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团队在选择地方案例时,挑选了广州越秀区的行花街和佛山木版年画等
羊城晚报讯 记者周欣怡、朱绍杰报道: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春节”申遗团队成员朱刚是此次“春节”申遗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之一,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解释了“春节”这项文化遗产的内涵:“我们在申报春节的过程中,尝试从时间维度来定义这一项目——从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从旧的一年跨入新一年的转换过程。在此期间,人们会采取特定的文化实践来确保这一过渡的平安顺利,所以与春节相关的文化符号具有吉祥、和谐、美满的寓意,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年12月,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共享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感受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申遗文本中还指出,“春节”项目在全中国范围内广泛实践。一些代表性社群参与庆祝春节的具体活动,这些文化活动涉及全国多个地区,其中就包括广东省佛山市和广州市越秀区。
朱刚告诉记者,申报团队在选择地方案例时,会着重挑选一些有自身特色的地区或项目,将其纳入申遗文本中。
“广东的非遗储量巨大、形态多元。由于宗族观念盛行等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华南地区保存得比较好,比如广州越秀区的行花街素有‘百年花市’之称,历经700多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成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这些都是非常凸显岭南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岭南地区春节习俗的传承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朱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