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回顾 2025前瞻丨年度流量话题 声浪奔涌不息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赵鹏、戚耀琪、郭思琦、陈玉霞、赵亮晨 发表时间:2024-12-31 11:2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赵鹏、戚耀琪、郭思琦、陈玉霞、赵亮晨  2024-12-31
致以这些话题为代表的百业万象,亦致身处其间的万千你我

以年为志,时间即将迎来又一轮跨越。站在旧岁尾声,我们选取了各领域堪称“流量担当”的热点话题,邀您一同回顾与前瞻。

楼市变局,施策环环相扣;“电鸡”围城,治理久久为功;低空经济,业态冉冉升起;“China Travel”,气象灼灼其华;赛事盛会,全运翩翩将至……岁序更替,有接续的奋斗,更有开新的篇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致以这些话题为代表的百业万象,亦致身处其间的万千你我。

【文旅】
“China Travel”全球圈粉

“现在世界上有两种外国人,一种是正在中国旅游的,一种是准备来中国旅游的。”这句略显夸张的形容,或许是2024年“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火遍全球网络的一个写照。

在TikTok上,“China Travel”话题热度突破10亿。在YouTube上,“China Travel”同样是流量密码,凡带有此标签的视频,播放量动辄10万起步。

在TikTok上有20多万粉丝的博主“哈钦森一家”,半年内两次到访中国。无人机送外卖、上海中心大厦的世界最快电梯、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种种奇观让他们感叹像是穿越到了未来;北京故宫、“中国版比萨斜塔”西安大雁塔,又让他们为厚重历史文化所震撼。如“哈钦森一家”一般,众多外国博主成为了中国旅行的“野生代言人”,更催生了一句“city不city”的网络热梗。

“China Travel”的海外爆火得益于中国对外国人实行的签证便利化政策。2023年年底以来,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陆续对38个国家试行免签入境政策,对超过50个国家实行72小时或144小时免签过境。这极大方便了境外人士来华,点燃了“中国游”热度。

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

有网友将上述政策调侃为“阳谋”——不仅让外国人自掏腰包宣传中国,也让西方媒体加于中国的灰色“滤镜”碎了一地。

“China Travel”之所以能够爆火,除了外国人来华门槛降低,更在于中国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长城、故宫、兵马俑、泰山等众多景点属于世界遗产,这些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对外国人有天然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化城市、民俗文化、特色美食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体验”在海外成了一块金字招牌。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好奇于这种独特体验,而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博主的分享把中国真实可感的形象传至世界各地,“China Travel”跨国圈粉实属自然而然。当更多的人到来,气象万千的中国又常使他们乐而忘返。

可喜的是,流连于大美中国的老外们不必再当“特种兵”了——就在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消息,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这些,无疑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旅行的体验感。展望2025年,可以预见,“China Travel”这一热词的含金量还将继续上升。(羊城晚报记者 赵鹏)

【产经】
低空起飞 未来无限

这一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谓贯穿全年的经济热词。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技术创新层层突破、应用场景加快拓展、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元年”。

就在12月20日,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广东天际新机遇2024:广东低空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广东低空经济规模已超千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第一大省,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初显。这一年,为了让低空经济振翅腾飞,广东蹄疾步稳。出台《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广东在省层面把发展低空经济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城市加速布局,企业抢滩赛道,一派如火如荼景象。

从已有的产业基础来看,广深珠三城基本形成了差异化的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广州在开发区集聚了亿航智能等低空产业链企业50家,年营收规模约130亿元。深圳已形成以大疆为龙头、聚集大量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无人机之都”,今年11月被列为中央空管委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的6个城市之一。珠海则在高新区聚集40多家低空经济产业上下游企业。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等地发挥制造业配套优势,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支持。

按照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规律,目前新一代以无人驾驶为特征的、适用于低空的飞行器,正在向民用阶段转化。参照十年前新能源车兴起的方式,这个民用阶段首先由公共事业驱动。比如当时是公交车、物流车率先用上新能源,如今低空经济也首先在“空中出租车”“空中快递运送”起步。至于人们想象的买一台自己用,还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虽然广告这样渲染。

即使尚未进入私人领域,机构和企业发展低空经济业态,还是会面临机制的瓶颈。因此,广东的行动方案中,目标第一条,就是低空管理机制运转要顺畅。三年内,“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构建起各方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其次,无论是载人还是运快递,都是需要有起降点甚至机场的,还要建成安全高效、互联互通的地面和低空基础设施网络。以后无人机不是每个企业自己飞自己玩,而是要参与到有形的低空体系中。

