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罗韵 朱烁然 发表时间:2018-01-31 09:45

广州活跃着许多协助外国人融入本地的社交网络,功能从生活助手到职场指引不等

这些群都长什么样?

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制图/廖木兴

快过年了,大家都放假回家,回趟老家不容易的老外去哪儿?

聚餐、卡拉OK、演讲比赛、短途旅游、行业工作坊……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看起来好像回到了大学社团的欢乐时光。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广州的志愿者和国际文化爱好者们为外国朋友们准备的“大餐”。

新快报记者采访发现,坊间活跃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国际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群体,他们大多数通过互联网连接彼此,以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成百上千的在穗外籍白领、留学生和短期居留的商贸客、游客互动。

通过这些自成组织的社交网络,很多身在广州又渴望融入这座城市的老外们,得以采用AA制的消费方式,体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接地气的精彩夜生活以及品尝广州最地道的特色美食。除了提供吃喝玩乐贴士外,有的社交群体甚至还会为初来乍到的外国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创业课程等等。

■新快报记者 罗韵

群里的老外: 想留在广州 就要融入这里的生活

在广州某化工企业工作的俄罗斯配方师Ana,曾经在欧洲、美洲多个国家学习和工作过,这次春节她也表示要留在广州。

“虽然湿冷的天气有点难熬,但是春节期间有特别多的民俗节目和聚会活动,比起平时,我有更多机会近距离认识广州,跟广州本地人交流,这能帮助我融入这座城市。”

Ana告诉新快报记者,她来广州已经六年了,一直参加一个英语学习爱好者群里组织的交流活动,还自嘲是该群里“年纪最大的成员”。

“广州人很包容外国人,但我不喜欢被认为是‘一个外国人’,好像‘外国人’就是同一种人,生活习惯和个性都是一模一样的。我参加聚会、学习中文、致力于跟本地人交流,就是想让广州的朋友们了解,每一个外国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用同一个标签就概括我们。”

去年才来到广州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John则对新快报记者说,他不回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回国转机麻烦和票价昂贵,所以计划留在广州,趁此机会体验一下广州春节的民俗风味。

John和室友、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Ali也是某俄语及俄语系国家文化爱好者交流群的成员,他们向记者介绍说,这个群里面的中国人爱好学习俄语,里面的老外大多也能讲不错的中文。他们群的活动一呼百应,因为主要是——吃,“吃在广州”的文化让这群外国人享受其中,连这次采访,都是跟记者联系安排在一个烧烤摊上。

John和Ali都透露,毕业后,他们打算努力在广州扎下根来。

John说,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流利的中文,以后想凭着这个优势入职广州的企业,跟群友聚会时,他就很留心大家推荐的企业招聘信息。

他说:“我想在这里找个稳定的工作,最好再找个这里的女朋友,真正融入这座城市。”

社交网络融解文化鸿沟

老外“老板”推广从群开始

来自意大利的Alex正处在自己的“间隔年”环球旅行中。结果去年底,经过东南亚几个国家以后来到广州,他便不走了,在自己租住的公寓附近开了一家小型餐饮店,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Pizza、千层面和面包条等意大利传统食物。

Alex目前加入了一个以休闲消费为主题的中西文化交流群,里面有爱好外语、外国文化和美食的中国人,也有像他这样想要推广品牌、拓展客源的店老板们。

在群友的热情指点下,Alex学会了使用各种外卖平台软件运营自己的小店。几个月下来,收入让他很满意。Alex计划着,今年把父母也接到广州来一起干,扩大店面。

掐着饭点,Alex每天在群里发新鲜出品的美食图,和顾客正在享用这些美食的笑脸,还提供群友专属的折扣优惠。群友线下活动的时候,他也积极提供赞助,开着小车载着食品和颜色鲜艳的易拉宝等宣传物料赶到现场,很快就成为各种中外联谊活动的“特供”来源。

Alex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本地的推广渠道实在有限,微信里的这些交流群,被他视为拓展客户的重要来源。

来自美国的中学老师Shane,一边当兼职老师,一边也在网上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品牌,主打广州历史旅游的路线产品。他位于珠江新城的公寓和楼下的西餐厅都被他当作办公室和课题,他还活跃在多个交流群,在群里发自己的广告和公众号文章,征集顾客。

通过群里的长期征集,他收获了近百名顾客,基本上每周都带队出游,还有不定期的跨城市短途旅行,以及武术、中药和茶文化体验课程,虽然还没有实现盈利,Shane对他的创业充满信心。

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DU Talk创始人杨海邦(图中站立的男子)在一次线下活动上与群友交流。

