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集装箱】联手打造东方硅谷……如何建设大湾区,代表委员脑洞大开!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1-25 20:40

2018广东省两会进入第三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话题讨论已经白热化。如何建设,如何化解目前的难题,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如何引进人才,以及相关的医疗、教育、环保等话题,全部荟萃其中。关注你所在城市的发展,这场大讨论就不容错过!

快来吧,一起看看代表和委员们都说了啥!

粤港澳联手共建自由贸易港

“粤港澳合作很多年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融为一体?” 省政协委员黄小彪说,利用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地联手有可能化解这个问题。黄小彪建议,粤港澳联手在广州南沙共建自由贸易港,着力打造三地无缝对接平台。

黄小彪建议,区域内发展产业应着眼于大湾区产业转型的需要,运用港澳高端资源和国内的优势资源,携手港澳发展贸易金融高端制造,其中最主要是促进航运、贸易和高端制造,这样的话自贸区可以更轻松地和国际高端行业对接。

广深莞联手打造科创走廊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递交提案,建议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等全球知名科技创新区域,打造国际一流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提案建议,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密集的优势,强化“学”和“研”为主的基础创新功能,扮演起“创新大脑”的角色;深圳市场活跃,资本化能力强,扮演起“创新引擎”的角色,进一步促进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培育;东莞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提供重要载体,发挥出“创新腹地”的作用。

提案建议,应召开各市联席招商会议,研究制定统一的重点招引产业项目,设置产业进入门槛,建立起类似于“硅谷”的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统一招商品牌,推动区域协同招商。

打造珠江西岸的“创新副走廊”

谈到珠江西岸的发展,多位政协委员建议,对标广深走廊打造珠江西岸“创新副走廊”,解决各市创新功能同质化问题,顶层设计对接广深、港澳的创新资源溢出载体,助力大湾区世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

省政协委员熊志翔认为,这样可以顺应“广佛肇”和“珠中江”的产业发展态势,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起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环状”布局。

消除城市边界促进要素流通

“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大湾区内要素流动受阻、沟通成本较高,因此如何如消除边界壁垒是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朱义坤认为,港珠澳大桥是一个三地合作的示范,设立三地委员会共同推进大桥建设。他建议在智慧化的边境管理,广东和香港联合申请自由贸易港,跨境监管机制如人员跨境聘用等方面探讨,将当前浅层次的交流推向深度交流。

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省政协委员张渝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采取央地共建等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度,聚焦信息、能源、生命、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同时,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支持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积极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着力打造湾区特色文化

当今世界级大湾区的吸引力、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上,还体现在文化的“软实力”。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主席王晓建议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

王晓说,不同的湾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纽约湾区是先锋文化、金融文,旧金山湾区是创新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也是极有特色的,以岭南文化为根本,既有不同的特质,又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同声同气的语言,民风相近的习俗,形成了丰富的人文价值链。

王晓建议,探讨、梳理、提炼、总结三地传统文化精髓和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拓宽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将大湾区文化打造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纽带。

建立大湾区司法合作平台

粤港澳三地司法不匹配问题如何解决?省政协委员王晓华建议,要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合作平台,或者是大湾区司法联席会议,一些法律问题由联席会议协商,签订协议;最终在大湾区内促进三地司法互信和逐渐融合,成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卡通”方便港澳青年入粤

“虽然港澳青年有留在内地创业就业的意愿,但由于存在制度、文化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内地创业就业率不高。”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志华介绍, 2016年-2017年两年间,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见习交流人数超过2000人,但能在内地创业就业的不足100人,比例低于5%。

张志华建议向在粤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发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卡”,通过一卡通的方式,使他们在出入境、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金融、购房、税收等方面享受更多便利。

简化优化往返通关流程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让港澳居民往返更便利。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朱颖恒提出关于简化港澳居民往返粤港澳的湾区通关流程的建议。

他说,港澳居民在通关时手续繁琐,在安检、买票、取票、实名认证、检票、通关等流程耗时,如进站前需要第一次安检,进站后需要第二次安检。然后,旅客要把行李放在X光机里再进行检查。买票的时候,要登记身份证,做第一次的身份证认证;检票时要做第二次认证;通关时要做第三次认证,这就需要排三次队。

