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科技重奖引人才东南飞 第一资源筑智造新高地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强、林丹、马化展 发表时间:2018-06-20 06:20

率先打破『统包统配』,五年调动十多万人才

“统包统配”,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这个词或许是陌生的。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学生的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各类人才均须服从组织的安排。改革开放后,南粤经济列车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却面临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向来敢为人先的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市场就业体制,先行打破了“统包统配”制度。

1983年,广东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将“统包统配”的人事调配制度改为在计划调配为主的前提下,采取招聘、借调、签订合同、业余兼职、对口支援和组织技术攻关、承包项目等多种渠道进行调配,突破了“人才单位所有制”的限制,为人才的流动“牵线”、“搭桥”。

1984年至1989年,全省各市县(区)相继成立人才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人才服务网络。资料显示,这一时期,通过举办各种人才集市等形式,全省共接待登记交流各类人才近97万人次,为十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办理交流调动手续,掀起了广东人才流动第一次高潮。

珠海首创重奖科技人才,九个月引五百多留学生来信

一辆价值29万元的奥迪车子,一套三房一厅的房子,还有高达上百万元的票子——即使在26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奖励都是极其丰厚的,更何况那是在1992年。当时,一名普通公务员的月薪也就几百块。珠海如此重奖科技人员,带来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彼时,珠海较早意识到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更可观、也更持续。如何吸引人才?1991年,珠海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并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了几个月的审核、评选。除了给钱给房又给车的重奖力度之外,此次评选另一重要突破是首次把科技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要求税后利润须达500万元以上。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珠海,再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专门汇报了珠海准备重奖科技人员的方案,邓小平竖起大拇指:“我赞成!”由此,珠海顶住了来自各方的非议,使“科技重奖”之举掷地有声。

一个多月后的3月9日,珠海举行“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大会上,共5个项目获奖。110多万元的奖金,在当时可谓相当大的数额。此次“破天荒”之举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南下珠海。据统计,珠海当年就收到500多封海外留学生的信函,十多位留学生落户珠海,珠海新增28个科技项目,总投资6亿元。

粤企『用人之道』:从用『乡里人』到用『世界人』

“20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世界人。”这句如今被挂在美的集团总部墙上的口号,是美的用人观演变的缩影,更是广东在时代变迁中扩大吸纳人才半径的象征。

改革开放前,作为一家地方企业,美的用人主要是当地人;改革开放后,人才流动政策松动,美的开始聘用其他地市的务工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百万大军”下广东,美的转为“用中国人”,并在数年后开始大批招聘全国各高校毕业生。

近年来,美的愈发注重引来国际高端人才,并为其提供优渥的待遇及便利的条件。美的集团知识产权专家孙明岩,1年半前选择离开一家国际企业加盟美的。在他看来,以美的为代表的广东企业,当下处于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节点,而企业的再进一步,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助力。

“以美的为代表的广东企业,其内部公平透明的用人机制,为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二者相互作用,使广东企业、广东地区日渐成为汇聚全球高端人才、企业经营活力四射的创新高地。”孙明岩说。

深改策

“孔雀团队”入驻深圳 最高资助可达一亿

累计来粤工作外国及港澳台人才数量全国第一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张晗,27岁就成为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3年前,他带领的“二维材料先进光电器件研发团队”,以“深圳首个石墨烯团队”身份,成为深圳当年引进的18个“孔雀团队”之一。按照规定,成功获评“孔雀团队”的单个项目,平均资助2000万元,最高可达1亿元。

不独深圳,广东省及各地市近年均纷纷出招引进海外智力。南粤热土日益成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和发展的首选地之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到粤工作的外国人才达75万人次,港澳台人才115万人次,两项合计全国第一;广东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8万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终身教授等143人,居国内城市前列。

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正是广东“筑巢引凤”、聚集人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对外来高端人才形成很大的吸引力,实现了人才进一步集聚。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专技人才57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4万人;另外,技能人才11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9万人,总量均居全国首位。

如今,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引才纳才上,广东不仅面临国内竞争,更面临国际竞争。对此,广东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把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一系列引才、育才政策措施的出台,营造了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软环境。

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要“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行人才“优粤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突出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彭澎(受访者供图)

专家谈

拿什么留住良才?

