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丁莉 吴佳楠 广州报道
新年伊始,《人民日报》盘点发布2024中国经济热词。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促进法、一揽子增量政策、“两重”“两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这六大2024年中国经济热词既是我国发展的折射与写照,也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
在2024年中国经济的壮阔浪潮中,广东以其十分之一的经济比重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浪潮汹涌,广东工厂上云用云提速,传统制造业“老树”焕“新芽”;各地竞逐“天空之城”,低空经济蓄势“高飞”,“粤”字号自动驾驶企业引领世界风潮,“智车之城”拔地而起;海上风电装机规模1198万千瓦,能源逐“绿”、产业向“新”;超1900万户经营主体,彰显出人口大省、就业大省广东的经济活力……
聚焦6大热词看广东经济,既是观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如何转换的窗口,又是洞见未来中国经济走势与机遇的航标。
新质生产力改写产业故事
2023年底,“新质生产力”的表述首次进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个月后,它成为2024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高频词。
去年一整年,新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改写生产模式的故事发生在广东每个角落。在广州黄埔的莲塘古村,极飞科技300亩的“无人农场”上,无人小车犁地、插秧,无人机巡田、喷药、撒肥,每亩水稻成本降低了12.1%;广汽埃安打造智能化“灯塔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50%,交付时间缩短33%,制造成本降低了58%;4K花园用一块裸眼3D大屏,激活了“眼球经济”,超高清拓展了游戏、直播等新应用,点燃了广东的消费新动能……
广东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面聚焦科研、攻关,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落地开花。广东坐拥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攀登科研高峰的“大国重器”纷纷落地生根。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4802.6亿元,总量保持全国第一;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八年排名全国第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要素。
一面聚焦落地、应用,打通科技成果到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广东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7.6万家,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量大面广的企业成为技术应用的最大需求方与推动者;广东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33.96亿元,近五年累计增幅达64%。
如今,对处在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关键十字路口的广东而言,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重要“燃料”。2024年前11个月,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0.4%,分别高于全省工业投资3.9、3.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等新广货11月份产量分别高速增长85.4%、29.0%、135.9%。
民营经济大省,企业“用脚投票”
2024年10月1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受到广泛关注。
热议背后体现的正是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这对于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来说,更是如此。广东省工商联数据显示,广东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税收、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增就业。
在2024年底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登记在册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37.87万户,同比增长5.34%,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8%。当前,广东经营主体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营主体、民营经济主体、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
时至今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从改革开放初期流行起来的口号仍在南粤大地成为真实写照,广东民营经济正以其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折射出全国民营企业强大的活力和潜力。民营企业在多个新兴产业里构筑了独特的行业竞争力,成为业内顶尖选手,例如华为成为电子通信行业的全国第一,比亚迪则是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先者,大疆科技成为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榜首……
作为市场经济高度活跃的地区,广东民营企业还撑起外贸行业大半边天。2024年前11个月,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5.27万亿元,增长15.8%,较广东整体进出口增速快5.8个百分点,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63.7%,民营企业正持续锻造广东外贸增长韧性。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民营企业身处在外向型特征鲜明的广东,感受最深、危机感也最强。2024年初,“广东民营经济30条”发布,从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等方面推动民营企业提振信心、转型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广东全省日均新设经营主体7737户,市场准入更加便捷高效。根据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广东连续4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据悉,广东还正加快研究出台《广东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一揽子增量政策接续发力
2024年9月下旬,我国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五个方面: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推出,利当前、惠长远,大大提振了市场信心。
广州、深圳迅速响应,广州宣布全面取消限购,深圳除核心区域外解开限购,新政直接惠及市民,楼市热度也持续创下新高,复苏趋势明显,止跌回稳态势不断巩固。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市一手商品房和二手商品房成交面积合计2125.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深圳新房住宅成交37972套,同比增长20.1%,二手住宅成交54487套,同比增长66.3%。与此同时,广州积极推动盘活存量相关工作,在利用专项借款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安置房方面打通政策堵点。
根据广东省统计公报,2023年末,广东省有1.27亿常住人口,而“实时在粤”人口已达1.5亿人,其中就业人员7057万人。超大规模人流量的背后,既是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也是超大规模的要素市场,为广东经济大盘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一揽子增量政策在广东落地后迅速见效的基石所在。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带动下,去年10月以来,广东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渐累积。2024年前11个月,广东工业投资增长6.9%,占全部投资比重继续提高至37.1%。新动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0.4%。在外贸方面,1~11月,广东外贸进出口达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成为全国前十外贸大省中唯一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40.9%。全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有望突破9万亿元。
12月30日,中共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全会指出,要全力抓好2025年一季度经济工作,加快落实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深挖消费、投资、外贸新增长点,努力实现“开门红”。其中,广东强调要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更大力度推进“两新”工作,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激发消费潜力。要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带动,落实国家“两重”政策,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两重”“两新”,全面扩内需