“这些重复的认证很耗时。”朱颖恒建议大胆创新,重新设计粤港澳大湾区通关流程,从系统上简化及优化通关流程,减少排队的时间,同时也缩短旅客的通关时间和步行距离。

湾区内实行居民同等待遇

省政协委员、广州市黄埔区工商联副主席李志明认为,以互联互通为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逐步实现消除在“一国两制”下港澳居民在广东9个城市的居民待遇差别,以及9个城市居民在港澳两地的居民待遇差别,主要包括先解决居民来往通关的便利、职业资格认证互认等等。从企业的角度,则消除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在投资、企业机构间合作、资质互认、金融合作等与营商密切相关的微观活动上的制度障碍和壁垒。

湾区要解决医保结算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秦鉴认为,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大湾区建设促进更多人员的流动,那么医保怎么结算是个问题。”秦鉴表示,大湾区医疗要便利,一国两制下的居民医保怎么样结算、商业医保怎么样结算、还有检验机构的互联互通问题、医疗管理标准认证问题等,都需要一一解决。

建议湾区实现医疗入境免签

“大湾区必须建设几所世界超一流的医院。”秦鉴说,随着大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前来进行医疗旅游,因此应采取便利措施,吸引高端医疗需求者前来,为地区创收。

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以医疗为目的入境实行免签,秦鉴建议有关部门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考虑是否也落实这一制度。

破解儿科医生紧缺难题

近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给各医院儿科带来不小的“风波”。面对儿科招聘医生难、离职人数猛增等问题,不少委员提出了建议。

省政协委员、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志雄提出,医院在对儿科医生进行绩效考核时,应重点考核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和质量,而别总“盯着”经济效益。

此外,在职称申报时,医院应对临床儿科医生进行政策倾斜,降低对他们的科研水平、成果转化的要求。

打造一款儿科就诊APP

“在省妇幼和广州市妇儿中心看病,往往等候时间过长。实际上,广州市有17家大型综合医院全天都有儿科医生接诊,等待时间较短,但不少家长并不清楚这一点。”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为改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提出了更切实的建议。他建议广州打造一款儿科就诊APP,随时发布广州各医院儿科候诊情况,指引家长选择合适的就诊医院。

好了,今天的两会热闻就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我们明天继续!

来源 | 金羊网

策划 | 孙璇 孙朝方

统筹 | 鲁钇山 郑华如

文本 | 夏杨 谢杨柳

图片 | 金羊网 视觉中国

编辑:阳扬
数字报

【两会集装箱】联手打造东方硅谷……如何建设大湾区,代表委员脑洞大开!

金羊网  作者:  2018-01-25

2018广东省两会进入第三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话题讨论已经白热化。如何建设,如何化解目前的难题,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如何引进人才,以及相关的医疗、教育、环保等话题,全部荟萃其中。关注你所在城市的发展,这场大讨论就不容错过!

快来吧,一起看看代表和委员们都说了啥!

粤港澳联手共建自由贸易港

“粤港澳合作很多年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融为一体?” 省政协委员黄小彪说,利用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地联手有可能化解这个问题。黄小彪建议,粤港澳联手在广州南沙共建自由贸易港,着力打造三地无缝对接平台。

黄小彪建议,区域内发展产业应着眼于大湾区产业转型的需要,运用港澳高端资源和国内的优势资源,携手港澳发展贸易金融高端制造,其中最主要是促进航运、贸易和高端制造,这样的话自贸区可以更轻松地和国际高端行业对接。

广深莞联手打造科创走廊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递交提案,建议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等全球知名科技创新区域,打造国际一流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提案建议,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密集的优势,强化“学”和“研”为主的基础创新功能,扮演起“创新大脑”的角色;深圳市场活跃,资本化能力强,扮演起“创新引擎”的角色,进一步促进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培育;东莞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提供重要载体,发挥出“创新腹地”的作用。

提案建议,应召开各市联席招商会议,研究制定统一的重点招引产业项目,设置产业进入门槛,建立起类似于“硅谷”的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统一招商品牌,推动区域协同招商。

打造珠江西岸的“创新副走廊”

谈到珠江西岸的发展,多位政协委员建议,对标广深走廊打造珠江西岸“创新副走廊”,解决各市创新功能同质化问题,顶层设计对接广深、港澳的创新资源溢出载体,助力大湾区世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

省政协委员熊志翔认为,这样可以顺应“广佛肇”和“珠中江”的产业发展态势,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起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环状”布局。

消除城市边界促进要素流通

“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大湾区内要素流动受阻、沟通成本较高,因此如何如消除边界壁垒是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朱义坤认为,港珠澳大桥是一个三地合作的示范,设立三地委员会共同推进大桥建设。他建议在智慧化的边境管理,广东和香港联合申请自由贸易港,跨境监管机制如人员跨境聘用等方面探讨,将当前浅层次的交流推向深度交流。

