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科大学校长、教授郭姣:逾30年专研代谢病 找出脂肪肝“克星”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杜玮淦 通讯员谢沫珠)近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颁发了201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医药相关领域共有8项成果捧得殊荣。其中,以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为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西医结合基础与转化研究”项目,获得201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现在回想这段科研经历,就像农民辛苦播种而最终收获,我感到喜悦和责任并存。”郭姣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她将带领团队继续在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科研和防治上发力,让科研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助力建设健康广东。
发现病理机制或突破脂肪肝缺药局面
说起“脂肪肝”,社会大众都不陌生。顾名思义,这种病就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其中,非饮酒造成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常常并发或者伴发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症,防治最为棘手,目前在国际上缺乏特效药物。
“更重要的是,早期单纯脂肪肝无明显症状,患者往往会因为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而耽误治疗。”郭姣说,脂肪肝的全球发病率高达25.24%,如果没能得到及时诊治,单纯性脂肪肝会逐步发展成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可导致肝癌、肝衰竭。
攻克脂肪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30多年如一日专研代谢性疾病,郭姣带领团队经过科研攻关,发现了由单纯脂肪肝转为肝炎的关键机制;同时,团队最新发现引发肝炎发展为肝纤维化的关键机制,成为治疗的潜在靶点分子。成果发表在国际肝病及胃肠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Gut上。
两项成果共同揭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过程病理演变的分子机制,获得国际肝病学研究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评价本项目引领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新型干预策略研究进入全新阶段,有望突破脂肪肝缺乏专门药物的局面,找到脂肪肝的“克星”。
临床上有一类疾病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以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等单一或者合并出现。在反复研究和实证之后,郭姣突破了一直以来脂肪肝都只是被作为肝脏疾病的认识局限,将其作为全身性疾病看待,在国际上创新性首次提出了“糖脂代谢病”的理论,开创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中西医结合治代谢病先调“肝”
在中医的概念中,“肝”有“主疏泄”的功能,可以调节情绪、促进消化、疏通气血。
郭姣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糖脂代谢病临床多见与“肝”相关的症候,加入“调肝”药物显著提高疗效。在中医整体观的启发下,郭姣创新性地提出“枢纽肝代谢稳态调节系统”。
她介绍,中医“肝”在整个生命活动中主要起“枢纽”平衡作用,协调其他脏腑功能,而机体感知、代谢糖、脂肪、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基本生命活动也存在稳态调节系统,二者密切关联,共同构成稳定的调节系统。
明确了“肝”在机体糖、脂等代谢中的核心枢纽地位,郭姣进一步提出“调肝启枢化浊”综合一体化防控新方法,通过调达肝气,开启中焦脾胃功能,使升降有序,运化正常,化解祛除体内的湿痰瘀热诸浊。
“我们通过现代技术平台,整合了中药、西药和生物药等学科,把各自的优点都融合进来。”郭姣说。在“调肝启枢化浊”理论指导下,学校团队联合药企,共同研制了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田黄片、乌参醒脑滴丸等系列创新中药,获得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26项,具备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这种全新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不再把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这类疾病视为单病种来诊治,药物有效率提高到90%,药占比下降12.3%。
建高端科研平台给予疾病评估数据支持
郭姣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药学与传统医药、现代医学等相互整合,为地方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2014年2月,郭姣在广东省院士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防治,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机构。几个月后,“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在广东药科大学正式挂牌,这是广东唯一、全国首个侧重该领域的研究中心。
目前,依托高端的科研平台,郭姣的团队正在全省开展基于200多万抽样样本的广东省糖脂代谢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广东慢性病的预警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糖脂代谢病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接下来,团队将围绕糖脂代谢病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品开发,积极推动科研转化,发挥好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产学研用结合服务广东医药产业,培育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