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办社区课堂 为广州流动儿童带来“花式”教育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严蓉 发表时间:2018-04-09 09:17

  ■店员在引导客人入店体验。

  ■孩子想解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

■采写:新公益记者 严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4岁的简颖诗,师承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走出校门只有两年,却已是广州公益圈内有6年实践经验的公益人。

这个清秀利落的女孩,如今是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以下简称“小行星”)项目的总干事。来源于自身成长历程的诸多感受,简颖诗很早便关注到儿童的多元教育环境问题。她认为,游离在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更需要为他们创新教育,以期因此及早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力量。

将愿景变为现实,其间艰苦,自不必说。简颖诗和她的小团队,在小洲村深耕细作一年余,“小行星”以它独特的璀璨赢得家长认可,并且成为一块孩子们趋之若鹜的“宝”地。

“野草”带来的创新课堂

简颖诗的大学生活,与公益相伴。因为前期的积淀,从大四下学期开始,她就在名为“微辣青年”的公益机构担任全职,负责给城市流动儿童做社区创新课堂的项目,并且在大塘村做实践。2016年9月,对该项目踌躇满志的简颖诗决定,毕业后,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它成功孵化,扎根社区。于是,广州海珠区的小洲村里,有了“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而实验室的主旨,就是为城市流动儿童营造一个自主参与学习和探索的空间,通过开展创新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简颖诗和她的小伙伴付出诸多心血,但也收获到无以言表的快乐与满足。

“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成立前的暑假,简颖诗和她的公益同伴,在广州的四个城中村一起开展《野草》课程为“小行星”预热。

“城中村里,看似环境糟糕,没什么资源,但只要转换视角,社区里的许多东西都可成为孩子的学习素材。比如,随处可见的野草。”简颖诗指着墙边的一株野草说,课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步是带孩子们去寻找野草,告诉他们,这就是书本中的地理、生物知识。等孩子们直观地观察到了野草之后,第二步,鼓励孩子们通过身体的演绎,来呈现野草的喜怒哀乐,同时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如“车前草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戏剧、历史的魅力。

随处可见,却常常被忽视的野草,有什么用?这是课程设置的第三部分。简颖诗说,跟野草“亲密”接触后,项目组的哥哥姐姐会牵着小朋友去市场买各种“草”,教他们认识每一种草的名称和功效,让他们走入“草”的世界,顺理成章进入最后一步教学——获取凉茶配方、煲好凉茶、分工合作摆铺卖茶。

“在课程的操作过程中,一定是以孩子为中心,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思考,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协作解决。”简颖诗说,在卖凉茶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制作海报、寻找摊位,想办法“促销”,“我们发现,其实他们会将生活中的观察应用到操作中去,比如有孩子建议到天桥附近去卖,因为那里‘人最多’。”

很普通的东西,因为别出心裁的教授方式,可以与所有的学科相关。通过这样的课程,很多孩子对原本乏味的课堂教育产生新的兴趣,“小行星”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让他们认知到身边一切都是知识,而很多拘于课室难以体验和理解的条框,经“小行星”发散引导,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

繁杂问题亦是学习素材

社区为校、邻里为师、青年为伴——这是“小行星”成立之初,简颖诗的初想。针对流动儿童缺乏创新丰富的多元课程,“小行星”致力发展儿童素质教育,从生活出发,把社区变成孩子们生活中的学校。“就像小洲村,有浓郁的岭南文化风情,祠堂建筑和文化、端午节的龙舟美食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元素。”简颖诗说,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的东西,都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课题。

2017年,“小行星”开展了“小小社区设计师”课程,引导孩子们关注社区问题,列出最想改变的状况并提出方案。简颖诗记得,当时有两组孩子认为共享单车的乱摆放,令他们生厌,于是,参与课程学习的孩子们自发组成小队,开始头脑风暴,找出乱摆乱放的症结所在,并投入实际行动整洁社区。

通过实地调研,有孩子发现,在一些划线停放的区域,往往没有几辆车,而在另外一些集中堆放区域,又没有划线。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实际需求,重新规划划线停放的地点,达到按区域合理停放的目的?孩子们模型搭建停车区,试图改善停车空间,并拍照对比停放区和乱停区,找到适合增加划线的地方。获得满意模拟效果后,热情满怀的孩子们从派出所到保安亭,再到居委会,一步步推进自己的整改方案,“有两个六七岁的孩子,他们敢于自己走进居委会,把想法说给工作人员听,提出合理建议。”简颖诗说,家长们都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虽然共享单车的问题最后未能彻底解决,但孩子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收获良多。

