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朱清海 发表时间:2018-06-13 08:47


  ■不少市民在车陂涌边冒雨观赛。


  ■从空中俯视,龙舟如蛟龙戏水。


  ■车陂村不少村民在自己家中观看龙舟赛。


  ■在海珠区石基村,90后阿潮正在家中的工作室制作龙舟模型。他说,最难做的是龙头。  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摄

  【现代篇】

  3万多元买条“标准龙” 年轻人就是这样“发烧”

  广州市传统的龙舟队多以村社为单位组队,近年来,“私人龙舟队”逐渐盛行,爱玩的年轻人纷纷组队自费购买龙舟。据海珠区的龙舟发烧友透露,在个别村社,私人龙舟的数量有数十条之多。“我知道有一条村的年轻人刚买回来一条新的‘标准龙’(22人的龙舟),花了3万多元。”陈铭源说。

  “龙舟和文化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在位于海珠区后滘村的联滘传统文化协会,陈铭源介绍,今年5月,该协会组队到菲律宾参加龙舟赛,9月要去韩国参赛。他还透露,目前正在筹备成立海珠湿地龙船会,为海珠民间的龙舟队伍搭建互联互通、对外交流的平台。

  在海珠区石基村,90后阿潮在自己家中开了一间龙舟模型室。平时他独自默默守着工作室,找他定制龙舟的爱好者近在广州、远至香港。

  “放学就跑回来抢位子,划完龙舟上岸可以领到龙船饼。”阿潮回忆,在石基村,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下午,小孩子都可以去划龙舟,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多年。慢慢地,他对龙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跑到龙舟厂一蹲一天,看着师傅怎么做龙舟。现在我手上的‘功夫’基本靠自学。”他说,就这样,他最终把兴趣变成了职业。

  新快报记者在阿潮的工作室看到,储物柜里仍然保留着他当初雕得“半途而废”的龙头,上面布满了刀痕。“最难做的就是龙头,它是龙舟的灵魂”。阿潮拿起一个雕好的龙头介绍,做一个龙头从描绘线条到完成龙牙、额头、鼻子、眼睛等精雕,再用砂纸打磨、上清漆和上色,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做好一套龙头、龙颈、龙尾,差不多要两天时间。”他指着一条已完工的龙舟模型,讲了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很多人不知道龙舟上的“将军柱”有什么作用,“龙舟划的时间久了,龙头龙尾没那么翘,通过调整‘将军柱’可以把龙头龙尾拉起来。”

  阿潮介绍,龙舟爱好者对船的细节非常讲究。“有的人会先过来看看成品才下单,对模型的逼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日,有人找到他想定制一条近4米长的龙舟模型,他是头一次做这么大的龙舟。“按照真船的要求,做到100%的逼真,对我是一次挑战”。

  亮点

  ●荔湾区 25条龙舟将跨市比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在花地河沙溪河段(佛山水道)上,都上演精彩的龙溪沙溪龙舟景,广州市荔湾区、佛山市南海区的龙舟争相竞渡,角逐烧酒、烧猪等奖项。从1963年开始,龙溪沙溪村举办龙舟会,已有50多年。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共有25条龙舟参加比赛,其中有15条龙舟参与传统龙项目竞渡,10条龙舟参与标准龙项目竞渡。今年仍延续往年传统,选取传统龙舟项目前两名代表荔湾区参加下届广州市邀请赛。

  除了看龙船赛,宗氏祠堂边吃龙船饭也是龙溪沙溪人过端午的标配。沙溪村设龙船饭宴请来宾,每年龙舟赛当天的龙船饭多达上百桌,场面壮观,“广味”十足。负责龙舟赛组织工作的“洒哥”说,多年来,无论多简单的龙船饭都少不了“辣椒炒头菜”。“以前的条件差,龙船饭没有现在丰盛,只有辣椒炒头菜、猪头肉,但是大家都很兴奋,扒龙船很卖力。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仍少不了辣椒炒头菜,因为村民天天泡在水里训练,要吃辣椒除去湿气”。

