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创新发展打造高教人才蓄水池引凤留凤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3-12 07:47

罗俊

罗俊 汤铭明 摄

金羊网特派北京记者 王倩 通讯员 陈建洪 晁炎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新时代广东创新发展提出“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总体要求。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中山大学在人才创新方面的举措和成效直接影响到华南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发展。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谈到人才和创新话题时说:“这一次总书记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使得我们对发展、人才和创新之间的互为支撑、互相作用的密切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罗俊说,“中山大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人才、创新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为国家和广东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出中大的应有贡献。”

减少学生or增加老师?中大选后者

罗俊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高校自身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山大学一直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战略之一,因为没有人才就不会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没有人才就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近三年以来,中大在人才引育和人才培养上的大动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从2015年开始,中大就提出倍增计划,首先实施的就是人才倍增计划,打造“人才蓄水池”。罗俊说,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解决过高的生师比,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个老师面对20个学生和一个老师面对10个学生,所产生的教育质量差异是被大家普遍关注的。中大在2015年的生师比实际超过20:1,这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件事情有两种做法:一是减少本科生,二是增加老师。在我看来,中大作为国内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必须承担更多本科生培养的任务,这是服务国家和广东的职责所在。所以,要增加更多优秀的老师。”

据了解,近三年以来,中大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3100人,近40%从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直接引进。新设立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加上博士后队伍的增量,已经达到1500人规模。中大过去三年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学术菁英培育上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尤其是代表学校未来创新发展潜力的青千队伍增长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

打出“五子”拳“引凤”更“留凤”

在这场世纪人才竞争中,中大有什么绝招吸引人才?罗俊是这样说的:“一位优秀人才,为什么要来中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中大能够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以及体现在对中大事业发展的信心,对他所在学科发展的信心;事业是指人才个人的事业发展潜力,更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把这两个讲清楚,愿意进来的人都是干事创业的优秀人才。”中大引进人才有四个路径:信心引人、事业引人、平台引人、待遇引人,既是讲引进,更是讲服务。

引凤还要能留凤,为了留住人才服务人才,中大打出“五子”拳——戴帽子、发票子、顾孩子、补房子、给位子。具体来说,就是优化人才分类考核评价,提升人才上升空间,建立校内人才体系(帽子);提高人才待遇(票子);扩大附属学校,解决子女入学(孩子);建设公租房,加大补贴力度(房子);畅通选拔渠道(位子)。

建设大平台让人才有施展空间

增加这么多人才怎么用?罗俊说,一方面直接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工作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专心做科研。

这么做的效果很明显,过去三年,中大科研经费总额从10亿元规模发展到近30亿元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全国第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第一,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全国第四,罗俊说,离不开这些“新人”的努力和贡献。

近三年来,单是中大投入自有资金建设大平台和大团队的经费就超过16亿元,支持了51个平台建设和160多个团队建设。这些投入还在持续。学校重点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智库、广州超算中心、海洋科考船、南海研究院、天琴计划、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等6个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得到国家和省市地方的投入支持,取得很好的发展成效。“有了这些平台,人才有地方施展才能,反过来,正是因为这些人才的加入,平台建设才有效果,中大的创新能力才会提升。”

数十条措施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罗俊坦言,客观来讲,一段时间以来,中大在培养和输出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做得不够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是我们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三年来,中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凝练“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导向,部署提高培养质量的11项措施和36项任务,推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30条意见等等。这些措施既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体系构建,也具体到改革措施、实现手段,乃至到每一门课程方案、每一堂课的督导等,是一次大规模、全方位、深层次的提升。

中大还从专职科研人员中挑选最优秀的参与到第一线的学生工作,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在知识引领的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思想引领、价值观引领和文化引领。

罗俊评价说,这是中大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重塑”。

过去三年,中大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均重差(注:录取平均分与重点线的差)文科和理科分别提高了27分和34分,本科继续深造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名提升迅速。

八成毕业生留在广东服务广东

罗俊说:“改革开放40年,教育释放出来的人才创新力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的人才流动激发了社会创新活力,广东就是很好的例子,‘百万大军下广东’‘孔雀东南飞’现象就是最好证明。从新时代的新发展要求来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们对科学知识、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中大每年为国家和广东输出大批的人才,据各高校公布的就业报告显示,中大2017年的毕业生11514人,在“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中排在第6位,比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浙大、中科大、南大等高校都要多。2017年,选择就业的中大毕业生有80.2%留在了广东,服务在广东。

中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溢出效应”也是未来为广东输出人才的重要方面。罗俊表示,中大这几年打造“人才蓄水池”,从中挑选最优秀的人才留在中大,不能留在中大的人才,因为有在中大开展科研创新的经历,将有充足的机会留在广东其他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尤其是,广东“双高”建设带动新一轮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省党代会明确提出研发人员中博士占比要翻一番,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相信,即使不留在中大,继续留在广东也会得到更好发展。中大会在这个方面做好推荐工作。”

编辑:alan
数字报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创新发展打造高教人才蓄水池引凤留凤

