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阳江本土第一个油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的画家,也是第一个获国家级奖的本土油画家。他当过工人、武警,做过货车司机。当然,最让他自豪的是,40多年来, 笔耕不辍的他坚持以阳江的山海为母题进行创作,累计已创作了近2千件作品,被誉为“家乡风物的歌者”“乡村守望者”和“诗性家园的守望者”。面对曾华的油画,原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画家林墉先生曾感言,曾华的心境,有一种神圣的崇拜,“土地”在他心目中,是绿色的光环,“土地”的形象化,使他笔笔成画彩,“土地”的美,使他魂飞神动,一载又一载,曾华一直画不完!
《藏地无语.家山无言——曾华、程君兰油画作品展》1月29日——3月29日在曾华美术馆举行,展览伊始,63岁的程君兰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不仅有阳江的媒体前来报道,还吸引了广州的媒体记者远道而来进行采访报道。这位从未接受过美术培训的家庭妇女,怎么就会画画呢?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不少油画家在看过程君兰的作品后,对她的作品都竖起了大拇指,甚至打趣道,比曾华画的要好。广州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认为,程君兰的作品是一种心性的天然流露,如大地初生的语言,质朴无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美附中原副校长张伟对程君兰的画作很是感慨,他说:程君兰的风景作品呈现出原始的生命力以及对常规审美的突破。其创作以稚拙的视觉语言,以平面化的构图和简化的造型,展现了粗犷的美感,且色彩生猛自由。程君兰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赞美很是淡然,她说,我从没有学过画画,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程君兰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摩西奶奶”,也就是那个从70多岁才开始素人画画,后来成为美国著名民间画家的传奇故事。程君兰画画的故事,也同样印证了“摩西奶奶”所说的那句名言:只要你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室原主任孙立新对《藏地无语.家山无言——曾华、程君兰油画作品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曾华、程君兰伉俪的作品,让我们在今天的忙碌与喧嚣中,仿佛看到了一片久违的宁静与和谐的净土,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身影,以及对油画事业执着的追求与探索。
“曾华美术馆”坐落在阳东区东升路上,馆长曾华计划在这里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文化公益活动,他还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发“曾华美术馆”第二期。有研究社区文化空间的学者指出,社区私人美术馆的终极价值在于成为“社区文化发生器”,其成功不仅取决于艺术品质,更在于它能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激发社区内生创造力。
期待有更多像程君兰一样热爱生活和艺术的平凡人能被看见,并在这些“社区文化发生器”里,一展她们大胆追求艺术梦想的风采。
在烟火缭绕的平凡生活里,曾华、程君兰伉俪如何“不忘初心”追逐梦想,请看以下访谈——
曾华答问
问:对策划举办“藏地无语.家山无言——曾华、程君兰伉俪油画作品展”您有怎样的初衷和期待?
曾华:实际上,“藏地无语.家山无言——曾华、程君兰伉俪油画作品展”选在蛇年初一开展,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初衷和期待。只是,刚好选择了这个时间点而已!重要的是,这个展览选择了“无语”“无言”这样的主题概念。毕竟,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思维与人生之念,对我一生对大自然与人的看、读、思有着太深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于我是沦肌浃髓的。
问:您认为该展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曾华:若说这个展览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一个家庭主妇,也就是一个从没受过绘画教育的人与一个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人,且又是夫妻的画展。而这样的“特色”展现,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一个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人,是用着: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的“记叙文”形式去画一幅画;而一个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的绘画形式,就是抛开了“时间、地点、人物”——也即是从本人的内心真情实感去涂写她认为的山、的树、的云,而这样的涂写,无疑是画者最纯粹、最朴素、最原始的人的天真之显现。
问:您数十年来一直以阳江的山川田园为油画创作的母题,对自己的坚守有怎样的评价。
曾华:现在,我们都在说:不忘初心。而我的初心,在十七岁时,就在自己的绘画本上写下了自励之言:我要用画笔赞美家乡,为人类申诉。而这样的初心,随着自己的见识增长,更加坚定了而已!毕竟,家乡——阳江这片大地,我头上的天空,每时每刻,都飘着我祖辈的精神与灵魂,而我脚下的大地,有我祖辈的血、脉、筋、骨,他们的精神罩在我的头顶、他们的筋骨血肉托起了我的身体,凭这,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赞美、歌颂、保卫(画)自己的家乡呢?
