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消亡”、理科为王?代表委员加入“群聊”| 两会高言值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陈亮、崔文灿、宋金峪 发表时间:2025-01-16 23: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陈亮、崔文灿、宋金峪  2025-01-16
理性审视文科困境

近日,关于“文科消亡成为全球性浪潮”的话题引发热议。据有关媒体报道,不少国家面临着人文学科专业毕业人数不断下降的问题。近年来,诸多高校都选择对“边缘学科”开刀。这是否意味着文科衰弱已经不可避免?“文科消亡论”蔓延,如何理性审视文科困境?2025广东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对此话题展开热议。

文科是否正在消亡?

“文科消亡”不算一个新鲜词。其背后,是长期以来盛行的一种论调“文科无用论”。只是在当今科技大发展的态势下,文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生存问题似乎更加严峻。

在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看来,“学习文科,尤其是传统人文学科的学生变少,并不是这几年才有的现象。学习理工类的学生在近几年变多,是因为当我们进入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后,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科会消亡。”

所谓的“文科消亡”,可能只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阶段性认识。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认为,文科的裁撤和考生人数的差距确实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在经济压力增大和就业市场变化的背景下,高校为了维持运营和发展,往往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学科,如理工科;同时,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也更加倾向于就业前景明确的专业,这进一步加剧了文科的衰落。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哈迎飞表示,文科不会消亡,但文科专业会缩减或调整。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客观上,加大了社会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但文科专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受到时代的影响,文科边缘化的情形有可能会加重,但‘文科消亡论’的观点,也过于悲观。”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理工科的迅猛发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学科形成了冲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常委杜兰表示,传统文科研究就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定性研究和逻辑推演,但现在的大模型都拥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进行数据分析,使得文科研究逐渐向“数字人文”的方向发展。“当前AI能够生成的内容也已经横跨文字、图像、音乐、视频等多个领域,允许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创造、传播和消费文化内容,甚至能够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杜兰说,“如今,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或许是转型发展的“良机”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多位代表委员认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或许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认为,文科的发展确实走到新的历史时期,确切地讲,应该是“文科转型发展”。“我们传统文科教学大课堂,教师难以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利用人工智能丰富的生成式数据,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看见’学生,并在学生持续学习过程中,‘看清’——更加了解学生,最后通过数据不断累积和智能运算,‘看准’学生,更好结合学生的特征作出教学决策,因材施教。”仇荣亮说道。

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崔峻教授也指出,文科并未走向衰落,而是面临重塑与升级的机遇。“数字人文领域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古籍内涵,为文化研究注入新活力;再如,考古领域引入地球化学手段,为探索历史真相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崔峻强调,“这些都是文科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成功案例,标志着文科发展正在开辟新路径。”

“‘新文科’主要是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史哲等传统文科领域,通过文理交叉,一方面促进学科重组,一方面引导并帮助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培养适应时代的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哈迎飞说,“‘新文科’有助于提升传统文科的应用场景,促进知识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理工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是人文学科突破当下困境的重要手段。

在杜兰看来,文科+理工科交叉学科的推出,是很有前瞻性的做法。“因为这样能拓宽学生就业面,例如学‘生物+伦理学’的学生,既懂生命科学前沿,又能把控科研伦理尺度,不管是科研机构伦理审核岗,还是药企研发协调岗,都能胜任。”但是,杜兰也指出,当前相对应的教师人才并不多,师资整合的难度也大,文科教授与理工科教授知识体系差异大,联合授课容易“各说各话”;课程容易变成简单拼凑。“要想深度融合,高校需要建立跨学科教研中心,打破院系行政壁垒,共享实验设备、科研经费;鼓励师生组队做跨学科项目。”

国家督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廖益建议,从整体学科专业结构来看,办文科类专业的学校应逐步、适当做出转型,“可以先办文理兼容的专业,逐步积累经验、积累师资、添加设备;同时,还要办出自己特色,不要千篇一律。”对校方而言,要考虑内部文理学科专业机构问题,自身专业内涵建设要加强改革,要赋予传统专业新技术、新内容;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也应考虑全省结构问题,合理布局专业设置。

理工科人才也需要人文素养

在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提到,如今的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强调文理融合。就算是理工类人才,也绝不能缺少人文素养的培养。

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调试中心专项实验资深专家周创彬从事的是理工类科研工作,但他仍感慨文科对自己事业大有裨益:“理工类工作直接动手产生的价值很明显,但人文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作用巨大。我受益于哲学、地理和历史的熏陶,当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具体的知识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在理工科的学习过程中,也必须拥有文科素养和人文情怀,科学必须跟人文结合、跟艺术结合才会有意义。”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说道,“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工程师,或许文科的素养对他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他有志于成为一个顶尖的技术高手或者高层管理人员,那么文科素养在他的人生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文科生的就业情况、薪酬待遇等,相对于理工科来说偏低。对此,代表委员们认为,这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

对此,仇荣亮分析认为,目前国家经济结构,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都在调整阶段。文科毕业生面临的工作机会和薪酬待遇问题部分也与这一外部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也是敏锐的,我们也能观察到很多文科生就业非常好,深受用人单位的喜欢。“阶段性的调整会存在,但不应错误归因,更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文科生有没有练好基本功,将自己锻炼成为劳动力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在我看来,新的时代和机会就在不远的将来,但这需要大家练好基本功,当时代发展时,能够献身于事业之中。”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并不是必需的,而人文是必需的。科技的作用确实是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也包含了内卷与竞争,而人文学科的存在,则是提供给人们形而上的精神满足感。”周振表示,“从这个角度讲,当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文科的意义或许比理工科还大。”

策划 | 龚丹枫 陈晓璇
文 | 孙唯 陈亮 崔文灿
视频 | 崔文灿 宋金峪
海报 | 伍岩龙 肖莎

编辑:陈睿智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