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网聚·网络旺年】我的中国我的年 “侨批”万里话亲情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2-15 07:59

开栏语

一张泛黄的信纸

写满两地相思

漂过海洋

穿过战火

承载着远方侨胞的心意

轻轻带来一句

你好吗?

值此戊戌年新春之际,金羊网派出多路记者,深入潮汕馆藏、五邑乡间,从十余万封侨批里选出几封代表之作,穿越百年,推出春节特别策划《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为读者呈现广东海外侨胞一个世纪以来深切的家国情意。

同时,我们将一封封家书、一个个故事制作成穿越时代的声音作品,递送到您的耳畔。我的中国我的年,请扫描二维码收听政文编辑部音频工作室出品《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在万家团圆的时候,站在新时代,倾听历史风霜与文化传承。

侨批

高铁、飞机、汽车,微信、QQ、手机,现代文明为每一个人提供了足够便捷的手段,与家乡,与亲人们相聚相通。

亲情,是否更近了?

当金羊网记者在这个春节沉浸在那十余万封侨批的时候,内心却难忍激荡:百余年来,有这样的一种家国情——无数国人为谋生计远赴海外,血汗积累带着殷殷牵挂漂洋过海,克服万难,来到亲人们的手中。

彼岸此地,看似很远,其实很近。

“侨批”价值媲美徽州契据契约

所谓“侨批”,是当年海外华侨将家书与汇款合二为一的产物,在邮政和银行业缺失的历史条件下,由民间自发形成。

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向金羊网记者介绍:“有侨才有批”,通过研究侨批,不仅可以了解当年华侨在海外奋斗和发展的历史,还可以了解到,海外华侨通过侨批不断寄回家乡的金钱,成为当时侨乡经济的重要支撑。

“媲美徽学 海邦剩馥 ”,侨批文化得到了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高度评价。饶宗颐认为,侨批文书“与徽州的契据、契约价值相当”,其内含的文化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是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中华优秀品德在“侨批”中传递

在学者眼中,当年的华侨们,虽然在海外谋生艰辛,却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他们遵循传统伦理道德,同时还通过侨批,不断地教诲在家乡的晚辈。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烦愁,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当年流传的民谣,生动朴实地反映着海外华侨寓居海外,艰苦拼搏,却始终心怀家人的精神情怀。

在一封罕见的长达3000字的侨批中,书写者先是劝导为琐事口角的父母,再对不争气的子弟做家风教育,最后讲述当时的时局政策。从家庭到时政,一封侨批,同时记录下亲情和历史。

在百年侨批局经营者的后人看来,先辈们虽然将之视为一门生意,但是宁可赔钱,也要尽快将侨批寄到侨眷家中,宁可家族产业尽失,也得让侨批局维持下去,这种“诚信”“不求回报”的精神,正是中华优秀品德的真实体现。

清代已经出现“海外代购”

根据侨批中的记载,“水客”早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他们往来海内外,为他人传递侨批。

“带钱八元,另带鞋子帽子背心,并托朱贵兄买大海参一元。”在一封清代的侨批中,一位名叫朱贵的水客,俨然竟是现在盛行的海外代购的鼻祖。

其后,侨批局出现,成为专营侨批业务,兼具邮政和金融功能的民间机构。在百年时局变化中,侨批局始终顽强地存于世,历风雨而不倒,维系着万里亲情。在侨乡地区,许多家庭都因为海外亲人通过侨批寄回的钱款,度过了艰难岁月。不知道有多少人,受惠于侨批,成长为后世之英才。

侨批的历史甚至延续至21世纪。据汕头侨批文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直至2003年,仍然有海外华侨书写侨批回家。

文化记忆险些被埋没

据记者了解,侨批文化却险些被埋没。在现代邮政和金融业渐趋发达的年代,手写书信已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于是,许多人将家中成捆的侨批,当成了废纸变卖或者丢弃。而来自民间的收藏者们,却在无心之间,成为侨批文化早期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当收藏者们打开侨批,看到字里行间的血肉亲情,品味时代变迁,他们才领悟到,侨批之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如今,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侨批博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已收藏了十二万封的侨批。

2013年6月,“侨批——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  2  


编辑:alan
数字报

【家国网聚·网络旺年】我的中国我的年 “侨批”万里话亲情

金羊网  作者:  2018-02-15

开栏语

一张泛黄的信纸

写满两地相思

漂过海洋

穿过战火

承载着远方侨胞的心意

轻轻带来一句

你好吗?

