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林桐榆:抗瘤30年不为名利
林桐榆在领奖台上。张梓望 余广彪 摄
日前,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桐榆教授领衔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个体化诊治策略的创新和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回忆起30年如一日抗瘤的岁月,林桐榆说,“一个人救不了多少人。”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教导年轻医生看病,解决疑难病例,协助制定推广诊疗指南。
在林桐榆的眼里,医学是共享和开放,不为熙攘名利所左右,只为保健康而存在。在未来,他想带领团队,将诊疗新技术传播到更多的国家,让更多病人享受得到医学带来的美好。
B细胞淋巴瘤疗效
显著提高
非霍奇金淋巴瘤来势汹汹,是目前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分为B细胞淋巴瘤与T/NK细胞淋巴瘤,且高发于青壮年群体,“不少年轻生命都被它吞噬。”
利妥昔单抗靶向化疗出现曾给患者带来曙光。
多年前,林桐榆牵头中国多中心试验,对中国B细胞淋巴瘤患者展开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联用利妥昔单抗靶向化疗可提高B细胞淋巴瘤20%的疗效。因此,该药在中国注册并被推广,成为了目前中国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至今已有12万患者从中受益。
但是,被誉为救命药的靶向化疗留下了激活病毒的隐患。
项目组在实验中发现,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治疗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概率是其他肿瘤的2-3倍。因为靶向化疗在有效对付B细胞淋巴瘤的同时,也抑制了免疫功能,导致病毒感染大幅增加,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乙肝病毒再激活。
面对有瑕疵的治疗方案,团队成员绞尽脑汁想出路,反复实验找办法。项目组证实了在化疗前预防使用拉米夫定,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激活的概率,提高治疗安全性,该成果被世界权威指南美国NCCN指南推荐。
医学无止境。恩替卡韦的出现将治疗方案推向了另一个台阶。林桐榆研究团队发现,在靶向化疗前预防使用恩替卡韦,比拉米夫定更能显著降低肝炎发生率、化疗延迟率和肝炎相关死亡率。谈及这一结果时,林桐榆说,“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己革了自己的命”。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著名医学杂志JAMA,同时被美国NCCN指南推荐为新的治疗标准。
2008年,林桐榆教授牵头国内外22家中心,对2153例患者开展研究,提出并建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第一个分期系统。项目组针对不同分期病人,提出分层诊疗策略。该成果在多个国际肿瘤大会报告,且被中国淋巴瘤指南共识推荐。
同时,项目组发现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该方案可提高3倍生存率;项目组研究发现的治疗方案成为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也被美国NCCN指南采纳推荐。
多学科联合会诊
攻克临床疑难杂症
“多学科联合会诊”画面上演了15年。
自2002年11月起,每周二下午,医院1号楼22楼学习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各路专家拿着疑难病例奔赴此地讨论,年轻学生们在旁聆听,遇到疑问处便提出问题。
迄今为止,林桐榆已为4000多疑难病例明确了诊治策略,同时,组织全国50多位专家,对5000多病例重新进行中心会诊。
“这是一个宽容失败,没有束缚的空间。”林桐榆这样评价“MDT会诊”。在他看来,多学科会诊给了年轻人表达的机会。“也许优秀的年轻医生就冒出来了”。
林桐榆团队有不少年轻人。对于他们,林桐榆从来不采用填鸭式教育,“要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有些师傅会让学有所成的弟子留在身边,但林桐榆从来不如此,他鼓励弟子要“出走”,要到外国去另拜师门,“沿着我的道路,年轻人要超过我就是一句空话”。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余广彪 统筹:曹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