而更值得点赞的是,孩子们关注和改善社区的行为,对于成人而言也具有极强的带动力。“小行星”不定期会举办小小社区分享会,家长们也会来,支持孩子们的行动的同时,也会更加注意到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素质的提升。

与家庭联动持续支持孩子成长

在小洲村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课堂,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了“小行星”,有二三十个孩子,已经是“小行星”空间的“常客”。事实上,除创新课程之外,孩子们课余时间来到“小行星”,可看书、学习,也可以自己组建兴趣社团,最重要的,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权,并会得到与成人一样的尊重。

2017年5月,简颖诗突发奇想,想来一场社区电影放映会。她说,当时没人帮手,所有的事情,都不得不靠她一人独立完成。让简颖诗惊喜的是,经常来“小行星”的孩子们得知此事,全部自发过来帮忙,拉线、搬凳子、摆弄投影……看着满头大汗的一个个小脑袋,简颖诗露出会心微笑,“我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这场电影放映会,那种感觉特别好。”她说,至今回忆起来,她都有满心的温暖和成就感。

小林喜欢滑板,简颖诗就鼓励她和其他有共同爱好的孩子,一起组建滑板社;小明喜欢跳舞,“小行星”便提供场地,连接各种资源,鼓励他们成立跳舞社……无论是社区游园会、儿童友好商店,甚至是“小行星”的办公场地规划和装饰,都统统交给孩子们去自主完成。“他们的想法在这里被重视和关注,每一件事,都可以通过努力最终被实现。”简颖诗笑着说,与“小行星”结缘的孩子,多少都会有些变化,对此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了。

“这学期,我们开始尝试,在每次创新课程结束后,给一些互动性很强的亲子任务,关注孩子与家庭的这种联动,以给到孩子良性成长的持续支持。”简颖诗说,父母的支持和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他们将会通过“家庭营造计划”,支持孩子与父母听见彼此内心的声音,并协助他们解决一些共同的烦恼,一起营造更加友好的家庭氛围。

1  2  


编辑:宝厷
数字报

90后创办社区课堂 为广州流动儿童带来“花式”教育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严蓉  2018-04-09

  ■店员在引导客人入店体验。

  ■孩子想解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

■采写:新公益记者 严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4岁的简颖诗,师承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走出校门只有两年,却已是广州公益圈内有6年实践经验的公益人。

这个清秀利落的女孩,如今是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以下简称“小行星”)项目的总干事。来源于自身成长历程的诸多感受,简颖诗很早便关注到儿童的多元教育环境问题。她认为,游离在城市边缘的流动儿童,更需要为他们创新教育,以期因此及早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力量。

将愿景变为现实,其间艰苦,自不必说。简颖诗和她的小团队,在小洲村深耕细作一年余,“小行星”以它独特的璀璨赢得家长认可,并且成为一块孩子们趋之若鹜的“宝”地。

“野草”带来的创新课堂

简颖诗的大学生活,与公益相伴。因为前期的积淀,从大四下学期开始,她就在名为“微辣青年”的公益机构担任全职,负责给城市流动儿童做社区创新课堂的项目,并且在大塘村做实践。2016年9月,对该项目踌躇满志的简颖诗决定,毕业后,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它成功孵化,扎根社区。于是,广州海珠区的小洲村里,有了“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而实验室的主旨,就是为城市流动儿童营造一个自主参与学习和探索的空间,通过开展创新课程,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简颖诗和她的小伙伴付出诸多心血,但也收获到无以言表的快乐与满足。

“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成立前的暑假,简颖诗和她的公益同伴,在广州的四个城中村一起开展《野草》课程为“小行星”预热。

“城中村里,看似环境糟糕,没什么资源,但只要转换视角,社区里的许多东西都可成为孩子的学习素材。比如,随处可见的野草。”简颖诗指着墙边的一株野草说,课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步是带孩子们去寻找野草,告诉他们,这就是书本中的地理、生物知识。等孩子们直观地观察到了野草之后,第二步,鼓励孩子们通过身体的演绎,来呈现野草的喜怒哀乐,同时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如“车前草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戏剧、历史的魅力。