按照广东行动方案所提示的,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的格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那么,在机制理顺和基础设施逐步配齐的过程中,不但龙头做大,一批中小型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将异军突起。这些企业可以全面渗透到低空经济的每一个环节中。小到空中快递箱,大到飞行器的螺旋桨和动力电池,都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接下来数年内,低空经济的影响会有多大,或许远不是今天能想象的。比如将来物流如果都由一批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在起飞点和接收地操控的话,整个配送商业版图将被改写。可以肯定的是,从城市二维经济加速向三维经济进发,广东的低空经济在2025年必将迎来新的高潮。(羊城晚报记者 戚耀琪)

【民生】
“电鸡”围城 何以解困

这一年,若要数线上线下舆论声量最高的民生议题,电动自行车治理绝对榜上有名——骑行的、开车的、走路的,无不关切,一线大城、十八线小镇,皆受考问。

在广州,电动自行车被形象地称作“电鸡”,市民对之可谓爱恨交织。从年初到年尾,关于“电鸡”治理的热议从未止息。

“这座城,到底有多少‘电鸡’?”每每地铁口被“电鸡大军”占领、只能夹缝中寻路时,人们不禁发出疑问。甚至有网友调侃:羊城,快要改名为“鸡城”了。

“电鸡”围城,如此形容当下的广州,并不为过。截至2024年9月,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为540万辆,目前仍以每天上牌约4000辆、每月上牌约10万辆的速度增长。

“电鸡”确实方便,点对点、成本低,于代步或谋生都是便利的工具;但肆意违章、非法改装、火灾隐患……诸多乱象岂能视而不见?

破解“电鸡”围城之困,广州其实下了大力气。

2月,南京雨花台区火灾后,广州不少小区迅速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外移;5月,三元里村开创先河,成为广州首条禁控“电鸡”驶入的城中村。这样的举措合理吗?坊间不乏相异之见。或赞或弹背后,大家聊的不仅是“一只电鸡”何去何从,更是便民与安全怎么兼顾。

这一年,金沙洲大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一波流量,多少人为桥上风驰电掣、与机动车混行的“电鸡大军”捏一把汗。为了解决安全隐患,金沙洲大桥在争议声中展开改造,压缩机动车道,设置“电鸡”专用道。

不仅是一座桥,广州的城市道路,都在因“电鸡”改变。从越来越多道路增设非机动车道,到广州首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车道试点运行;从探索“单侧双向通行”非机动车道,到打造后绕式公交车站以避免“电鸡”与上下车乘客冲撞……看到这些,又怎能说广州没有为“电鸡”之有序努力?

这一年,消防、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托各自职能整治电动自行车乱象,“电鸡”治理步入全链条。还记得5月末6月初,那一场场“电鸡”安全隐患夜查行动吗?一夜间,数百辆非法改装“电鸡”被查,数百名违规停放和违规充电的当事人被罚。而随着“电鸡”违法抓拍点位的不断增设,查处违章不再只靠人力。

岁末,广州又迎来“电鸡”治理大动作——《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自2024年12月30日起施行。新规之下,非法改装、交通违章处罚力度加大;外卖、快递行业,即将拥有“电鸡”专用号牌,骑手一周有三次以上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会被管控接单……严管的同时,新规也明确保障“电鸡”有路可走、有地可停、有电可充,并提出“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评估,适时实行电动自行车总量控制”。

回首这一年,对于广州的“电鸡”治理,你打几分?

必须承认,破解“电鸡”之困,需要回答的问题还有不少。包括限速争论、外卖小哥超时超速“两难”、平台算法和考核机制,乃至更大范围的路权调和等。一堵了之或放任不管,都不是困局下的良策。不回避各方声音,理性探讨,方能摸索出答案。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12月30日起新规的实施,广州这座超大城市规范“电鸡”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全链条治理步入正轨。2025年,对“电鸡”的管理将更趋精细化,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羊城晚报记者 郭思琦)

【楼市】
持续用力 止跌回稳

这一年,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楼市以及与其相关的金融、税收等新政频出,无论力度还是密度,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限购这一房地产调控的标志性手段更是在部分城市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揽子政策效应叠加,为楼市回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24年,全国楼市利好政策数度多箭齐发,打法不可谓不“用力”。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贷款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的税费负担……具体到各地而言,尽管政策组合拳因地制宜有所差异,推动楼市止跌回稳的力度却多是“超预期的”。

效果有目共睹。从国家层面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11月,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降幅连续7个月收窄。专业机构中指院数据显示,其重点监控的百城新房销售面积自10月开始同比转增,结束此前的16连跌。

