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高锦辉:AI成创新教育“超级连接器”

来源:金羊网 作者:王丹阳 发表时间:2025-03-09 23:43
金羊网  作者:王丹阳  2025-03-09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2025年,我国将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数字化究竟会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怎样变革?在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如何看待AI教育中“工具依赖”与“基础能力培养”的平衡?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图/受访者供图

推动粤港澳STEAM教育资源共享

羊城晚报:科技创新下的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有何优势?有何建议?

高锦辉: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具备独特优势。其一,区域协同与国际化资源整合能力突出,大湾区依托港澳的国际化窗口与珠三角的产业基础,形成“港澳研发+内地转化”的协同模式。例如,澳门作为中葡平台,可连接国际科创资源,而深圳、广州的科技产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其二,政策与技术创新工具的双重支持: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三地政策联动加速资源互通。同时,以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为代表(如自2022年起,澳门培正中学将中国原创编程环境——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作为STEAM工具深度融入科技教育体系)有效降低科创教育门槛,激发青少年创造力。其三,国际化人才通道成熟:湾区高校与国际顶尖学府合作紧密,企业支持的竞赛与交流项目(如培正学生入选剑桥夏校)为人才提供全球化成长路径。

基于上述优势,我建议从两方面深化湾区科创教育:一是构建教育共同体,推动粤港澳STEAM教育共享课程资源(如微信小程序教学体系),并扩展区域性科创竞赛,以赛促学;二是推动基础教育与企业联动,鼓励企业开放技术,支持学校开发本土化案例(如结合香港金融科技、深圳智能制造),同时推动企业发布真实需求,由学生团队承接,利用港澳国际化优势组织国际科创研学,吸引全球赛事落户,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科创教育生态。

AI加持澳门青年“新”能力

羊城晚报:创新创业教育是澳门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向,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高锦辉:人工智能不仅是全球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澳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抓手。

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的核心任务,培正中学将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STEAM课程体系,形成了“以AI赋能创新、以实践驱动创业”的特色路径。

我们目标是借助AI教育,整合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为澳门“智慧城市”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助力澳门科技产业发展。

羊城晚报:培正中学在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应用中有何经验?

高锦辉:我们学校通过AI项目实践(如智能机器人设计)打破传统学科边界,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掌握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等核心技术。例如,学生团队开发的锂电池技术的实际应用,这正是澳门青年新能力的生动体现。

在跨学科整合中,AI作为创新教育的“超级连接器”,在课程中串联起数学建模、物理传感、程序设计逻辑与商业思维。例如,学生设计智能环保装置时需同步考虑技术可行性、成本控制与商业模式,这种“技术+创业”的双轨训练,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深度契合。

在职业发展前瞻性上,我校与各大企业合作打造标杆式智慧校园,全面提升校园运作、智慧教室、网络安全等,并积极探索“产—学”人才培育模式,发掘和提升澳门青年人才的科技涵养,为澳门智慧城市长远发展贡献更多新力量,同时让学生直面智能城市、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

近年来,我们的毕业生很多选择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多名学生创业团队获政府的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印证人工智能教育对人才发展的长效引领。

AI教育“工具依赖”如何破解?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AI教育中“工具依赖”与“基础能力培养”的平衡?

高锦辉:在AI教育快速发展当下,“工具依赖”与“基础能力培养”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必须承认,AI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非常强大的辅助工具。以培正中学为例,引入AI辅助系统后,学生学习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借助AI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构建精准知识图谱,实现个性化学习,为每个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路径,提高学习效率。在与STEAM教育融合方面,AI更是激发了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获得工程创新奖项,就离不开AI技术的助力。从这个角度看,合理利用 AI工具,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边界,为他们打开更广阔的知识大门。

然而,如果过度依赖AI工具,就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部分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惯性,未能充分运用AI工具,而部分家长对AI技术应用持保留态度,担心冲击基础知识学习,这并非毫无道理。一旦学生形成“工具依赖”,可能会削弱他们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一些简单计算或基础文本分析中,如果学生直接依赖AI给出答案,就无法真正锻炼自己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长期下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所以,在AI教育中,找到“工具依赖”与“基础能力培养”的平衡至关重要。我们学校始终坚持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找平衡。“守正”,就是牢牢抓住传统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重视数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走得更远。而“创新”则体现在积极引入AI工具,利用其优势为教学服务。例如在物理实验中运用新设备,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文科课程中借助AI文本分析工具,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将AI定位为“学习的助推器”,而非“终极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让他们明白AI只是辅助学习的手段,真正的能力提升需要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比如在使用AI辅助写作时,鼓励学生先独立构思,再借助AI工具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利用AI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求学生在得出答案后,思考解题思路,总结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运用知识、发掘知识、创造知识”的递进式提升,确保学生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不丢失基础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杨浩贤
返回顶部

备案号:2024162512号-1 新出网证(粤)字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10522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羊城晚报数字媒体有限公司

© 2001 Guangdong Yangcheng Evening News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