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省政协委员张渝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采取央地共建等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度,聚焦信息、能源、生命、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同时,打造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支持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积极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着力打造湾区特色文化

当今世界级大湾区的吸引力、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上,还体现在文化的“软实力”。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主席王晓建议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

王晓说,不同的湾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纽约湾区是先锋文化、金融文,旧金山湾区是创新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也是极有特色的,以岭南文化为根本,既有不同的特质,又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同声同气的语言,民风相近的习俗,形成了丰富的人文价值链。

王晓建议,探讨、梳理、提炼、总结三地传统文化精髓和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拓宽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将大湾区文化打造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纽带。

建立大湾区司法合作平台

粤港澳三地司法不匹配问题如何解决?省政协委员王晓华建议,要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司法合作平台,或者是大湾区司法联席会议,一些法律问题由联席会议协商,签订协议;最终在大湾区内促进三地司法互信和逐渐融合,成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卡通”方便港澳青年入粤

“虽然港澳青年有留在内地创业就业的意愿,但由于存在制度、文化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内地创业就业率不高。”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志华介绍, 2016年-2017年两年间,港澳青年到内地实习见习交流人数超过2000人,但能在内地创业就业的不足100人,比例低于5%。

张志华建议向在粤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发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卡”,通过一卡通的方式,使他们在出入境、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金融、购房、税收等方面享受更多便利。

简化优化往返通关流程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让港澳居民往返更便利。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朱颖恒提出关于简化港澳居民往返粤港澳的湾区通关流程的建议。

他说,港澳居民在通关时手续繁琐,在安检、买票、取票、实名认证、检票、通关等流程耗时,如进站前需要第一次安检,进站后需要第二次安检。然后,旅客要把行李放在X光机里再进行检查。买票的时候,要登记身份证,做第一次的身份证认证;检票时要做第二次认证;通关时要做第三次认证,这就需要排三次队。

“这些重复的认证很耗时。”朱颖恒建议大胆创新,重新设计粤港澳大湾区通关流程,从系统上简化及优化通关流程,减少排队的时间,同时也缩短旅客的通关时间和步行距离。

湾区内实行居民同等待遇

省政协委员、广州市黄埔区工商联副主席李志明认为,以互联互通为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逐步实现消除在“一国两制”下港澳居民在广东9个城市的居民待遇差别,以及9个城市居民在港澳两地的居民待遇差别,主要包括先解决居民来往通关的便利、职业资格认证互认等等。从企业的角度,则消除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在投资、企业机构间合作、资质互认、金融合作等与营商密切相关的微观活动上的制度障碍和壁垒。

湾区要解决医保结算等问题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秦鉴认为,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大湾区建设促进更多人员的流动,那么医保怎么结算是个问题。”秦鉴表示,大湾区医疗要便利,一国两制下的居民医保怎么样结算、商业医保怎么样结算、还有检验机构的互联互通问题、医疗管理标准认证问题等,都需要一一解决。

建议湾区实现医疗入境免签

“大湾区必须建设几所世界超一流的医院。”秦鉴说,随着大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前来进行医疗旅游,因此应采取便利措施,吸引高端医疗需求者前来,为地区创收。

目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以医疗为目的入境实行免签,秦鉴建议有关部门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考虑是否也落实这一制度。

破解儿科医生紧缺难题

近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给各医院儿科带来不小的“风波”。面对儿科招聘医生难、离职人数猛增等问题,不少委员提出了建议。

省政协委员、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志雄提出,医院在对儿科医生进行绩效考核时,应重点考核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和质量,而别总“盯着”经济效益。

此外,在职称申报时,医院应对临床儿科医生进行政策倾斜,降低对他们的科研水平、成果转化的要求。

打造一款儿科就诊APP

“在省妇幼和广州市妇儿中心看病,往往等候时间过长。实际上,广州市有17家大型综合医院全天都有儿科医生接诊,等待时间较短,但不少家长并不清楚这一点。”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为改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提出了更切实的建议。他建议广州打造一款儿科就诊APP,随时发布广州各医院儿科候诊情况,指引家长选择合适的就诊医院。

好了,今天的两会热闻就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我们明天继续!

来源 | 金羊网

策划 | 孙璇 孙朝方

统筹 | 鲁钇山 郑华如

文本 | 夏杨 谢杨柳

图片 | 金羊网 视觉中国

编辑:阳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