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多个大厂开启“反内卷”的消息引发关注,“大疆不强制9点上班开始强制9点下班”“美的被曝强制18点20下班”等话题登上热搜。
据报道,近日,无人机巨头大疆开启了“不准加班”运动,强制员工到点下班,公司主管和HR还会轮流赶人下班。此外,家电巨头美的集团不久前发布文件,提出“严禁下班开会及形式主义加班”等六项严格要求。另一制造业巨头海尔也被曝出公司要求强制实行双休。
种种迹象显示,在“996”曾成为常态的互联网和制造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向“加班文化”亮剑,加入到“反内卷”行动中来。
与“不准加班”形成呼应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均为“反内卷”发声,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图/视觉中国
天下苦“内卷”久矣。曾几何时,员工用超长工时证明“努力”,大厂以灯火通明的办公楼标榜“奋斗”。但这种“以时间换效率”的模式,最终可能陷入效率与健康的双重陷阱——疲劳的员工、重复的消耗、停滞的创新,共同构成“内卷”的死循环。
“内卷”的本质是资源错配下的恶性竞争,无节制加班并非竞争力的源泉,反而可能成为发展的桎梏。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一场“反内卷”运动可谓呼之欲出,而“不准加班”就成了一个破局点。现实中,判断一个企业卷不卷,加班情况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标准。
从很大程度上讲,“反内卷”的核心,在于重构价值评价体系。多个大厂宣布“不准加班”,要求员工非必要不滞留工位,实际上是将考核标准从工作时长转向工作效率。当企业不再以“谁熬得更晚”作为评价标准,员工便无需为展示“忙碌”而消耗时间和精力。管理层的角色也从“监工”转变为“效率设计师”——通过优化流程、减少冗余,让团队在有限时间内产出更高价值。
换言之,“不准加班”绝不是对努力奋斗的否定,而是对“聪明工作”的倡导,即工作成效的提升不能依赖延长劳动时长,而需依靠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团队协作、流程优化等,让员工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时,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感,进而激发员工更大的创造力。
当然,“反内卷”的阻力也不容小觑。习惯加班文化的员工可能对“强制下班”心存疑虑,担心福利削减或变相降薪;企业管理层也可能陷入“效率焦虑”,担忧缩短工时影响产出。
但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生产力革命都伴随对旧模式的颠覆。工业时代,八小时工作制取代无休劳作,反而催生了现代管理体系;数字时代,“反内卷”同样需要企业与员工共同适应以质量换数量、以效率换时长的新节奏。在AI的加持下,今天的“反内卷”运动,或许正孕育着管理科学的又一次进化。
从“不准加班”出发,“反内卷”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职场生态。这需要企业以制度保障员工权益,以技术赋能效率提升,更需要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进行再思考。总之,让工作回归创造价值的本质,让人回归生活本身,才是“反内卷”的终极意义。
文字 | 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