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虚拟企鹅跑过南极、跃上月球;游戏《梦幻新诛仙》中岭南醒狮凌空飞跃;岭南文化大模型谈论粤剧、“看懂”脸谱,更能“听懂”唱腔……3月28日上午10时,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发展大会”)在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
通过这场活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蝶变,更是一场文化生产方式的基因重组。这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数字时代对“何以岭南”的创造性回答。活动的举办像是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密钥,解开了广东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跃迁的密码。
01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当年铅与火锻造报业传奇,今天光与电重塑全媒体矩阵,这种敢为人先的魄力,刻在南粤媒体人的骨子里。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郭全中指出,广东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广东实现了传播平台的系统性重构,打造了“羊城晚报全媒体矩阵”、南方+等新型全媒体平台,内容融合突出区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结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支庭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已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数字娱乐、媒体创意等业态在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通过政策扶持和媒体赋能,推动生态圈内企业价值共创。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认为,文化产业是广东非常好的传统,有着很好的一个土壤,相信在新技术的加持、政府管理部门的推动下,肯定会有丰富果实。
大会不仅吸引了专家的关注,众多企业的分享也为与会者带来了深入思考,展现出数字技术在文化宣传、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多元应用与挑战。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大模型赋能媒体行业作用显著,但“幻觉”问题不容忽视。技术发展需与治理同步推进,应构建可信数据标签体系、研发专项治理技术平台,并定期清除幻觉数据,多管齐下破解生成内容失真难题,确保技术赋能与文化宣传的安全可控。
腾讯混元大模型产品负责人、腾讯设计杰出专家陈妍则向大家展示了《传媒AIGC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生动地展现了AIGC技术的创新生态。
爱莎国际教育集团董事、武汉爱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波期待教育与AI更多的成果。在他看来,得益于AI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数字和数据,他希望有关组织可以出台更多的指引和规划。
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主任邓立邦表示预计到2028年累计孵育数字文化企业50家,形成产值超百亿的“模型即服务”产业链。
东超科技总裁黄磊在采访中盛赞广州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表示企业将持续深化在穗布局,依托当地智能终端产业优势推动技术转化。他呼吁政府开放智慧城市、新媒体等应用场景,助力空气成像技术落地,同时承诺通过产学研协作提升显示清晰度与交互体验,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借力广州资源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
“相比其他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对于应届毕业生是非常友好人性化的,我愿意推荐大家来广东发展。”AI米粿负责人丁黎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的城市吸引力是巨大的。他高度认同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认为该地区不仅为青年人才创造发展良机,更通过政策温度与产业厚度形成双重磁场,吸引更多创新力量扎根南粤。
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创意产业新基建不仅成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试验田,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也将打造成“竖起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众多文创企业入驻。同时,凭借各自独特的创新氛围与发展机遇,成为年轻态的人才汇聚高地,并肩负起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实验室的重要使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02
广东文化强省的“数字引擎”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大省与经济强省,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21年保持全国领先。
其中,广东在数字创意产业领域成就斐然。
2023年,广东省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已突破6000亿元,达6233.38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达10.37%,实现利润总额806.15亿元,增加值1690.98亿元,增加值增速16.1%,数字出版、动漫、音乐、游戏分别占全国的1/5、1/3、1/4和4/5。
多重利好因素为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让广东集成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高水平人才高地、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的密集布局,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凭借这一优势,依托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与全球产业链资源,广东已形成覆盖游戏、动漫、影视、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广东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灵魂。近年来,广东建成广州国家版本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编纂《岭南文库》《岭南文化辞典》等文献典籍。广府建筑、粤剧、醒狮等非遗元素借助数字化手段焕发生机。例如,华强方特以“致远”号为主题,融合AR/VR技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应用UE4三维建模等技术,首创元宇宙非遗街区;腾讯《和平精英》融入佛山舞龙醒狮文化,打造“龙狮城”数字场景地标。
广东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活跃的市场主体,释放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广东拥有1.27亿常住人口、1.5亿实时在粤人口,经营主体突破1900万户。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电影市场总票房超52亿元,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催生了庞大的数字内容需求。与此同时,雄厚的科创实力为产业发展积蓄了澎湃动能。2024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近8万家。
此外,广东对外开放的广阔格局,推动了数字创意产业“文化出海”。广东毗邻港澳,海陆空交通便利,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联通内外,是外贸大省、出口大省。2024年,广东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规模分别突破1.3万亿元、7000亿元。
03
重构文化生产方式
在迈向文化强省的征程中,广东推出系列极具创意与诚意的“五项举措”,从政策、产业生态、文化资源、人才、技术等多个维度发力,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支持层面,广东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完善动漫游戏、影视生产等重点行业政策,简化审批备案流程,减轻企业负担。同时,统筹专项资金,举办“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等活动,吸引资本投入,助力企业发展。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 年)》《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以政策春风激活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众多产业园区负责人表示,这些政策不仅是文件支持,更伴随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放管服”的魄力。
产业生态集群培育方面,以科韵路“中国游戏第一街”的成功经验为例,高标准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园。园区积极吸引优质文化和科技企业入驻,形成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带动区域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广东已孕育出腾讯游戏、网易游戏、三七互娱等众多行业龙头,这些企业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吸引了大量人才,进一步推动产业生态的繁荣。
深挖岭南文化富矿,广东借助现代数字科技,让古老的岭南文化重焕生机。影片《落凡尘》运用现代动画技术,生动演绎民间传说;三七互娱推出《小神农寻百草》等富含岭南文化元素的数字文化产品。同时,非遗与新技术碰撞出火花,潮州木雕与3D打印结合、粤剧融入现代舞美,乡土文化也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突破地域限制,推动文化普惠与乡村振兴,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
在人才汇聚方面,广东搭乘“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东风,实施“广东特支计划”等人才项目,引进和培育创新领军人才与青年拔尖人才。数字创意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凭借自身影响力,吸引大量复合型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来粤发展。在实验室、电竞场馆等场景中,青年人才凭借专业技能,积极融入新型文化生态链建设。
技术攻关是广东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着力点。广东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集中发力,出台12项支持举措。文化单位、高校和互联网企业深化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模型,已有45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未来,广东还将实施“人工智能+文化”行动,谋划“十五五”重大项目,加速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当下,珠江两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创意、激光制造等战略性产业集群不断涌现,广州、深圳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带动珠三角文化版图持续扩张。展望未来,广东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数字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