  ●番禺区 “老友记”端午节赛农艇

  在番禺区石碁镇海傍村海傍涌,赛农艇是民间文化特色活动之一,充满浓郁的沙田水乡文化风情,深受村民们的喜爱。赛农艇在海傍村由来已久,今年已经是第28届。今年的活动将于6月18日端午节当天举办,将有该村16个村民小组组成的队伍参加,每艘农艇配备11名参赛健儿(含1名擂鼓手)。

  据村民介绍,在过去,农艇在海傍村民水上运输农资及劳作生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没有龙舟那样气势磅礴,但是由于村民们对农艇操作极为熟练且几乎家家都有,所以扒农艇这项农闲活动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长久以来也就形成了赛农艇这项传统的村民联谊活动。与传统的赛龙舟均为清一色男子不同,海傍村的赛农艇可谓男女皆宜,有的参赛队伍的女性比例甚至超过了男性,参赛的都是平日一起劳动的“老友记”。

  视点

  梁凤莲:“扒龙舟”应成为广州文化大IP

  传统的端午龙舟文化应如何发展?对此,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说,改革开放以来,端午节赛龙舟活动逐渐成为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近些年政府不断投入,群众不间断地参与,最近几年民间自主投入增长,推动赛龙舟这一活动项目成为全城嘉年华。

  梁凤莲认为,广州的龙舟活动多数发生于城中村和周边村镇,是传统和现代的立体呈现,是非常奇特的景观。它还是感情的纽带,比如现在佛山和广州之间,端午节期间龙舟互访走动就很多。

  梁凤莲提出3个建议,一是把政府、群众、民间机构都很重视的龙舟活动完善成为文化工程;二是把龙舟活动打造成常态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尤其在夏季要普及化;三是与休闲生活、品质生活、全域旅游结合,形成一个广州文化活动的大IP(即一种流行文化)。

1  2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节庆文化突破 广州龙舟既国际又时尚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朱清海  2018-06-13


  ■不少市民在车陂涌边冒雨观赛。


  ■从空中俯视,龙舟如蛟龙戏水。


  ■车陂村不少村民在自己家中观看龙舟赛。


  ■在海珠区石基村,90后阿潮正在家中的工作室制作龙舟模型。他说,最难做的是龙头。  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摄

  【现代篇】

  3万多元买条“标准龙” 年轻人就是这样“发烧”

  广州市传统的龙舟队多以村社为单位组队,近年来,“私人龙舟队”逐渐盛行,爱玩的年轻人纷纷组队自费购买龙舟。据海珠区的龙舟发烧友透露,在个别村社,私人龙舟的数量有数十条之多。“我知道有一条村的年轻人刚买回来一条新的‘标准龙’(22人的龙舟),花了3万多元。”陈铭源说。

  “龙舟和文化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在位于海珠区后滘村的联滘传统文化协会,陈铭源介绍,今年5月,该协会组队到菲律宾参加龙舟赛,9月要去韩国参赛。他还透露,目前正在筹备成立海珠湿地龙船会,为海珠民间的龙舟队伍搭建互联互通、对外交流的平台。

  在海珠区石基村,90后阿潮在自己家中开了一间龙舟模型室。平时他独自默默守着工作室,找他定制龙舟的爱好者近在广州、远至香港。

  “放学就跑回来抢位子,划完龙舟上岸可以领到龙船饼。”阿潮回忆,在石基村,每年农历五月初四下午,小孩子都可以去划龙舟,这一传统已经坚持了多年。慢慢地,他对龙舟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时跑到龙舟厂一蹲一天,看着师傅怎么做龙舟。现在我手上的‘功夫’基本靠自学。”他说,就这样,他最终把兴趣变成了职业。