发展软环境最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聚集对广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众多人才来到广东。“孔雀东南飞”热潮,给广东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也有“百万民工下珠江”,他们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才,在他们之中产生了一批“老板”。

广东在持续吸引人才聚集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广东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一直在变化,先是凭借比内地城市高的收入,以“待遇留人”,后是所谓“感情留人”,再后来是“事业留人”,如美的给职业经理股权等。

现在,广东更多要靠整体就业机会、营商环境、投资机遇等吸引人才了。其中,入户、小孩就学、住房、创业配套资金等都很重要,而最根本、可持续的还是整体发展环境。

1  2  


编辑:宝厷
数字报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科技重奖引人才东南飞 第一资源筑智造新高地

金羊网  作者:陈强、林丹、马化展  2018-06-20

率先打破『统包统配』,五年调动十多万人才

“统包统配”,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这个词或许是陌生的。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大学生的就业由政府统一分配,各类人才均须服从组织的安排。改革开放后,南粤经济列车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却面临人才严重短缺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向来敢为人先的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市场就业体制,先行打破了“统包统配”制度。

1983年,广东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将“统包统配”的人事调配制度改为在计划调配为主的前提下,采取招聘、借调、签订合同、业余兼职、对口支援和组织技术攻关、承包项目等多种渠道进行调配,突破了“人才单位所有制”的限制,为人才的流动“牵线”、“搭桥”。

1984年至1989年,全省各市县(区)相继成立人才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人才服务网络。资料显示,这一时期,通过举办各种人才集市等形式,全省共接待登记交流各类人才近97万人次,为十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办理交流调动手续,掀起了广东人才流动第一次高潮。

珠海首创重奖科技人才,九个月引五百多留学生来信

一辆价值29万元的奥迪车子,一套三房一厅的房子,还有高达上百万元的票子——即使在26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奖励都是极其丰厚的,更何况那是在1992年。当时,一名普通公务员的月薪也就几百块。珠海如此重奖科技人员,带来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彼时,珠海较早意识到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更可观、也更持续。如何吸引人才?1991年,珠海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并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了几个月的审核、评选。除了给钱给房又给车的重奖力度之外,此次评选另一重要突破是首次把科技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要求税后利润须达500万元以上。

1992年1月,邓小平视察珠海,再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专门汇报了珠海准备重奖科技人员的方案,邓小平竖起大拇指:“我赞成!”由此,珠海顶住了来自各方的非议,使“科技重奖”之举掷地有声。

一个多月后的3月9日,珠海举行“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大会上,共5个项目获奖。110多万元的奖金,在当时可谓相当大的数额。此次“破天荒”之举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南下珠海。据统计,珠海当年就收到500多封海外留学生的信函,十多位留学生落户珠海,珠海新增28个科技项目,总投资6亿元。

粤企『用人之道』:从用『乡里人』到用『世界人』

“20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世界人。”这句如今被挂在美的集团总部墙上的口号,是美的用人观演变的缩影,更是广东在时代变迁中扩大吸纳人才半径的象征。

改革开放前,作为一家地方企业,美的用人主要是当地人;改革开放后,人才流动政策松动,美的开始聘用其他地市的务工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百万大军”下广东,美的转为“用中国人”,并在数年后开始大批招聘全国各高校毕业生。

近年来,美的愈发注重引来国际高端人才,并为其提供优渥的待遇及便利的条件。美的集团知识产权专家孙明岩,1年半前选择离开一家国际企业加盟美的。在他看来,以美的为代表的广东企业,当下处于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节点,而企业的再进一步,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助力。

“以美的为代表的广东企业,其内部公平透明的用人机制,为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二者相互作用,使广东企业、广东地区日渐成为汇聚全球高端人才、企业经营活力四射的创新高地。”孙明岩说。

深改策

“孔雀团队”入驻深圳 最高资助可达一亿

累计来粤工作外国及港澳台人才数量全国第一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张晗,27岁就成为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3年前,他带领的“二维材料先进光电器件研发团队”,以“深圳首个石墨烯团队”身份,成为深圳当年引进的18个“孔雀团队”之一。按照规定,成功获评“孔雀团队”的单个项目,平均资助2000万元,最高可达1亿元。

不独深圳,广东省及各地市近年均纷纷出招引进海外智力。南粤热土日益成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和发展的首选地之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到粤工作的外国人才达75万人次,港澳台人才115万人次,两项合计全国第一;广东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8万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终身教授等143人,居国内城市前列。

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正是广东“筑巢引凤”、聚集人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对外来高端人才形成很大的吸引力,实现了人才进一步集聚。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专技人才57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4万人;另外,技能人才11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9万人,总量均居全国首位。

如今,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引才纳才上,广东不仅面临国内竞争,更面临国际竞争。对此,广东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把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一系列引才、育才政策措施的出台,营造了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软环境。

今年广东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要“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行人才“优粤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突出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彭澎(受访者供图)

专家谈

拿什么留住良才?

发展软环境最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聚集对广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众多人才来到广东。“孔雀东南飞”热潮,给广东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也有“百万民工下珠江”,他们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人才,在他们之中产生了一批“老板”。

广东在持续吸引人才聚集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广东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一直在变化,先是凭借比内地城市高的收入,以“待遇留人”,后是所谓“感情留人”,再后来是“事业留人”,如美的给职业经理股权等。

现在,广东更多要靠整体就业机会、营商环境、投资机遇等吸引人才了。其中,入户、小孩就学、住房、创业配套资金等都很重要,而最根本、可持续的还是整体发展环境。

1  2  


编辑: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