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潘亮 古司祺
图/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新闻中心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首次举办的平行论坛,开放科学国际论坛日前圆满落幕。论坛以“开放共享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为主题,聚焦全球开放科学发展关键议题,致力于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为科研创新工作者营造良好氛围。
“开放科学发展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因为我们面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使科学突破单学科、单机制的限制,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指出,今年人工智能崛起,为开放科学提供新的智力,新的人工智能发展,以及今年DeepSeek技术进一步攀升,有更大的必要推进开放科学在全球不断地发展。
在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看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推动开放科学的时候,只是初步倡导阶段,大量门槛壁垒仍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最近这些年。所以,今天呼唤开放科学具有极其迫切或者特殊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智能社会时代,最大的挑战是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的确定性是什么?就是开放科学,这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个体的事情,它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和使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与创新政策处处长以色拉·克拉克表示:“让我们展望一下科学的未来,我们选择共享知识的这种决定将会决定未来。可以确定的是,有了开放科学,我们可以开放新的可能性,可以实现创新、全球合作。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将不仅仅只适用于少数人,而是要造福于全人类。”
谈及开放科学的未来发展,陈劲表示,要培育开放科学文化,尤其鼓励广大科学工作者把学术声誉作为相关评价,通过学术声誉促进广大研究者开放自己的数据,为社会分享。健全国家开放科学政策体系,建立各种开放创新数字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更多的高水平内容和数据精准向研究者开放,实现作者和研究者有效对接。此外,还要加强开放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球开放科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则认为,在推动开放科学发展当中,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必然成为治理关键对象之一。“我们提出全球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网络计划。在这样计划下,我们看到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运行、科学数据的运行、知识共享都是在不同社区和不同空间里,但有一种基础设施维护各个层面的知识共享。对于我们来说,科技创新不仅仅依赖科学基础设施,也包括共享知识和广泛协同参与,最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一种机制,让这些能力进行有效的协作。”
“开放科学不应该被大的公司封锁,我们现在必须变革这种体系了。”美国开放科学中心副主席达米安·帕廷森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