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爱荷、咏荷者众。对于著名水墨艺术家、香港美协主席林天行而言,以荷入画,与荷相伴,是他穷其一生的希冀与追求。
12月14日,“百荷呈祥——林天行荣宝斋首展”在荣宝斋广州启幕。展览展出林天行近年新作的百幅荷花图,将艺术家的观察、想象、思考与过往人生经验阅历共冶一炉,将荷花之气质精神,挥洒笔端纸面。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林天行是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成才、成家的一代艺术家的优秀代表。林天行多年来紧密团结、依靠广大香港美术工作者,积极与内地的美术界交流沟通,为中国的美术交流拓展了更加宽阔的空间。
与荷结缘彰显君子气韵
沿楼梯往二楼画廊走去,步阶尽头处悬挂咏荷画作《望远》。白荷、粉荷在彩墨映衬中愈显灵动,花瓣边缘积墨处透出明黄调,色彩对比营造的视觉层次配合由远及近的脚步,预示着观者将走进“百荷之境”。
置身“白立方”简洁明快的画廊空间,策展人根据墙体面积、窗外光线变化陈列百张以荷入题的画作。白墙与大面积泼墨、破色形成对比,更显彩墨荷花的色彩艳丽而不失和谐。
谈及对于荷花的情有独钟,林天行告诉记者,他已有多年画荷花的经验,曾推出荷花主题的画展、画册。他钟爱中国文人墨客笔下荷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的君子气韵,也有感于法国印象派名家莫奈画中,荷花的绚烂与浪漫。
若论林天行与荷的缘分,最早可追溯至他的故乡——福州莲花峰。1963年,林天出生于福州乡间,他自幼就在山间水畔流连,曾为追逐一朵远云而跋山涉水。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的习惯由此绵延半生。
“画荷而不止于荷。”这是策展人李梦对林天行作品的高度凝练。在李梦看来,林天行以厚重的经验与阅历,加以与众不同的观察与思考,模塑“天行之荷”更挥洒从容、不拘一格的笔意与想象,在冬季为观者带来暖意与生机。
融汇东西理念而终成一家
“天行先生画荷,既承继中国绘画传统的骨架与风貌,又兼学西洋绘画之构图设色,并以笔墨回应当下之时代精神。”李梦表示,在艺术世界中,临摹与效仿不是最难,最难的是觅得独属于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与传统中国画崇尚“留白”不同,林天行笔下的荷花图景大多饱满充实,以色彩、意蕴或律动,描摹荷花在池上田间的绽放与凋谢,拓宽观者想象空间。
在画作《随风》中,白荷“伫立”于紫色、黄色交融的秘境中。林天行巧妙地运用墨色的干湿浓淡以及色彩的微妙变化,营造出荷花的立体感、层次感。既有中国传统画作的风骨与情境,又加添西洋绘画流派如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等对于光暗、色彩的探索与实践。
“我沿用积墨、积色的中国画传统技法,同时用大量色块、对比色来填充画面,突出色和墨的层次感,希望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林天行回忆,他20多岁时前往北京,到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深造,在去程火车上他自勉,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林天行笔下的荷花样态之多元,意境之开阔,离不开东西方艺术交融下的长期浸润、汲取。他十余岁开始学画,初时研习临摹中国传统山水,1984年移居香港,受“新水墨运动”启发而再思构图、色彩及情感表达,融汇东西理念而终成一家。
“香港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全世界的文化艺术来到香港,变成了香港的一种风格。‘香港风格’是没有界限之分的。”
促进粤港文化交流
“百幅荷花图造型设色、用笔用墨均有特点,每幅作品的意境都不相同。”如林天行所言,冬荷有冬荷之意,夏荷有夏荷之美,而自然之阴晴雨雪、心境之起落折转,均影响艺术家提笔落墨的状态,使得画作各见奇巧,变化万千。
林天行告诉记者,自己早年画荷与如今画荷呈现出不同面貌,如今他更注重主观所感所悟,更显自在。创作时,即便是大尺幅的作品他也不打草稿,而是兴之所及、一气呵成。故而不同季节、不同时序的画作,哪怕主题与意象相近,亦呈现迥异样态。
“林天行画中之荷,并非自然界真实所见之荷,而是他对于荷乃至荷背后精神与意蕴日复一日的思考与琢磨。”李梦表示,较之于写实,艺术家所追求的应是从自然万物与人生百态中汲取,再加添己之审美的创作精神。她希望观众通过展览,“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朵心荷”。
据记者了解,荣宝斋北京总店于11月30日举办“百荷呈祥”个展,该展览是林天行在荣宝斋的首场个展,也是他时隔近20年后再度于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展览将于12月底分别在广州、深圳巡展,与湾区艺术同好相见。
“广州站巡展将让广州观众窥见香港艺术动向,了解香港艺术家的创作呈现。本次展览将有利于促进粤港两地的文化交流,与时并进,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林天行说。
访谈
林天行:香港艺术文化就像丰富的“大盆菜”
羊城晚报: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在美术领域上有何特点?
林天行: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是世界文化的交汇点之一,生活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来自全世界的文化艺术。在这里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可能比较开放、包容和自由,而艺术创作实际上也离不开这样的环境。
比如画家吕寿琨本身对传统绘画有很深的功底,他应用西方表现主义画派的一些手法,将两者融合。还有画家王无邪,他把设计的构成、方式、新时代的文明和工业发展都融入绘画中,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属于香港的艺术。
羊城晚报:怎样的艺术是“属于香港的艺术”?
林天行:香港艺文就像一盆“大盆菜”,里面的山珍海味、荤素搭配非常丰富。我作为香港艺术家,也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浸润其中,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
我认为“香港风格”是没有界限的,也没有主流支流之分,这是它可爱的地方。这几年香港市场涌现出很多新颖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是年轻艺术家用新方式、新材料、新观念去表达他们这代人的心声,我觉得特别好。
羊城晚报:如今香港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在学术界、业界和市场的认可度分别如何?
林天行: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交易市场,这对于香港艺术发展有很大助益。现在香港也有越来越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表现很不错。如果既有市场,又有学术性,当然是最好的。
相比于内地培养了大量自幼学习、基础扎实的美术人才,香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欠缺。香港缺少专业的美术学院、画院,对大部分本土创作者来说,绘画是一种业余爱好而非一种职业。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说明了香港艺术家的作品没有那么重的包袱,比较开放、自由。艺术也不应该有太多条框,应该挥洒地去创作,表现心中所想,这是最重要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