从年初政策发布,到三季度政策加力,“两重”“两新”成为贯穿2024年的发展抓手。去年,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下达,用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
何为“两重”?就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这是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广东的期待,也是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使命。2024年以来,多批“两重”项目已下达并进入开工建设阶段,新一批项目也在加快谋划储备中。
佛山积极抢抓11月、12月项目建设“黄金期”,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四季度集中开工投产的重大项目中,产业项目的数量占比和投资额占比均超六成,1/4为先进制造业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在制造大市江门,2024年的重点项目共615项,产业工程数量、投资额占比超过五成,生物产业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工程、现代服务业工程等领域保持两位数增长。
12月底,广州开发区12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试产,其中40个重大项目签约,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低空经济及商业航天等多个未来产业。在同一场活动上,40个签约项目堪称“重量级”,项目总投资额约509亿元,预计达产产值约630亿元。
广东发挥重大项目这个“压舱石”的作用,勇挑大梁,为全省发展注入动力、为全国增添“信心”。
何为“两新”? 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年4月初,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1+3+8”政策体系,全年统筹各类资金投入超700亿元,确保“两新”政策落地。在“两重”“两新”等激励性政策作用下,广东的投资成效凸显。前11个月,广东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8.4%,其中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9.8%。工业投资增长6.9%,占全部投资比重继续提高至37.1%。
在消费领域,2024年1至11月,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万亿元,占全国社零的10%。
广东智造助力以旧换新。从2024年9月启动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以来,截至10月20日0时,以旧换新已累计实现销售额489.1亿元。家电以旧换新实现销售额149.8亿元,销售371万台;手机、平板、智能可穿戴设备等3类3C产品以旧换新实现销售额21.5亿元。
AI红利,打造更多粤字号机器人
人工智能普遍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力,“人工智能+”可以衔接千行百业,而这则加法运算的结果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飞跃。
在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原本就是其“长项”。
根据《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有1800亿元,占全国约三成;1200多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云集于此,累计超14万件人工智能发明专利在这里得到授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磅礴的科技动能如今亟待落地变现,根据《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人工智能将要在广东多个行业遍地开花,覆盖工业、交通、农业、家居、教育、医疗等领域。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400亿元,并在各行各业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
事实上,未来已来。AI大模型已进入工厂,成为产线管理员、产品设计师和能源管家。致景科技应用视觉AI识别技术对布料生产质量进行监控,“飞梭智纺”还能帮助中小企业有效调控产能;新创意科技以AI主动设计替代了传统人工设计,通过调动过去积攒的大量行业数据,使热管研发时间和费用减少了50%;蘑菇物联聚焦公辅能源车间研发出“灵知AI”大模型,实时分析工厂能源供需数据,实现工业制造的按需供能、无人值守、绿色低碳……
更让人有切肤感受的案例是,AI已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成为交通调度员或者公交与出租车司机。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已落地广州,能够实时监测分析路口路况、车站异常、轨交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在广州生物岛,来自文远知行的无人驾驶小巴、环卫车、卡车“漫步”街头,更具科技感的Robotaxi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
截至目前,广东已发布64个大模型,数量居全国第二。且相比于其他地区,广东以专业、垂直大模型居多,其行业生态本就在落地上更快一筹。
进一步,当AI长出身体和四肢,又变身为“具身智能”。
刚刚过去的2024年恰好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元年,来自优必选的WalkerS先后被蔚来、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红旗、奥迪一汽等“聘用”;乐聚机器人的“夸父”则立志进入家庭,现已能够执行洗衣、浇花等家务任务。
作为机器人重地的广东,必不会放过这波AI红利。从炫技到服务,“广东造”机器人越来越有“人样”,将胜任更多工作,将人类从繁重、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低空经济”元年,“天空之城”照进现实
“低空经济”无疑是过去一年全国上下追逐的热点。从2024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去年底,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成立,低空经济这一拓展人们对未来生活场景想象边界的“全新物种”,正逐步拉开产业发展序幕。
据中国民航局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广东,作为全国创新高地,已然敏锐捕捉到这一黄金窗口期。从去年初将低空经济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年中提出至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过3000亿元,再到年末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广东正为低空产业的“起飞”勾勒蓝图。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大湾区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工业基础好、场景需求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用无人机产业高地,具备发展低空产业的坚实基础,要擦亮民用无人机产业名片,打造低空产业发展湾区模式。
事实上,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成为了推动低空产业集聚和创新生态发展的肥沃土壤。在《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基本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格局成为总体目标。
由此,广东各地市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低空经济的发展。广州开发区集聚了亿航智能等低空产业链企业50家,年营收规模约130亿元;深圳以大疆为代表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市场份额;珠海在高新区聚集纳睿雷达、海鸥飞行汽车等40多家低空经济产业上下游企业,2023年相关产值规模达42.45亿元,并于近期通过了《珠海经济特区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用立法形式加速产业进程。
这些企业不仅带动产业创新集聚发展,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无人机在物流配送、低空旅游、农业植保、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亿航智能在广州白鹅潭商圈开通了三条无人机配送航线,小鹏汇天在珠海航展上实现全球公开载人首飞,美团无人机在深圳公园航线迎来“爆单”,极飞科技的无人机让种地像打游戏一样轻松……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世鹏表示,低空经济的“热”说明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意识到低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湾区发展低空经济的理念走得比较前,为低空经济未来在经济合作、商贸往来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这将催生更高维度创新应用,衍生出一系列经济形态。
(作者:梁施婷,丁莉,吴佳楠 编辑:孙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