随处可见,却常常被忽视的野草,有什么用?这是课程设置的第三部分。简颖诗说,跟野草“亲密”接触后,项目组的哥哥姐姐会牵着小朋友去市场买各种“草”,教他们认识每一种草的名称和功效,让他们走入“草”的世界,顺理成章进入最后一步教学——获取凉茶配方、煲好凉茶、分工合作摆铺卖茶。

“在课程的操作过程中,一定是以孩子为中心,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思考,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协作解决。”简颖诗说,在卖凉茶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制作海报、寻找摊位,想办法“促销”,“我们发现,其实他们会将生活中的观察应用到操作中去,比如有孩子建议到天桥附近去卖,因为那里‘人最多’。”

很普通的东西,因为别出心裁的教授方式,可以与所有的学科相关。通过这样的课程,很多孩子对原本乏味的课堂教育产生新的兴趣,“小行星”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让他们认知到身边一切都是知识,而很多拘于课室难以体验和理解的条框,经“小行星”发散引导,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

繁杂问题亦是学习素材

社区为校、邻里为师、青年为伴——这是“小行星”成立之初,简颖诗的初想。针对流动儿童缺乏创新丰富的多元课程,“小行星”致力发展儿童素质教育,从生活出发,把社区变成孩子们生活中的学校。“就像小洲村,有浓郁的岭南文化风情,祠堂建筑和文化、端午节的龙舟美食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元素。”简颖诗说,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的东西,都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课题。

2017年,“小行星”开展了“小小社区设计师”课程,引导孩子们关注社区问题,列出最想改变的状况并提出方案。简颖诗记得,当时有两组孩子认为共享单车的乱摆放,令他们生厌,于是,参与课程学习的孩子们自发组成小队,开始头脑风暴,找出乱摆乱放的症结所在,并投入实际行动整洁社区。

通过实地调研,有孩子发现,在一些划线停放的区域,往往没有几辆车,而在另外一些集中堆放区域,又没有划线。那是不是可以通过实际需求,重新规划划线停放的地点,达到按区域合理停放的目的?孩子们模型搭建停车区,试图改善停车空间,并拍照对比停放区和乱停区,找到适合增加划线的地方。获得满意模拟效果后,热情满怀的孩子们从派出所到保安亭,再到居委会,一步步推进自己的整改方案,“有两个六七岁的孩子,他们敢于自己走进居委会,把想法说给工作人员听,提出合理建议。”简颖诗说,家长们都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虽然共享单车的问题最后未能彻底解决,但孩子们在努力的过程中收获良多。

而更值得点赞的是,孩子们关注和改善社区的行为,对于成人而言也具有极强的带动力。“小行星”不定期会举办小小社区分享会,家长们也会来,支持孩子们的行动的同时,也会更加注意到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素质的提升。

与家庭联动持续支持孩子成长

在小洲村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课堂,孩子们逐渐熟悉和了解了“小行星”,有二三十个孩子,已经是“小行星”空间的“常客”。事实上,除创新课程之外,孩子们课余时间来到“小行星”,可看书、学习,也可以自己组建兴趣社团,最重要的,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权,并会得到与成人一样的尊重。

2017年5月,简颖诗突发奇想,想来一场社区电影放映会。她说,当时没人帮手,所有的事情,都不得不靠她一人独立完成。让简颖诗惊喜的是,经常来“小行星”的孩子们得知此事,全部自发过来帮忙,拉线、搬凳子、摆弄投影……看着满头大汗的一个个小脑袋,简颖诗露出会心微笑,“我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这场电影放映会,那种感觉特别好。”她说,至今回忆起来,她都有满心的温暖和成就感。

小林喜欢滑板,简颖诗就鼓励她和其他有共同爱好的孩子,一起组建滑板社;小明喜欢跳舞,“小行星”便提供场地,连接各种资源,鼓励他们成立跳舞社……无论是社区游园会、儿童友好商店,甚至是“小行星”的办公场地规划和装饰,都统统交给孩子们去自主完成。“他们的想法在这里被重视和关注,每一件事,都可以通过努力最终被实现。”简颖诗笑着说,与“小行星”结缘的孩子,多少都会有些变化,对此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了。

“这学期,我们开始尝试,在每次创新课程结束后,给一些互动性很强的亲子任务,关注孩子与家庭的这种联动,以给到孩子良性成长的持续支持。”简颖诗说,父母的支持和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他们将会通过“家庭营造计划”,支持孩子与父母听见彼此内心的声音,并协助他们解决一些共同的烦恼,一起营造更加友好的家庭氛围。

1  2  


编辑: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