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新的起点上,希望中山大学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新百年新起点,中山大学将如何把使命化作担当,把目标变成行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听他们描绘新征程上中山大学的发展蓝图,讲述新时代的中大故事。
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
羊城晚报:2024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您履新中大党委书记的第一年。您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中大工作多年,再次回到中大工作,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朱孔军:再次回到中大工作,我感到了中大的“变”和“不变”。“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校园面貌、不断“上新”的科研成果和欣欣向荣的进步发展。“不变”的是中大百年的精神血脉、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和奋发有为的学校气象。
在百年校庆之际回到中大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过去的一百年,中大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整体实力进入国内高校前列,为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新的百年又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还需要我们继续奋发有为,接续奋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羊城晚报:新起点上,中山大学将如何担起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朱孔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立身之本。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我们首先做好“德”字文章。
我们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思政课程上,我们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和百年校史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锻造一批有中大特色、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金课”。
我们以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体育上,我们大力培育体育精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美育上,我们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在劳育上,我们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现实运用、对实践的切身感知。
百年校庆之际,我们对校史资料进行了深度挖掘、整理,发现大量未曾公开的一手资料,它们生动而有力地强化和丰富了中山大学鲜亮的红色基因。
今年全国两会,我们有三位毕业生先后被走上“委员通道”的全国政协委员点名表扬。一位是旅游学院2015届校友袁园,她毕业后回到家乡宁夏,带领村民一起种葡萄致富;另一位是生命科学学院校友夏瑜,她的企业研发的新药击败了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被美国媒体誉为“抗癌药的‘中国时刻’”;还有一位是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汪艳,她在西藏林芝支教结束后决定留藏,毕业后通过考试成为林芝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我们的支教志愿者毕业后超70%都在基层或重点行业工作,涌现出中国海军首位女舰长韦慧晓、“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万雅文等榜样人物。这些都体现了中大毕业生“心怀国之大者”的志向和追求。
百年来,中山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心同向同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牢记殷殷嘱托,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中大贡献、书写中大篇章。
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羊城晚报:近年来,中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作了哪些布局?成效如何?
朱孔军:近年来,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办学的格局,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奠定更加坚实的地缘基础。去年,中山大学在香港创新性布局了香港高等研究院,这是内地高校在港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有助于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不断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努力提升学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比如,围绕能源化工、深地、深蓝、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我们布局建设了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若干重大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我们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多学科融合的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去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5项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极大地鼓舞了全校科研创新的干劲。
在人才引育方面,我们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和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服务体系,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近者悦、远者来”,鼓励青年学者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凝练研究方向,潜心做好原创性基础研究,努力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同时,我们也依托香港高等研究院的平台,发挥特殊点位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引进和培育全球顶尖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此外,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积极投身广东“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服务县镇村产业转型升级。10家附属医院有着卓越的实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高端智库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以高水平的决策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需求。学校积极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十四五”以来年度科技合作企业达1150家,年均增长12%。
接下来,我们将对接广东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布局,加强与光明、南沙、松山湖三大科学城和珠西科学城对接,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牵头承担更多国家和省重大攻关工程,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以大学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大高质量发展
羊城晚报:新起点上,中山大学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接下来将如何规划?
朱孔军:百年来,中山大学的人才培养始终不忘“心怀国之大者”“为社会福,为邦家光”。新的时代,又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中大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推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全面加强基础的前提下,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协同,推动通识课程扩量提质,并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理念与思想。近年来,学校成立了7个学部,通过学部制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标准和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营造交叉研究和学习的氛围。比如,我们开设了“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PPE)”等若干交叉专业,推出了“计算、数据与管理”等跨学科微专业,我们新建了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先进能源、柔性电子等学院,主动作为,紧跟时代之需。在卓越教学改革方面,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革,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推出“新生研讨课”、推动“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切切实实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接下来,中山大学将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和强基计划,推进实施“101计划”,推动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羊城晚报:近年来,中山大学引进了许多科研人才,这些科研人才在中大得到了怎样的成长环境?他们为中大发展带来了什么?
朱孔军:中大于2023年全面实施教研系列教师的“预聘—长聘”制度,教研系列的人才引进按照“高水平、国际化、少而精”的原则,面向全球选聘优秀人才。改革后,所有理工医科的青年学者,即使是预聘助理教授也可以担任博导。对所有新引进人才,学校都提供较高的科研启动经费,并且提供了配套支持。核心理念是,在提供充分资源保障的前提下,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让他们在一个较长的评估周期内,独立而专注地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方向,力争成为这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我们引进人才不唯“帽子”、不唯项目,比如我们引进的一位助理教授,他之前在企业工作,没有主持国家级项目的经历,也没有所谓的学术“帽子”。但他丰富、前沿的产业经验跟学校的学科发展需求非常匹配。他加入先进能源学院后,与郭烈锦院士等一起开展科研攻关,还与企业联合研发新能源原动设备,展现出很好的科研活力和科研能力。
人才强校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正是有着“近者悦、远者来”的氛围,有高素质教师队伍,才有我们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硕果。对于青年人才,我们通过优化制度给予青年人稳定的预期,通过保障措施解决青年人的后顾之忧,通过创新环境的营造鼓励青年教师探索科技“无人区”。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学术平台、待遇保障、资源配套、制度环境、文化生态的全方位赋能,营造“安心舒心才能专心潜心做大事”的良好学术环境。
羊城晚报:新起点上,中大将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朱孔军:今后一个时期,中大发展要从扩大规模过渡到提升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对于中山大学而言,三校区五校园的治理挑战大,所以,我将着重推动的一项工作是大学治理现代化。我们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将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切实加强有组织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将理顺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全面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创造活力。其中尤其要重视培育大学治理文化,让中山大学真正成为一所受人尊敬、值得托付的大学。“善制”方能“善治”,我们要培育以善治和信任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培育服务学术、服务师生、服务发展的行政文化,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