问:请您请挑选两件有代表性的参展作品,从取材、手法、故事性等方面进行分享。
曾华:关于您提的“故事性”作品,在这次展览中,有两幅是比较典型的,就是《怒江东去》和《湴田村的归途》。《怒江东去》取材于西藏,《湴田村的归途》取材于阳江境内的珠还墟山区。读者从这两幅画,可以看出:西藏的山,山就是天、天就是山。而阳江的山,山就是山、天就是天。两者似不同,但、却又似相通。因为,她们(山)都言说着“一句话的故事”——大象无形……
问:对太太的作品,您有怎样的评价。
曾华: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她画的第一幅油画,确确实实吓了我一跳,我对她说了一句: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我只是一个画家。她当时不理解此话之意,直到现在她好像也不会理解此话之意。前些年,特别是画展开始后,我的同行,不论是长辈、同辈与晚辈,看到了她的画,都是一边倒的:“你太太画得比你好”的评价。而我,对她的画的评价和她对我的影响,唯,借用林志炫在《没离开过》的歌声中的:“………我眺望远方的山峰,却错过转弯的路口,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在等我没离开过,我寻找大海的尽头,却忽略蜿蜒的河流,当我逆水行舟,你在我左右,推着我走………“来表述吧!
问:请介绍一下她平时是怎样创作的。
曾华:为了这次展览,我和她一起整理了一下这二十多年来她画的油画,没想到,竟有二百多幅,这,真是又吓了我一跳。毕竟,她作画时,大多数的时候,我都没有看她怎么画,就是看她画画时,也从不会指导她怎么画。值得我真真正正佩服的是,她所有的画,都是在做完了繁重的家务和携带好二个孙女一个孙仔三姐弟的境况下完成的。
问:有艺术家在观看了你们夫妇的画作后 ,戏言太太的画比您画得好,对此,您有何感想?
曾华:我觉得他们对我太太的油画评价,是真真正正的一语中的,我不觉得是戏言,而是真言。我唯一的感想乃至是慨叹,就是我学不来,毕竟的毕竟,我是一个已被“绘画体系”重度“污染”了的所谓画家。她的创作收获,关键就是勤劳、勤奋、善良、天真、朴素、无邪的努力所至。我从不会,亦不敢启发她的创作。因为,面对她的画,我只有赞扬和学习。毕竟,她的画是给“专业”画画的人看的,而我的绘画是给专业外的人看的。
问:在您看来,艺术是什么?
曾华:所谓的艺术,就是一个人对本身的外部事物与人的一种自然反应,然后,将这种反应变成自己写出的文字、绘画、旋律的一种行为而已!
曾华 《竹影家园》
曾华 《湴田村的归途》
曾华 《一个阳江仔风雨后的归途》
曾华 《雨后的竹道》
曾华 《怒江东去》
程君兰答问
问:曾华伉俪展在大年初一开幕,可喜可贺。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程君兰:没想到,会有这一天与我的丈夫一起办这样的画展。而且,是在大年初一。心里非常高兴!
问:您对自己的创作有怎样的评价?
程君兰:事实上,我心中对绘画是没谱的,只是随手画画,又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画,没想到,我随手画的画,会受到我丈夫的表扬。然后,我对画画就有了信心,就这样,画了开来。
问:作为曾老师作品的第一读者,对他的作品您有怎样的评价?
程君兰:因为他是一个学过画,又是专门画画的人。我是觉得他的画,画得很象、很美。
问:请您请挑选两件有代表性的参展作品,从取材、手法、故事性等方面进行分享。
程君兰:《山舞银蛇》一画,我开始是想画石的,结果,石越画越大,我就画成了山。《群山起舞》开始就是想画一座山,结果越画越多,就成了群山。
问:您喜爱画画的兴趣源自何时,能坚持下来的动力又是什么?