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DU Talk群友在一次线下交流活动上。

自学英语成才 广东小伙创办语言交流群

曾经从事外贸和外籍模特经纪的广东仔杨海邦,经营着一家青年旅舍。他从2015年起就创办了DU Talk平台,会员以来自美国、加拿大等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为主,还有瑞典、法国和比利时,中东的会员也占一成左右,年龄集中在20-40岁,职业以外教为主,还有上班族、设计师等,少数是大学生。

会员费每年960元,上文提及的Ana就是其中的资深群友,会员总计约100人,平时的活动人均费用在数十元左右。

杨海邦说,这个平台就是一个英语社交平台,但区别于培训机构,纯粹是爱好中西文化的人在这里交流,他带着两三个中外志愿者运营着这一切,公众号推送和设计海报等都出自他本人的手笔。也曾经跟其他的个人、机构合作,但是外国人群体的高流动性,以及暂时没有盈利的特性制约了发展。

谈到这个平台成立的初衷,杨海邦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有正经学过英语,也没有进入过大学,早早就出来社会闯荡,从家乡阳江到珠海,再来到广州,为了生活做过许多种职业。因为爱好英语,他经常跑到外国人聚集的地方搭讪聊天,平时就到书店里看英语书,上网学习,后来还跟一个美国人一起合租房子。

“那段时间跟他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几个月我的英语进步很快,他回国以后我们保持着网上的联系,还给我介绍了一群外国朋友。”

掌握英语以后,他进入了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接触到广告圈,开起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感受到掌握一门语言对自己的提升,同时也深感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对广州存在误解又不一定有靠谱的渠道能得到解答,杨海邦决定创办DU Talk。

“一开始的活动主要做聚餐,觉得蛮好玩的,可以认识新朋友,知道这个想法的外国朋友也表示很感兴趣,主动提出来参加聚餐。”

通过这些外国朋友的自助传播和朋友圈宣传报名,来参加活动的人日益增长,现在除了每周日晚上固定的英语演讲活动以外,还有不定期的聚餐、家宴、KTV、趣味竞赛和电影拍摄等活动,杨海邦说,在广州的这些中外交流平台里面,他们的特色在于好玩有趣,以语言学习为基础带来社交的乐趣,随时有新的尝试。

1  2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罗韵 朱烁然  2018-01-31

广州活跃着许多协助外国人融入本地的社交网络,功能从生活助手到职场指引不等

这些群都长什么样?

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制图/廖木兴

快过年了,大家都放假回家,回趟老家不容易的老外去哪儿?

聚餐、卡拉OK、演讲比赛、短途旅游、行业工作坊……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看起来好像回到了大学社团的欢乐时光。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广州的志愿者和国际文化爱好者们为外国朋友们准备的“大餐”。

新快报记者采访发现,坊间活跃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国际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群体,他们大多数通过互联网连接彼此,以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成百上千的在穗外籍白领、留学生和短期居留的商贸客、游客互动。

通过这些自成组织的社交网络,很多身在广州又渴望融入这座城市的老外们,得以采用AA制的消费方式,体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接地气的精彩夜生活以及品尝广州最地道的特色美食。除了提供吃喝玩乐贴士外,有的社交群体甚至还会为初来乍到的外国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创业课程等等。

■新快报记者 罗韵

群里的老外: 想留在广州 就要融入这里的生活

在广州某化工企业工作的俄罗斯配方师Ana,曾经在欧洲、美洲多个国家学习和工作过,这次春节她也表示要留在广州。

“虽然湿冷的天气有点难熬,但是春节期间有特别多的民俗节目和聚会活动,比起平时,我有更多机会近距离认识广州,跟广州本地人交流,这能帮助我融入这座城市。”

Ana告诉新快报记者,她来广州已经六年了,一直参加一个英语学习爱好者群里组织的交流活动,还自嘲是该群里“年纪最大的成员”。

“广州人很包容外国人,但我不喜欢被认为是‘一个外国人’,好像‘外国人’就是同一种人,生活习惯和个性都是一模一样的。我参加聚会、学习中文、致力于跟本地人交流,就是想让广州的朋友们了解,每一个外国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用同一个标签就概括我们。”

去年才来到广州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John则对新快报记者说,他不回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回国转机麻烦和票价昂贵,所以计划留在广州,趁此机会体验一下广州春节的民俗风味。

John和室友、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Ali也是某俄语及俄语系国家文化爱好者交流群的成员,他们向记者介绍说,这个群里面的中国人爱好学习俄语,里面的老外大多也能讲不错的中文。他们群的活动一呼百应,因为主要是——吃,“吃在广州”的文化让这群外国人享受其中,连这次采访,都是跟记者联系安排在一个烧烤摊上。