  新快报记者在阿潮的工作室看到,储物柜里仍然保留着他当初雕得“半途而废”的龙头,上面布满了刀痕。“最难做的就是龙头,它是龙舟的灵魂”。阿潮拿起一个雕好的龙头介绍,做一个龙头从描绘线条到完成龙牙、额头、鼻子、眼睛等精雕,再用砂纸打磨、上清漆和上色,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做好一套龙头、龙颈、龙尾,差不多要两天时间。”他指着一条已完工的龙舟模型,讲了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很多人不知道龙舟上的“将军柱”有什么作用,“龙舟划的时间久了,龙头龙尾没那么翘,通过调整‘将军柱’可以把龙头龙尾拉起来。”

  阿潮介绍,龙舟爱好者对船的细节非常讲究。“有的人会先过来看看成品才下单,对模型的逼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日,有人找到他想定制一条近4米长的龙舟模型,他是头一次做这么大的龙舟。“按照真船的要求,做到100%的逼真,对我是一次挑战”。

  亮点

  ●荔湾区 25条龙舟将跨市比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六,在花地河沙溪河段(佛山水道)上,都上演精彩的龙溪沙溪龙舟景,广州市荔湾区、佛山市南海区的龙舟争相竞渡,角逐烧酒、烧猪等奖项。从1963年开始,龙溪沙溪村举办龙舟会,已有50多年。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共有25条龙舟参加比赛,其中有15条龙舟参与传统龙项目竞渡,10条龙舟参与标准龙项目竞渡。今年仍延续往年传统,选取传统龙舟项目前两名代表荔湾区参加下届广州市邀请赛。

  除了看龙船赛,宗氏祠堂边吃龙船饭也是龙溪沙溪人过端午的标配。沙溪村设龙船饭宴请来宾,每年龙舟赛当天的龙船饭多达上百桌,场面壮观,“广味”十足。负责龙舟赛组织工作的“洒哥”说,多年来,无论多简单的龙船饭都少不了“辣椒炒头菜”。“以前的条件差,龙船饭没有现在丰盛,只有辣椒炒头菜、猪头肉,但是大家都很兴奋,扒龙船很卖力。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仍少不了辣椒炒头菜,因为村民天天泡在水里训练,要吃辣椒除去湿气”。

  ●番禺区 “老友记”端午节赛农艇

  在番禺区石碁镇海傍村海傍涌,赛农艇是民间文化特色活动之一,充满浓郁的沙田水乡文化风情,深受村民们的喜爱。赛农艇在海傍村由来已久,今年已经是第28届。今年的活动将于6月18日端午节当天举办,将有该村16个村民小组组成的队伍参加,每艘农艇配备11名参赛健儿(含1名擂鼓手)。

  据村民介绍,在过去,农艇在海傍村民水上运输农资及劳作生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没有龙舟那样气势磅礴,但是由于村民们对农艇操作极为熟练且几乎家家都有,所以扒农艇这项农闲活动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长久以来也就形成了赛农艇这项传统的村民联谊活动。与传统的赛龙舟均为清一色男子不同,海傍村的赛农艇可谓男女皆宜,有的参赛队伍的女性比例甚至超过了男性,参赛的都是平日一起劳动的“老友记”。

  视点

  梁凤莲:“扒龙舟”应成为广州文化大IP

  传统的端午龙舟文化应如何发展?对此,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说,改革开放以来,端午节赛龙舟活动逐渐成为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近些年政府不断投入,群众不间断地参与,最近几年民间自主投入增长,推动赛龙舟这一活动项目成为全城嘉年华。

  梁凤莲认为,广州的龙舟活动多数发生于城中村和周边村镇,是传统和现代的立体呈现,是非常奇特的景观。它还是感情的纽带,比如现在佛山和广州之间,端午节期间龙舟互访走动就很多。

  梁凤莲提出3个建议,一是把政府、群众、民间机构都很重视的龙舟活动完善成为文化工程;二是把龙舟活动打造成常态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尤其在夏季要普及化;三是与休闲生活、品质生活、全域旅游结合,形成一个广州文化活动的大IP(即一种流行文化)。

1  2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