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要求,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责任,走稳走实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第七项重点任务,提出: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经济大省挑大梁”是实施国家区域战略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的所有问题,都是有限的资源要素在空间如何合理配置的问题。为了使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更科学、更有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体系,包括由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构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构成的区域重大战略;由城市群战略、都市圈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精准帮扶困难地区和困难人群等战略构成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要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就必须统筹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程度和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复合影响,有限的资源要素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配置强度和由此产生的配置效率会发生差异。从区域经济运行的机制看,一国或一个较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一般是通过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核心区”)对区域经济腹地(经济次发达或欠发达的“区域边缘区”)的要素集聚效应和要素扩散效应来推动的。所以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核心区”必然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也必然在一国或一个较大区域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和带动功能,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
2023年我国的GDP超过8万亿的省份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4个省,这4个省的GDP总和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34.78%,构成了我国“经济大省”的“第一方阵”;GDP总量分别在5.0万亿至6.0万亿区间的省份还有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湖南5个省,构成了我国“经济大省”的“第二方阵”;这9个“经济大省”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这些经济大省吸聚了大量的资本、劳动力、科技和人才资源要素,形成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密集的城市集群。如果这些经济大省都能继续当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都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更加全面地支撑全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巩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将更加有力地参与和推进东部率先、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体系中跟充分地发挥“核心区”和“增长极”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勇挑大梁”是经济大省率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战略布局,体现着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决定了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
首先,“勇挑大梁”是经济大省着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政治责任。基于我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各经济大省不单是经济总量大,而且都是人口大省。GDP排名靠前的9个省份,2023年常住人口已达7.2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1.61%。这些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都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经济大省,如果都能在不断提高本省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生活品质,不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民族边远区域的支持帮扶,就越能体现出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本质属性。
其次,“勇挑大梁”是经济大省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区域总体战略布局的政治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坚强领导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根本政治保证,经济大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在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自身在国家的空间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积极承担和完成国家的区域总体战略、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和各项重大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引领所在的城市群、都市圈和周边经济腹地发展,是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重要内涵。
再次,“勇挑大梁”是经济大省率先全面深化改革,应对发展中困难和挑战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国内经济运行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放缓,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相对而言,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的经济基础更稳、优势更多、韧性更强,也具有较丰富的改革开放经验和较充分的物质支撑条件,有能力率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扫除妨碍高质量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障碍,为化解目前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作出经济大省的贡献。
全面准确地 “挑大梁”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使命担当
2023年,广东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坚持稳中有进的工作总基调,持续增强内生动力,稳住了经济大盘和社会预期,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广东要更加得力地肩负起“真正挑大梁”的重任,还必须全面准确地统筹好以下重大关系。
一是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率先在广东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让市场有效地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衡量政府是否有作为的重要标志。为此,广东要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放开、开放、搞活,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效率优化。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首创性、引领性改革,探索政府治理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市场秩序、共同富裕等领域更有作为,在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规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率先畅通广东的内外经济循环。一方面,要坚持投资与消费二者并重,多种手段扩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激发群众消费潜力,同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围绕“一点两地”的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继续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落实我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进一步畅通广东经济的内外循环,有效拓展优质资源要素的配置空间。
三是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率先在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结合广东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要进一步强化研发创新能力;其他各地的传统产业,要努力融入珠三角地区,缓解省内各地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过大的问题。要全力推进广东省的“百千万工程”,着力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强化跨区域的产业协作、科研创新协作、教育文化公共服务合作。同时,对广东省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加强统筹谋划,合理安排投入,同向推进,构建新的空间增长极和新的区域动能系统。
四是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率先在广东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资产存量,必须高度重视现有资产存量的闲置问题,将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增量资产同样视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两种基本方式。当前,广东省产业基础和投资能力偏弱的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更要重视存量资产的盘活,把准问题导向,卸包袱、减负担、补短板、强链条,通过盘活存量创造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的环境条件。
五是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作出广东新贡献。我国经济目前在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质量的持续提升是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内在要求,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既要“挑起”率先建设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梁”,也要“挑起”稳住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的“大梁”。经济总量不断做大,才能保民生、保就业、保运转。为此,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举措,下大力气稳住全省和各地市的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上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中,广东才能真正成为全国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压舱石”。
撰文 陈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