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个体户、白领……一夜之间,大棉田的年轻人化为奔放狂野的“梁山好汉” 自古英歌出少年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桂炎;邓鼎园 发表时间:2025-02-23 08:52
金羊网  作者:林桂炎;邓鼎园  2025-02-23

辛宰槟是队里年轻的教练,才21岁,学英歌10年,以前表演的角色很多,这次是临时替换鼓手表演

正月十五元宵节,英歌表演

元宵节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空气中还弥漫着细雨带来的凉意。汕头潮阳大棉田长园古庙外却早已人声鼎沸。辛宰槟作为长园英歌队的教练,正带领队员们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为了这一天的表演,已经提前一两个月开始训练,只希望能将最完美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潮汕的年,过得比其他地方要长。尤其是农历正月,当英歌舞的鼓点响起,整个地区瞬时点燃了文化激情。

近几年来,它也逐渐成为一种“国潮”。春节期间,无数外地游客涌入潮汕,只为目睹这项民俗活动的盛况。

英歌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原地区的“傩舞”,是一种驱邪祈福的祭祀仪式。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至潮汕地区,傩文化与当地民俗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英歌舞。舞蹈题材多取材于《水浒传》中的故事,如“梁山好汉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情节。表演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执木槌,随着锣鼓声变换阵法,威武壮观。

辛宰榜刚大学毕业,饰演“霹雳火秦明”,今年24岁,学习英歌13年了,觉得英歌舞能展现出威武雄壮和凶猛气势,还能锻炼身体,从而产生热爱

“及时雨宋江”陈培鑫,从事电商服装生意,今年21岁,在队里负责打鼓。儿时观看村里游神活动中英歌舞的表演,便被其气势与氛围深深吸引,从此就爱上了英歌

如今,潮汕英歌队数量很多,仅潮阳区就超过100支。长园英歌队是大棉田4支队伍之一,已有40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快版英歌。队员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有学生、个体户、上班族等等,只是纯粹为了村里的盛会而舞。这一群平凡的普通人,平时都比较矜持,只有脸上画上了油彩脸谱、听到木槌撞击声、看到祠堂的灯火、穿上华丽的服饰,他们的舞姿才会变得奔放和狂野。

15岁的辛升润饰演“小秦明”,是棉北中学初一学生,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个头不高,机灵活泼,舞得非常好,已经被认定为队里以后的“头槌”

15岁的辛升润饰演“小秦明”,是棉北中学初一学生,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个头不高,机灵活泼,舞得非常好,已经被认定为队里以后的“头槌”了。“我从小就觉得英歌舞非常酷炫,服饰也十分帅气,所以7岁就开始自学,现在非常热爱英歌,想一直舞下去。”他说。

陈汉森在广州做电商运营,饰演“小李广花荣”,今年24岁,对英歌充满热爱,小时候在家就已经拿水管学着英歌比动作了

陈汉森在广州做电商运营,这次饰演“小李广花荣”,他说:“小时候在家就已经拿水管学着英歌比动作了。英歌舞的气势和正装出游的氛围都非常吸引我。而且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传承民俗文化。”

过年放假一回家他就到队里参加训练,他觉得跳英歌是有瘾的,虽然训练真的很累,练完手脚都是酸的,但这一切都值得。

“浪里白条张顺”陈浩峰,今年17岁,高一学生,学英歌3年

他们的想法很单纯,觉得跳英歌很酷,能为村里出力更自豪。“霹雳火秦明”辛宰榜、“宋江”陈培鑫也都是队里的中坚力量。他们从小就看老辈人跳英歌,一步一步与英歌结下深厚缘分,也在无形中为传承民俗文化贡献力量。

8点许,伴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潮阳大棉田长园古庙游神盛会正式上演。首先英歌开路,队员们化身为梁山好汉依次登场,随着鼓点的节奏变化,或高跃起舞,或用力敲槌,或齐声呐喊。他们踩在满地的红色鞭炮碎纸上,刚劲、雄浑、粗犷、奔放;步法、身法、槌法和阵法,令人叹为观止。

“很多招式是我学习视频后再融入自己的想法所创造出来的,然后大家一起研究练习”,辛宰槟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英歌舞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长园英歌队也在改变,希望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意,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邓鼎园

编辑:吴方舟
返回顶部

备案号: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Yangcheng Evening News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