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曾小强:
今年的全国两会来了,那去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提的建议提案,有价值吗?被采纳了吗?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最后都去哪儿了?我想,这是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有一些外国媒体,质疑中国的全国两会,不过是一种“举举手”、“鼓鼓掌”的“橡皮图章”。那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想,下面这一组数据能够很好地回应上面的质疑:据人民日报报道,2024年,国务院各部门共承办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建议8783件,政协提案4813件,分别占建议、提案总数的95.1%、96.1%,并且均已按时办结。各部门共采纳代表委员所提意见建议5000余条,出台相关政策举措2000余项。
这些代表委员被采纳的建议、提案,从新能源汽车发展到助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职业教育提质升级,从完善生育政策支持到特定群体权益保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其中,也包括很多咱们广东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到底凭什么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行动呢?
我想,一方面在于代表委员本身就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通过深入的调研走访,发现并且把握住了当前我们国家发展中面临的真问题,并建言献策。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经理李政,去年两会就提出了“加快高端数控系统研究,推进我国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并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的回复。今年,他准备以“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为题提出建议。这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全球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无疑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还在于相关工作部门与代表委员的机制化联系与沟通。比如,国家卫健委去年累计与人大代表沟通超1000人次,采纳代表建议300余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45项。自然资源部办理了1487件建议、提案,累计与代表委员沟通600多人次,最终实现主办件沟通率和满意率“双100%”。在加强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同时“加强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的联系”,正是新时代以来对人大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代表委员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建议的提出者,还成为了共同的解题者、监督的落实者。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国家的层面,这样的民主场景正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着。我国有五级人大,人大代表260多万人,95%左右属于县乡基层。这些代表委员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行走在城市街头、企业社区、田间地头,与当地普通群众联系最紧密,最能够倾听民意、了解民需、反映民声并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比如,某社区广场如何建设维护、某公共图书馆如何开放、某交通路口如何规划设计、某小区如何解决用水难问题,等等。
总书记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在咱们国家,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民主的真谛,关键在于人民的持续参与,根本在于解决人民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想,全国两会就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集中阐释。那么,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又将会提出哪些真知灼见呢?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