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蚝韵深圳》:悠悠养蚝事 探寻原乡情

来源:  发表时间:2024-12-18 14:11
    2024-12-18
对渔文化的保护尤为重要和紧迫,需要沿海各级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抓紧收集整理深圳渔文化资源资料,...

蚝韵深圳.png

渔业,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与人类文明的脚步相伴而行、齐步而趋。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百分之九十的动物蛋白存在于海洋之中。千百年来,临海而居的人们,张网捕鱼,是一种习惯和本能,是“靠海吃海”的生存之道。

深圳濒临南海,三面环海,渔文化源远流长。她虽然是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但其海洋渔业历史文化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后至夏、商、周时期,先民以捕鱼、航海为生;自晋末以来到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珠江口一带的居民,便有采蚝食蚝的习惯。沙井从宋代就开始插杆养蚝,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5974dd7eabcb126d04c4de553ab7bbd.jpg点击图片可购买此书

在沙井,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以养蚝为生,总结出采苗、生长、育肥的养蚝技术,在得天独厚的合澜海、前海、后海等3万多亩蚝田里养育出肥美的沙井蚝。新中国刚成立之时,国内经济发展困顿,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为主,除了陶瓷、茶叶,沙井蚝便是代表中国出口海外、创造外汇的“宝贝”。沙一、沙二、沙三、沙四社区居民半蚝半农,既种田又养蚝;而蚝一、蚝二、蚝三、蚝四社区居民则全以蚝为生,男人出海做蚝,女人在家开蚝。

为了养蚝,不少沙井蚝民在海边搭上几大块稻草当作住处,赤脚捡蚝壳、凿岩石。收成的肥美鲜蚝及上等蚝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调拨销售。1956年底,沙井将两个蚝业初级社合并,成立了沙井蚝业高级生产合作社。

当年年产鲜蚝近7万担,出口3000多担,蚝田达2万多亩,大小蚝船280多只,蚝业经济量为历史最高。1958年12月,广东省宝安县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荣获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国务院奖状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这是沙井蚝历史上的最高荣誉。

悠悠养蚝事,探寻原乡情。2008年,“沙井蚝民俗生产习俗”被列入宝安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被列入深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沙井蚝生产习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蚝文化博物馆建成。2011年,沙井大村十社区成立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

2004年12月,由宝安区经贸局、文化局、沙井街道办共同举办的首届沙井金蚝节在沙井举行。通过金蚝节推动沙井蚝文化,形成了一个新的蚝业发展模式。如今,“沙井蚝”早已名声在外,不仅给沙井人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沙井金蚝节作为广东省旅游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圳市“一区一节庆”活动之一,二十年来,其品牌影响力从深圳走向广东,从广东走向全国,已超越了单纯的旅游节庆活动范畴,成了“魅力蚝乡、古韵沙井”的一张闪亮名片。

除了沙井蚝民生产习俗,从深圳本土发源的海洋渔业文化遗产及习俗还有南澳渔民娶亲礼俗、天后庙及其祭典、沙头角鱼灯舞、疍民过年习俗及婚俗、“辞沙”祭妈祖大典、蛇口渔村开丁茶习俗等。诸如此类的深圳人民在各时期源于海洋渔业而生成并传承至今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构成了深圳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海洋渔业文化,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增添了浓浓的色彩和韵味。

这些人文印记存在于渔村、渔港、渔具、渔民的代代相传中。但是,随着深圳向国际化大都市化迈进,深圳很多蚝村渔村,蚝民洗脚上田,渔民转产上岸后,渔文化的主体——渔民已经渐行渐远,渔文化元素正在消失。个别渔村整体拆除,而渔具、渔法等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传统渔村的风貌没有及时保留下来。

目前,熟悉渔业生产、留存渔家生活记忆、传承渔文化技艺活动的基本上是老年渔民,如不把渔文化保护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深圳渔业历史的记忆很有可能在十年内逐渐消逝,深圳文化将缺失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少了一道宝贵的人文风景。

因此,对渔文化的保护尤为重要和紧迫,需要沿海各级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抓紧收集整理深圳渔文化资源资料,有重要价值的列入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键的建筑、船舶、物品要有计划地收集保存和登记造册,对体现传统智慧的渔业生产活动、渔民生活资料等要予以记录保存。

对仅存的传统渔村要尽量进行整体保护,建设美丽渔村。因地制宜建设深圳渔文化博物馆、展示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等,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体验,向全社会宣传深圳渔文化,让生态文明和渔文化保护进一步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受到教育,让更多群体参与到深圳海洋保护中来。

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深圳渔业历史文化,我们首先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沙井蚝文化,由深圳市渔业发展研究中心启动《深圳渔业文化系列读物——蚝韵深圳》编撰出版工作。

该项工作由深圳市海洋发展局主持,深圳市渔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蚝民俗文化研究会具体组织实施。

全书分为生物篇、地理篇、历史篇、生产篇、民俗篇、美食篇、文化篇,全面梳理深圳蚝业发展历史和蚝民的生产和生活,纵向写历史讲民俗,横向言家国说人心,以史家情怀、文学手法,将史料、方志熔于一炉,写出“活的历史”,展现一部多彩的深圳沙井蚝业人文画卷。

诸如此类深圳渔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工作,既守护了深圳的渔文化,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也教育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留下清洁美丽的大海。

(本文节选自《蚝韵深圳》序言)


审发|王晓娜 潘子扬

来源|羊城晚报出版社

编辑:杨映瑜
返回顶部

备案号: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Yangcheng Evening News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