John和Ali都透露,毕业后,他们打算努力在广州扎下根来。

John说,他最引以为傲的就是自己流利的中文,以后想凭着这个优势入职广州的企业,跟群友聚会时,他就很留心大家推荐的企业招聘信息。

他说:“我想在这里找个稳定的工作,最好再找个这里的女朋友,真正融入这座城市。”

社交网络融解文化鸿沟

老外“老板”推广从群开始

来自意大利的Alex正处在自己的“间隔年”环球旅行中。结果去年底,经过东南亚几个国家以后来到广州,他便不走了,在自己租住的公寓附近开了一家小型餐饮店,出售自己制作的手工Pizza、千层面和面包条等意大利传统食物。

Alex目前加入了一个以休闲消费为主题的中西文化交流群,里面有爱好外语、外国文化和美食的中国人,也有像他这样想要推广品牌、拓展客源的店老板们。

在群友的热情指点下,Alex学会了使用各种外卖平台软件运营自己的小店。几个月下来,收入让他很满意。Alex计划着,今年把父母也接到广州来一起干,扩大店面。

掐着饭点,Alex每天在群里发新鲜出品的美食图,和顾客正在享用这些美食的笑脸,还提供群友专属的折扣优惠。群友线下活动的时候,他也积极提供赞助,开着小车载着食品和颜色鲜艳的易拉宝等宣传物料赶到现场,很快就成为各种中外联谊活动的“特供”来源。

Alex说,作为一个外国人,本地的推广渠道实在有限,微信里的这些交流群,被他视为拓展客户的重要来源。

来自美国的中学老师Shane,一边当兼职老师,一边也在网上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品牌,主打广州历史旅游的路线产品。他位于珠江新城的公寓和楼下的西餐厅都被他当作办公室和课题,他还活跃在多个交流群,在群里发自己的广告和公众号文章,征集顾客。

通过群里的长期征集,他收获了近百名顾客,基本上每周都带队出游,还有不定期的跨城市短途旅行,以及武术、中药和茶文化体验课程,虽然还没有实现盈利,Shane对他的创业充满信心。

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DU Talk创始人杨海邦(图中站立的男子)在一次线下活动上与群友交流。

在穗老外有“组织” 留守过节不寂寞

  ■DU Talk群友在一次线下交流活动上。

自学英语成才 广东小伙创办语言交流群

曾经从事外贸和外籍模特经纪的广东仔杨海邦,经营着一家青年旅舍。他从2015年起就创办了DU Talk平台,会员以来自美国、加拿大等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为主,还有瑞典、法国和比利时,中东的会员也占一成左右,年龄集中在20-40岁,职业以外教为主,还有上班族、设计师等,少数是大学生。

会员费每年960元,上文提及的Ana就是其中的资深群友,会员总计约100人,平时的活动人均费用在数十元左右。

杨海邦说,这个平台就是一个英语社交平台,但区别于培训机构,纯粹是爱好中西文化的人在这里交流,他带着两三个中外志愿者运营着这一切,公众号推送和设计海报等都出自他本人的手笔。也曾经跟其他的个人、机构合作,但是外国人群体的高流动性,以及暂时没有盈利的特性制约了发展。

谈到这个平台成立的初衷,杨海邦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有正经学过英语,也没有进入过大学,早早就出来社会闯荡,从家乡阳江到珠海,再来到广州,为了生活做过许多种职业。因为爱好英语,他经常跑到外国人聚集的地方搭讪聊天,平时就到书店里看英语书,上网学习,后来还跟一个美国人一起合租房子。

“那段时间跟他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几个月我的英语进步很快,他回国以后我们保持着网上的联系,还给我介绍了一群外国朋友。”

掌握英语以后,他进入了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接触到广告圈,开起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感受到掌握一门语言对自己的提升,同时也深感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对广州存在误解又不一定有靠谱的渠道能得到解答,杨海邦决定创办DU Talk。

“一开始的活动主要做聚餐,觉得蛮好玩的,可以认识新朋友,知道这个想法的外国朋友也表示很感兴趣,主动提出来参加聚餐。”

通过这些外国朋友的自助传播和朋友圈宣传报名,来参加活动的人日益增长,现在除了每周日晚上固定的英语演讲活动以外,还有不定期的聚餐、家宴、KTV、趣味竞赛和电影拍摄等活动,杨海邦说,在广州的这些中外交流平台里面,他们的特色在于好玩有趣,以语言学习为基础带来社交的乐趣,随时有新的尝试。

1  2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