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马彦 韩羽柔
近日,在热门真人秀综艺节目中,几对夫妻的18天房车之旅如同一场情感与心理的探险,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眼神都似乎在诉说着婚姻的复杂与微妙。然而,在这趟充满未知与变数的旅程中,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节目一起登上了热搜榜。
什么是NPD?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副研究员魏胜男介绍,NPD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有不切实际的自大感,对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非分幻想,认为自己特殊且独特,要求外界对自己有过度的赞美,并要求有“特权感”,企图通过支配他人来满足自己,且缺乏共情能力。
“精神心理科的诊断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并非拥有以上个别特征就可以武断地确定为NPD。”魏胜男强调,应确认类似特征已经多个出现且固定,或者由于这些表现已经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对其造成了主观痛苦,才能由临床医生诊断其是否为NPD。
值得一提的是,绝不能将自信和NPD混为一谈。真正自信的人内心稳定,对自己的能力、技能、判断力或资源有基于客观事实的信任,不依赖于外界的认可,是向内求的,具有健康的自我评价,并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坚定不懈的态度;而NPD则更多是表面上的自信、向外求索的自信和缺乏共情的自信。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在精神心理科的临床诊疗中,前去求诊的NPD人群是极少数的。
“NPD人群由于极度的自我,往往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更不会前往医院寻求门诊治疗。”魏胜男介绍,尽管如此,但在精神心理科的临床医生眼中,NPD人群其实屡见不鲜,陪着其他精神疾病类患者来就诊的患者家属、朋友其实有不少人都是NPD而不自知的。“在未成年人心理疾病中,家长的问题是导致孩子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由于父母是NPD人群,在交往过程中对孩子造成打击的案例不胜枚举。”
据介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NPD患者往往由于不切实际的自大感和对外索求特权感,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人进行PUA(Pick-up Artist,现指不考虑对方的意愿、横加干涉和操控别人),对身边人造成伤害,而亲子关系中这种情况是最常见且最容易忽视的。
NPD父母往往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他们将自己的价值与孩子的成就紧密相连,且缺乏同理心,难以理解和关心孩子的真实需求,往往只关注孩子是否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忽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导致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可能发展出自卑、逃避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葛鑫宇呼吁,当我们谈论NPD时,不应仅仅将其视为一个遥远的心理学概念或热门的综艺词汇,而应关注它在亲子关系中的“曝光”,警惕并避免其对他人造成的潜在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