值此戊戌年新春之际,金羊网派出多路记者,深入潮汕馆藏、五邑乡间,从十余万封侨批里选出几封代表之作,穿越百年,推出春节特别策划《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为读者呈现广东海外侨胞一个世纪以来深切的家国情意。

同时,我们将一封封家书、一个个故事制作成穿越时代的声音作品,递送到您的耳畔。我的中国我的年,请扫描二维码收听政文编辑部音频工作室出品《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在万家团圆的时候,站在新时代,倾听历史风霜与文化传承。

侨批

高铁、飞机、汽车,微信、QQ、手机,现代文明为每一个人提供了足够便捷的手段,与家乡,与亲人们相聚相通。

亲情,是否更近了?

当金羊网记者在这个春节沉浸在那十余万封侨批的时候,内心却难忍激荡:百余年来,有这样的一种家国情——无数国人为谋生计远赴海外,血汗积累带着殷殷牵挂漂洋过海,克服万难,来到亲人们的手中。

彼岸此地,看似很远,其实很近。

“侨批”价值媲美徽州契据契约

所谓“侨批”,是当年海外华侨将家书与汇款合二为一的产物,在邮政和银行业缺失的历史条件下,由民间自发形成。

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向金羊网记者介绍:“有侨才有批”,通过研究侨批,不仅可以了解当年华侨在海外奋斗和发展的历史,还可以了解到,海外华侨通过侨批不断寄回家乡的金钱,成为当时侨乡经济的重要支撑。

“媲美徽学 海邦剩馥 ”,侨批文化得到了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高度评价。饶宗颐认为,侨批文书“与徽州的契据、契约价值相当”,其内含的文化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是文化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中华优秀品德在“侨批”中传递

在学者眼中,当年的华侨们,虽然在海外谋生艰辛,却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他们遵循传统伦理道德,同时还通过侨批,不断地教诲在家乡的晚辈。

“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烦愁,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到赚有猛猛归家来团圆。”当年流传的民谣,生动朴实地反映着海外华侨寓居海外,艰苦拼搏,却始终心怀家人的精神情怀。

在一封罕见的长达3000字的侨批中,书写者先是劝导为琐事口角的父母,再对不争气的子弟做家风教育,最后讲述当时的时局政策。从家庭到时政,一封侨批,同时记录下亲情和历史。

在百年侨批局经营者的后人看来,先辈们虽然将之视为一门生意,但是宁可赔钱,也要尽快将侨批寄到侨眷家中,宁可家族产业尽失,也得让侨批局维持下去,这种“诚信”“不求回报”的精神,正是中华优秀品德的真实体现。

清代已经出现“海外代购”

根据侨批中的记载,“水客”早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他们往来海内外,为他人传递侨批。

“带钱八元,另带鞋子帽子背心,并托朱贵兄买大海参一元。”在一封清代的侨批中,一位名叫朱贵的水客,俨然竟是现在盛行的海外代购的鼻祖。

其后,侨批局出现,成为专营侨批业务,兼具邮政和金融功能的民间机构。在百年时局变化中,侨批局始终顽强地存于世,历风雨而不倒,维系着万里亲情。在侨乡地区,许多家庭都因为海外亲人通过侨批寄回的钱款,度过了艰难岁月。不知道有多少人,受惠于侨批,成长为后世之英才。

侨批的历史甚至延续至21世纪。据汕头侨批文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直至2003年,仍然有海外华侨书写侨批回家。

文化记忆险些被埋没

据记者了解,侨批文化却险些被埋没。在现代邮政和金融业渐趋发达的年代,手写书信已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于是,许多人将家中成捆的侨批,当成了废纸变卖或者丢弃。而来自民间的收藏者们,却在无心之间,成为侨批文化早期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当收藏者们打开侨批,看到字里行间的血肉亲情,品味时代变迁,他们才领悟到,侨批之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如今,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侨批博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已收藏了十二万封的侨批。

2013年6月,“侨批——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  2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