教育厅将紧紧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大力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如: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合理评价体系,进一步督促高校把专利创造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等指标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晋升、岗位聘任、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等。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左丹针对中试平台现有的困境直言不讳。“代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省发改委副主任朱伟表示,中试作为产品大规模生产前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关键环节。他表示,未来将围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和储能、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中试平台。
关键词:财政支持
问:如何实现既监管好财政资金使用、又保障创新生态健康发展?
答: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给科研部门创造施展空间。
“鼓励创新的社会中必须有充分的容错机制。”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侯雪梅围绕资金监管与科研规律的平衡发出针对性提问。
省审计厅副厅长刘柱棠表示,将加强跟踪问效和促进建章立制,对存在问题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采取主动终止、重新验收等举措,也将推动《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管理办法》等的修订。“在省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中,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允许科研失败、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等政策要求。”他表示,会充分听取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意见,全面辩证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景勇就技术和产业的有效对接、财政绩效评价的专业化作用两方面对省财政厅发起提问。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表示,下一步,广东将逐步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落实省财政配套政策来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攻关任务,探索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