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储存在油桶里?专家谈各领域新能源创新实践|2024读懂中国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晓楠 发表时间:2024-12-03 18: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晓楠  2024-12-03
“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专题会议在广州举行

12月3日下午,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办期间,“探索惠及全球的新能源创新之路”专题会议在广州举行。多位行业专家就“液态阳光”、绿碳绿氢、工业节能、“地球水未来”等话题探讨各领域新能源创新实践。

“液态阳光”:把太阳能储存在油桶里

“传统工业生产中的‘废物’或许正是未来绿色化工的宝贵原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涛以水泥生产为例,描述了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业融合图景。在他的设想中,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不再是单纯的排放物,而是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工原料。这种建材生产与现代化工的创新耦合,为工业减排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

当谈到交通领域的碳减排时,张涛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数据。尽管我国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能源排放的十分之一,但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写这一现状。除了广为人知的电动车技术,张涛特别强调了一项富有前景的创新——“液态阳光”技术。这一开创性概念于2018年登上国际知名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

“把太阳能储存在油桶里”——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张涛的演讲中变得触手可及。这项被称为“液态阳光”的技术,本质上是一个模拟自然的巧妙过程: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电力,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再将氢气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这种绿色甲醇不仅可以作为车用燃料,更实现了真正的零碳循环。”张涛说。

智能化使工业难题“化敌为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介绍了工业智能化与节能减排的深度融合之路。在阐述工业智能化的核心理念时,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DAO理论”:“左端是理性思维,代表自上而下的数学模型;右端是感性认知,代表基于数据的经验归纳。这就像人类的左右大脑,需要协同工作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传统的理性方法虽然精准,但难以完全刻画工业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唐立新解释,“而单纯依赖数据的方法又过分依赖历史经验。我们的创新在于将两者有机融合,既保留理性分析的前瞻性,又利用数据分析的经验价值。”

谈到具体应用,唐立新以钢铁企业为例阐述:“一个现代钢铁企业往往需要协调19种能源介质的分配,从煤气到蒸汽,从电力到氧气,每一种介质都需要精准调度。我们开发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全厂能源的优化配置,显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唐立新提出工业智能化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实现人与工业系统的和谐共生。那些现在看似是‘敌人’的工业难题,其实是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朋友’。通过智能化手段,我们可以化解这种对立,实现真正的人机协同。”

关注“地球水未来”大科学计划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深入阐述了水资源、能源与粮食安全的复杂关联,介绍了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创新思路。

关于能源结构转型,刘俊国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发现碳足迹下降可能会导致水足迹的增加,未来采取哪些措施以平衡水和碳足迹,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2024世界科学论坛的圆桌会议上,我很荣幸作为主要演讲嘉宾之一,提出了‘地球水未来’大科学计划。”刘俊国介绍。

在谈到计划的国际合作框架时,刘俊国介绍了最新进展:“在过去几周内,我们已经建立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纽带。我们与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签署了中美星球健康联合计划,同时在匈牙利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这些合作将为‘地球水未来’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国际支持。”

“‘地球水未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为未来世代提供新一代的水资源解决方案,”刘俊国强调,“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推进水资源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文、图|记者 陈晓楠

编辑:郑宗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