金羊网  作者:  2018-03-12

罗俊

罗俊 汤铭明 摄

金羊网特派北京记者 王倩 通讯员 陈建洪 晁炎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新时代广东创新发展提出“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总体要求。作为“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中山大学在人才创新方面的举措和成效直接影响到华南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发展。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谈到人才和创新话题时说:“这一次总书记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使得我们对发展、人才和创新之间的互为支撑、互相作用的密切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罗俊说,“中山大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做好人才、创新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为国家和广东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出中大的应有贡献。”

减少学生or增加老师?中大选后者

罗俊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高校自身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山大学一直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战略之一,因为没有人才就不会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没有人才就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近三年以来,中大在人才引育和人才培养上的大动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从2015年开始,中大就提出倍增计划,首先实施的就是人才倍增计划,打造“人才蓄水池”。罗俊说,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解决过高的生师比,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个老师面对20个学生和一个老师面对10个学生,所产生的教育质量差异是被大家普遍关注的。中大在2015年的生师比实际超过20:1,这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件事情有两种做法:一是减少本科生,二是增加老师。在我看来,中大作为国内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必须承担更多本科生培养的任务,这是服务国家和广东的职责所在。所以,要增加更多优秀的老师。”

据了解,近三年以来,中大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3100人,近40%从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直接引进。新设立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加上博士后队伍的增量,已经达到1500人规模。中大过去三年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学术菁英培育上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尤其是代表学校未来创新发展潜力的青千队伍增长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

打出“五子”拳“引凤”更“留凤”

在这场世纪人才竞争中,中大有什么绝招吸引人才?罗俊是这样说的:“一位优秀人才,为什么要来中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中大能够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以及体现在对中大事业发展的信心,对他所在学科发展的信心;事业是指人才个人的事业发展潜力,更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把这两个讲清楚,愿意进来的人都是干事创业的优秀人才。”中大引进人才有四个路径:信心引人、事业引人、平台引人、待遇引人,既是讲引进,更是讲服务。

引凤还要能留凤,为了留住人才服务人才,中大打出“五子”拳——戴帽子、发票子、顾孩子、补房子、给位子。具体来说,就是优化人才分类考核评价,提升人才上升空间,建立校内人才体系(帽子);提高人才待遇(票子);扩大附属学校,解决子女入学(孩子);建设公租房,加大补贴力度(房子);畅通选拔渠道(位子)。

建设大平台让人才有施展空间

增加这么多人才怎么用?罗俊说,一方面直接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工作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专心做科研。

这么做的效果很明显,过去三年,中大科研经费总额从10亿元规模发展到近30亿元规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全国第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第一,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全国第四,罗俊说,离不开这些“新人”的努力和贡献。

近三年来,单是中大投入自有资金建设大平台和大团队的经费就超过16亿元,支持了51个平台建设和160多个团队建设。这些投入还在持续。学校重点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智库、广州超算中心、海洋科考船、南海研究院、天琴计划、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等6个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得到国家和省市地方的投入支持,取得很好的发展成效。“有了这些平台,人才有地方施展才能,反过来,正是因为这些人才的加入,平台建设才有效果,中大的创新能力才会提升。”

数十条措施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罗俊坦言,客观来讲,一段时间以来,中大在培养和输出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做得不够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是我们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三年来,中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凝练“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导向,部署提高培养质量的11项措施和36项任务,推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30条意见等等。这些措施既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体系构建,也具体到改革措施、实现手段,乃至到每一门课程方案、每一堂课的督导等,是一次大规模、全方位、深层次的提升。

中大还从专职科研人员中挑选最优秀的参与到第一线的学生工作,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在知识引领的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思想引领、价值观引领和文化引领。

罗俊评价说,这是中大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重塑”。

过去三年,中大本科生录取分数线均重差(注:录取平均分与重点线的差)文科和理科分别提高了27分和34分,本科继续深造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名提升迅速。

八成毕业生留在广东服务广东

罗俊说:“改革开放40年,教育释放出来的人才创新力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的人才流动激发了社会创新活力,广东就是很好的例子,‘百万大军下广东’‘孔雀东南飞’现象就是最好证明。从新时代的新发展要求来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们对科学知识、创新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中大每年为国家和广东输出大批的人才,据各高校公布的就业报告显示,中大2017年的毕业生11514人,在“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中排在第6位,比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浙大、中科大、南大等高校都要多。2017年,选择就业的中大毕业生有80.2%留在了广东,服务在广东。

中大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溢出效应”也是未来为广东输出人才的重要方面。罗俊表示,中大这几年打造“人才蓄水池”,从中挑选最优秀的人才留在中大,不能留在中大的人才,因为有在中大开展科研创新的经历,将有充足的机会留在广东其他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尤其是,广东“双高”建设带动新一轮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省党代会明确提出研发人员中博士占比要翻一番,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相信,即使不留在中大,继续留在广东也会得到更好发展。中大会在这个方面做好推荐工作。”

编辑:alan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