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
为推动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建设,助力荔湾区曲艺粤剧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近日,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荔湾区文联”)主办的“岭南曲艺粤剧文化交流会”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交流会邀请了岭南曲艺与粤剧领域的知名学者、青年艺术家和青年学生代表,共同探讨岭南曲艺与粤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本次活动作为“韵律中的岭南情怀——岭南曲艺与粤剧文化大师课创新体验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者、研究人员和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
“
创新举措:激发岭南曲艺新活力
荔湾区作为岭南曲艺和粤剧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广州市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
荔湾区文联相关负责人在交流会上表示,荔湾区在新时代背景下,致力于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岭南曲艺文化,使年轻人认识、接受和喜爱岭南曲艺文化。新一代年轻人对文化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平衡岭南曲艺和粤剧的纯粹性与创新性,是目前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荔湾区通过设立粤剧曲艺创作实践基地,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培养新一代粤剧和曲艺人才。今年,荔湾区推出了“岭南曲艺大师课”“荔萌-青年艺术家培育计划”“粤潮文化周”等活动,通过开放和多元形式,注重艺术跨界,提升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为岭南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
荔湾区粤剧曲艺协会执行主席周丽珊在发言中介绍了荔湾区粤剧曲艺协会的推广成果。自荔湾区粤剧曲艺协会成立以来,通过社区演出和学术活动,如“粤韵同声”粤港澳粤曲展演、“百场粤剧进社区”等,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并屡获佳绩。还借助“粤艺大讲堂”“粤剧粤曲培训讲座”等传播粤剧知识,出版了多部相关书籍,夯实理论基础;推出“粤剧·相声讲堂”系列短视频和《湾区团年》微电影,借助新媒体扩大粤剧影响力。未来,荔湾区粤剧曲艺协会将继续创新传播方式,深入社区,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壮大岭南文化的生命力。
青年声音:跨界融合激发曲艺生命力
面对传统岭南曲艺与粤剧观众群体老年化、展演形式缺少创新性、部分经典作品和技艺逐渐失传等困境,青年学生代表和艺术家们纷纷为岭南曲艺粤剧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创新意见。
有青年学生代表认为,岭南曲艺应在保留文化特点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如音乐、影视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跨界合作激发新活力。此外,应通过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发布曲艺表演的精彩片段和幕后故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触岭南曲艺。另外,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将曲艺文化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使岭南曲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现场,青年艺术家们分享了他们的跨界创新实践。青年舞者李灏将粤剧和街舞结合,创作了《新穆桂英挂帅》等作品,将粤剧“唱、念、做、打”与街舞的现代风格融合,展现了传统与潮流。他强调,通过结合粤剧唱腔、念白和表演动作,使传统文化焕发年轻活力,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青年艺术家何熙杰利用电子合成器等现代手段,对粤剧旋律与节奏进行再创造,以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他创作了电子音乐与粤剧的融合作品,并在视觉艺术、电影、舞蹈等方面进行探索合作,拓展粤剧的表现形式。“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设计沉浸式体验,可以增强观众的互动性和文化认同。这些跨界探索不仅提升传统艺术的吸引力,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学术视角:传承与创新并行
在本次交流会中,多位专家对岭南曲艺与粤剧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万钟如指出,岭南曲艺与粤剧是广府文化的瑰宝,具有开放包容与不断创新的特质。为了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光芒,需要在曲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提高文化艺术的整体水平。
来自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部的黄悦在会上指出,近年来,粤剧和曲艺传承面临观众老龄化和缺乏创新等问题,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可以有多种尝试,如重排经典剧目《马福龙卖箭》和《赵氏孤儿》,保留了传统粤剧的精髓。结合现代元素创作《再战天策府》《南拳》和《竹林爱传奇》,这些创新剧目通过跨界合作可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黄悦还提到,曲艺表演的“话剧化”和“故事化”创新,例如《得闲饮茶》将曲艺、广东音乐和醒狮等元素融入现代故事,取得了较好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