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11月先后对持韩国、日本等国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最近日韩兴起了“周五下班来中国过周末”的新潮流。
有意思的是,据说韩国游客来上海的打卡线路相当统一:先去南京路上的很久以前羊肉串店吃一顿烤肉,去新天地看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喝一杯阿嬷手作奶茶,再去外滩感叹一下上海的繁华,年轻人还可能去一趟上海迪士尼,一个充实的周末上海打卡之旅就完成了。
记者在上海遇到一群韩国游客,听他们一聊得知,周五下班来过周末已经不稀奇了,韩国人现在流行来上海团建!
韩国人现在流行来上海团建
金俊彦(音)是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设计师,这是他第七次来上海了。
以往,他大多因为市场调研需要来这里出差。但是这一次,他决定来上海休个假,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就相当于进行一次度假性质的团建。
记者是在丰盛里偶遇他们的,这六个韩国人住在附近的酒店里。晚饭后顺路逛到丰盛里,走进了一家青岛啤酒酒吧,“青岛是在韩国最有名的中国啤酒品牌,当然要来尝尝精酿是什么味道。”
“我们来上海旅游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实施的免签政策。”金俊彦告诉记者,“此外,我真的非常喜欢上海。我在澳大利亚和英格兰都生活过……我喜欢中国人,尤其是上海人,我发现他们的思想非常开放。”
他掰着手指给记者数,第一次来上海是1992年,然后是1998年、1999年、2002年……上一次来还是在2017年。“所以这次是隔得最久的一次,我已经有点认不出这里了。比如这个地方,我不太确定2017年的时候它是否已经存在……”
金俊彦的同事里有个会说中文的光头,于是他被大家推荐为代表来接受采访。光头说,上海的夜晚特别美丽,和首尔的氛围很像,也让自己想起了明洞商业街。在座的韩国同事听见他说中文,纷纷露出崇拜的目光并掏出了手机。
酒吧老板老王告诉记者,今年明显感觉到来自外国的游客多了,平均每天的客人里至少有一半都是老外。“上个月,我们这里来了个德国人,买单时跟我说他10年前曾经在上海生活过。中国实行过境免签政策以来,他一直找机会再回一次上海。”
涌进老王酒吧的日、韩游客数量直线上升,“日本人和韩国人都很能喝,他们在喝酒上也非常大方,喝得多点得也多,一杯接一杯那种。”外国游客多了,这家位于市中心的酒吧生意近期也有了很大起色。
今天传来一个最新消息,据媒体报道,韩国总理办公室最新声明:韩国考虑对一定范围内的中国团体游客试行免签政策。据悉,韩国政府出台了“旅游振兴对策”,根据韩国总理办公室的一份声明,韩国考虑对一定范围内的中国团体游客试行免签政策。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上海人也可以周五下班去韩国度周末呢。
“周五下班去中国”,何以流行海外
周五下班打个“飞的”到上海过周末,正成为韩国年轻群体的新潮流。
近1个多月来,上海的韩国入境游客订单同比增长超180%,环比增长超40%。“走在外滩,随时能听到韩语”“一场容纳900人的演出,来了大概300名韩国观众”……这样的热度从何而来?
一方面,在中国,要历史有历史,要现代城市有现代城市,要山河有山河,要安全有安全,怎能不惹人爱。另一方面,不断加力的免签入境政策,发挥了直接带动作用。
11月8日起,我国继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韩国等9个国家被纳入。再加上中韩两国交通便捷,飞机最短航程仅需一个多小时。免去办理签证的复杂手续和费用,韩国年轻人纷纷踏上了“说走就走”的“China Travel”。
不仅是韩国,也不仅是上海。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从扩大“免签朋友圈”,到延长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从新增过境免签人员出入境口岸,到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我国持续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不仅为世界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也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
眼见为实。长期以来,国际舆论场上,一些充满误解和偏见的信息误导着国外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当外国旅客来到中国,他们见到的却是:从故宫到敦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魅力四射;平稳疾驰的高铁、便利的手机支付、能送外卖的无人机,古老的东方大国跳动着创新基因;街头巷尾的小吃,人声鼎沸的夜市,烟火气里蒸腾着满满的安全感……谣言不攻自破,有色眼镜碎了一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正被更多人看见、体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跨国游就像是一座连心桥,能够以人员流动带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改革开放之初,入境游等形式就曾为外资提供了了解中国社会和营商环境的渠道。如今,“China Travel”的走红,是又一次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一次中国游,是一趟人文之旅,更是一次对我国经济实力、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的立体展示,让海外客商、投资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中国,让他们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入境游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生动缩影,折射我们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和行动。尤其是面对逆全球化思潮,面对“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我们越要顺应大势、保持定力,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更好运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造福世界,用开放的“魔法”消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魔法”。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新闻晨报、潮新闻、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