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开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继续关注教育话题。他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重点高中制度,是我国在教育资源匮乏时期实施的集中优质资源、建设好少数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高中教育制度。这一制度确实曾经起到重点培养少数优秀人才的作用,但在我国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后,再实行重点高中制度,已不适应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需要。如陈伟志委员建议,我国应该适时调整重点高中制度,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高中教育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但由于现实存在的中考升学压力,学生的负担与家长的焦虑很难减轻。家长们焦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高被分为重点高中、示范高中、一般普高等不同层次,由于重点高中占据了本省进重点大学的绝大部分名额,学生由此展开争夺重点高中的学业竞争。甚至在一些地方,在重点高中基础上,出现了超级高中。超级高中一方面对本省优质师资、生源产生虹吸效应,造成“县中塌陷”;另一方面刺激义务教育阶段的应试竞争。
我国早在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要求地方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首要职责,但由于重点高中制度的存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受阻。为了抢占进超级高中、重点高中的名额,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开设变相的重点班,而地方政府也有打造义务教育升学名校的政绩冲动。
近年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在中考改革中,实行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录取,即把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也称指标生),但学生的中考压力并没有减轻。原因是,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名额,还是要按中考成绩排序录取。也就是说,只要重点高中制度继续保留,中考的升学竞争压力就会一直存在。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高中阶段多样化办学,是办好高中阶段学校的关键,但是,如果部分高中仍有重点高中标签,多样化努力就会受制于高中的等级化、层次化。
也有人认为,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不强调均衡发展。但需要注意,我国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8%,实现高中教育的普及化。要建设高质量高中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接受高质量高中教育,高中教育要逐渐走向相对均衡,不能再用重点高中制度把高中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而取消重点高中的标签,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转变升学政绩观,重视办好每一所高中学校,给学生多元的教育与成才选择。
文|高星(知名教育研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