在这一轮回暖行情中,一线城市楼市回稳状况更加显著。就广州楼市而言,市住建局数据显示,在组合拳新政的促进下,10月、11月的广州一手住宅成交面积分别达112.04万平方米和90.31万平方米,创出年内的第一和第二成交高峰。在专业机构克而瑞的统计中,12月1日-22日的一手住宅网签面积已近760万平方米,基本与2022年持平。由此综合三年的年度网签数据看,广州楼市成交量已基本企稳。

数据的持续向好,在一线市场中也有积极的支撑表现。自9月底广州推出解除限购、首付低至15%、降低房贷利率等系列政策以来,楼市中的代表性新盘和热盘不论是到访量还是成交量,相比三季度的月均数据有50%-200%的增长。消费者再次愿意回到售楼部,可见消费信心的逐步恢复和需求的持续显现。

而在土地市场,竞买企业也打破了去年至今长时间以国企央企为主的局面,出现了民企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纷纷拿地的现象,企业对楼市信心的重塑由此可见。二手市场行情同样回暖。随着买家入市速度加快、业主调整价格促成交,广州10-11月份二手住宅成交量均突破万套,创今年新高。

在房地产市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24年的行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情绪向好背后,有着扎实的铺垫和合力。同时也应该看到,行业信心的恢复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需要政策的持续发力和行业的积极作为。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为楼市定调,强调“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释放了坚定的稳楼市信号。随后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重申了这一基调,将“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作为2025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释放需求,着力改善供给。

展望2025年楼市,“稳”字当头。如果说,2024年是房地产筑底之年,那么,2025年将是房地产触底回稳的转折之年。自上而下,从国家,到行业、企业及从业者的向上合力,有望在新的一年里加速房地产新局的形成。(羊城晚报记者 陈玉霞)

【体育】
湾区全运 青春华章

2024年,是中国体育的迸发之年。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40金27银24铜,创造了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佳参赛纪录;2024年,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大赛的33个项目上获得194个世界冠军,数量创历年之最。这当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小将掀起的“青春风暴”。

巴黎奥运会上,19岁的游泳小将潘展乐先是打破了自己保持的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并夺冠,更在自己的20岁生日当天,在最后100米游出45秒92实现强势逆转,和队友一起夺得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冠军,打破美国队在该项目奥运金牌上长达40年的垄断。一句“冠军是我们的了,不满意的应该是别人”,中国年轻运动员的自信和豪气喷薄而出。

21岁的郑钦文则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多次逆转对手,成为首位夺得奥运网球单打金牌的亚洲选手。她在今年还拿到了分量极重的澳网亚军和年终总决赛的亚军,实力得到一再验证。巴黎奥运会决赛上那句“我可以再为我的国家战斗3小时”,新一代运动员的家国情怀令人荡气回肠。

不止郑钦文,这一年,中国网球年轻选手实现了“集体井喷”:王欣瑜和张之臻这对赛前临时组队的组合夺得混双银牌,他俩的“松弛感”折服了全球观众;商竣程连续在澳网和美网闯进第三轮,成为男单世界前50名中的第一位“05后”选手;布云朝克特的异军突起,也让如今男单世界前百球员中首次出现了三位中国网协球手的身影。一众年轻选手的全线突破,让中国网球的热度迅速向整个产业链传导。

新的一年,中国体育又将迎来新的机遇。2025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

十五运会既是中国年轻一代优秀运动员登上竞技舞台的新起点,更是年轻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一方面,利用办赛契机,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加粤港澳体育人才的合作互鉴,这是以体育凝聚人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机会;另一方面,这更是探索大湾区制度融合,促进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带动丰富业态和产业链,为粤港澳蓬勃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立体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十五运会还将进一步衔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让体育的参与度更趋大众化,在进一步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同时,对群众赛事的举办产生有力助推作用。近年来带动多地乡村文体旅融合、屡屡“破圈”的“村超”和“村BA”,在2025年亦将继续升级,不但横向扩展到全国范围,还将举行国际交流赛,将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的“中国故事”不断对外延伸。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事物的乡村赛事也正纵深形成一整套“方法论”,将民间赛事的筹办和执行、商业推广和品牌赋能的工作不断做细做实,让“体育+”变成全民运动发展进一步产业化、普及化的新引擎。

即将过去的2024,中国体育为观众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瞬间;即将到来的2025,中国体育有更多精彩的可能性行将兑现。从运动员到主办方,从赛场上到赛场下,“青春风暴”正当其时。(羊城晚报记者 赵亮晨)

image.png

编辑:梁泽铭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