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18年前,放弃一线城市科研管理岗位的工作机会,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汕头,投身农业领域;18年后,她参与或主持育成的11个花生新品种,已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等省份推广种植超10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约20亿元。
她,便是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粮油育种推广研究室副主任许燕。
正如“落花生”眷恋着泥土,许燕用18年如一日的实干坚持,让一颗颗现代农业的“芯片”更新换代,也赢得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实现助农梦
头戴草帽、脚穿水鞋,带领团队成员穿梭在花生试验田里,认真察看花生的生长情况,不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回到办公室,又一头扎进资料堆里,研读文献材料,统计相关数据,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准备……这便是许燕的日常工作状态。
谈起自己的“助农梦”,许燕说,她对农业和土地的深厚感情主要是受爷爷的影响。“我印象中,爷爷是村里生产队的队长,那时他很受乡亲们敬重,因为他总会把自己了解到的新技术和得到的优良品种分享给乡亲们,带领他们增收。”许燕说,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不知不觉也在心中萌发出了科学助农的信念,如今当她看到农民们能因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增收时,特别开心。
怀揣着“助农梦”,许燕本科顺利考入西南农业大学的园艺园林学院,继而在研究生阶段又攻读了果树学遗传育种方向的硕士学位,立志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读研期间,许燕聆听了杰出校友、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的事迹报告后很受启发。“吴明珠院士当时主动要求从北京调到新疆,在边疆扎根50多年,从事果瓜研究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我把她当作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的标杆。”许燕说。
于是,2006年研究生毕业时,面对广州一家科研单位管理岗位的邀约,许燕选择放弃。她回到家乡的汕头市农科所工作,并申请分配到一线农业科研岗位,成为了一名花生育种科研人员。
孕育致富果
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试验田、实验室,对许燕而言,却是乐趣无穷的“广阔天地”,她一干就是18年。
“种子是现代化农业的芯片,也是基础性工作,但育种是一项耗时长、出成果慢的工作,育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7到8年的时间。”许燕说,她一直致力于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接近完美”的花生品种,“耐心”和“勇于创新”是她逐梦过程中的两大“秘诀”。
2007年,入职汕头市农科所不久的许燕建议开展花生EMS(甲基磺酸乙酯)化学诱变育种。据悉,EMS诱变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化学诱变方法,能有效地创造各种突变体,确定诱变的适宜条件能提高诱变效率,更好地拓展花生种质资源。
最终,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许燕的提议有了“回报”——课题组成功育成了“汕油诱1号”,这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首个采用EMS化学诱变方法育成并通过审(鉴)定的花生品种。2018年,喜讯再次传来,“汕油诱1号”被列入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生产,这让许燕真正体会到了做科研的成就感。
18年来,许燕主持育成了“汕油红2号”“汕油121”两个花生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并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参与育成9个花生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鉴)定,其中3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个品种入选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截至2023年,许燕参与或主持育成的11个花生新品种已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等省份推广种植超1000万亩;据估算,带动农民增收约20亿元;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包括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
除了“花生育种专家”的头衔外,许燕还有另一个身份——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多年来,埋头农业科研之余,她也会抽时间积极参加科技下乡活动,深入乡间地头,为农民群众提供农科技术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帮助更多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
“其实,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度很高,他们积极地参加培训,听政策、学技术,培训时很认真地听讲,不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心得。”许燕说,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未来,她将继续努力,选育出更多优良品种,以实干浇灌农科事业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