程君兰:我喜欢画画,是在四十岁左右,因为我丈夫是个画家,我经常看他画画,且看得非常仔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画画多好呀!结果有一次,我丈夫外出时,我“偷偷”拿起他的油画笔,直接就在画布上开画,没想到,他回来时,对我画的油画,大加赞扬,在他的鼓励下,我就坚持画到了现在。
问:您最喜欢画些什么,画画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什么,有困惑吗?
程君兰:我最喜欢画山、画石,因为,我跟我丈夫从阳江开车去过西藏、桂林等地,那里的山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一坐下来画画,什么都不想了,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所以,画画对我来讲,没有什么困惑。
问:有艺术家在观看了您们夫妇的画作后 ,戏言您比曾老师画得好。对此,您有何感想?
程君兰:他们对我的画的评价,我感到很高兴。还有想不到的是,展览开幕到现在,有两位观众购买了我的画,一位是00后的年轻人,一位是阳江一中的美术老师,还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我丈夫是个受过美术教育的人,而我,从没有学过画画,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
问:绘画上您有怎样的规划和目标?
程君兰:我对这方面,从没多想,我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每天,都要做家务,还要带二个孙女和一个孙仔,三姐弟的所有饮食和起居都是我负责。我对画画没有什么计划,一有时间,我就坐下来画,就是如此。画画有什么发展,从没想过。
问:在您看来,艺术是什么?
程君兰:我不懂什么叫艺术。
程君兰 《群山起舞》
程君兰 《寿星山语》
程君兰 《相看两不厌》
程君兰 《高山凭地起》
程君兰 《相伴的日子》
名家点评——
曾华爱土地,画土地,这边画,那边画,无尽地画,光芒灿灿,无可类比!曾华的心境,有一种神圣的崇拜,“土地”在他心目中,是绿色的光环,“土地”的形象化,使他笔笔成画彩,“土地”的美,使他魂飞神动,一载又一载,曾华一直画不完!土地的分量,养育了他的一生!反之,他一生就在画“土地”,无休无止,日日夜夜。如果神魂在天,又能下地的话,那么,曾华必定去了又去!“画土地”,太有魅力了!我坚信。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林墉
画油画的人知道,油画的“绿”可借鉴的前例是不多的,油画画种发起于温带,油画史上对热带风物的反映多是由外看去的表征提炼,作为岭南地域土生土长的油画家,如果要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完完全全画出来,不可能借助太多的外来语,必须靠自己一点一点地独立摸索才能真真正正找到恰当语言反映他身处其中的内在感受。所以,曾华油画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单纯摹写而达到的景象的逼真,更是一种深入体会而得的“意”的“真”,这“真”来自于他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真挚感情,来自于他对自己最熟悉事物内在情感的忠实反映。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林蓝
曾华先生以其丰富的色彩、坚实的造型努力捕抓那稍纵即逝的光影变化、形态各异的生命姿态,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语言的追求融入到作品中,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程君兰女士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但凭着对绘画的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天地,不断创作出令人心动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在绘画方面的才华,更传递了她对绘画的痴迷和丰沛的创作情感。
——国家一级美术师
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室主任
孙立新
曾华的作品有一种雨后天清般的疏朗与清净,不事雕饰,朴实无华,喧哗时代的一抹清净。程君兰的作品是一种心性的天然流露,大地初生的语言,质朴无言。
——广州美术馆馆长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罗奇
程君兰的风景作品呈现出原始的生命力以及对常规审美的突破。其创作以稚拙的视觉语言,以平面化的构图和简化的造型,展现了粗犷的美感,且色彩生猛自由。画家以纯粹的直觉为驱动力,通过流动的线条,表达出心境的变化,具有返璞归真的感染力,揭示了艺术本质中对真实性与自由表达的追求,成为艺术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原广美附中副校长
张伟
曾华是一位有思想的油画家,他把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和美学观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他认为“山水油画”和“风景油画”是两种不同境界的画种,恰如漂亮和美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风景画是漂亮的,但绝难达到山水画那种美丽的境界。曾华追求的是传统山水画中形而上的东西,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画中的意境,他要在画中达到自我心灵的真实展现。
——原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冯兆平
作者丨赵旭虹
责编丨王绮彤
审核丨赵旭虹
终审丨张演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