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羊网记者 符畅 孙唯
图/金羊网记者 汤铭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州这座城市镌刻了许许多多难以磨灭的名字和故事: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官金仙怀揣5万元只身闯广东,创立了南方物流集团;继承了“家族剪刀”的邓兆萍,从非科班的“裁缝”成长为踏上国际舞台的时装设计师;身兼医师和志愿者两个身份的徐暐杰,把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助人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年仅28岁便成为杨箕村“大家长”的张建好,以“敢喝头啖汤”的精神多次带领村民“创业”,使杨箕村从贫穷村成为鼎鼎有名的“亿元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广州这片热土,他们不仅为各自的小家奋斗,同时也为万家人谋幸福。
广东南方物流集团董事长官金仙——
“家人,是拼事业的原动力”
官金仙是浙江人,1992年,她揣着五万元独自一人从浙江来到广州,在人生地不熟的南粤土地上开创了她的物流事业。彼时,她34岁,留在家乡尚年幼的孩子既是她最大的牵挂,也是她奋斗的动力。
“当我从广州白云机场出来,能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时髦的服饰、拔地而起的高楼、来来往往的汽车……那一刻,我就立志闯出一番事业: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官金仙说。历经5个月,在跑遍29个相关部门,拿到了一张盖有29个公章的公文后,1992年8月3日,广州军区后勤部南方工贸货运部东莞货运站正式开张了,这个货运站就是南方物流集团的前身。
1993年,官金仙成功接下了一张知名企业的大单,成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没想到就在第二年,她的公司便被人骗走了一车价值100万元的电话机。“哭了足足一个礼拜,但后来我跟自己说,不能再哭了,要正确面对。”官金仙擦干眼泪,向客户承诺,给一年时间,全额赔偿,同时建立安检安全保障体系。该套保障体系后来成为整个行业争相效仿的运作模式,而“南方物流”也随着官金仙的“守诺重信”而名传四方,订单滚滚而来,业务蒸蒸日上。
“我是伴随着40年广州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一路走来的。可以说,我的每一步,都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每一次创新,都为物流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她说,而不管走多远,故乡和亲人始终是她最大的动力。“为了家,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管经历多少挫败与辛酸,我都能坚持,也都坚持了下来。现在,老家的亲人都来到了广州,我不再一个人奋斗,小家已经变成了幸福的大家。”
广州市邓兆萍服饰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设计总监邓兆萍——
接过“家族剪刀”,讲好岭南故事
邓兆萍是地道的广州人,她的父亲是上世纪70、80年代广东十大服装工艺师,改革开放后成为纺织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然而,邓兆萍读大学时却选择了外语专业。也许是基因里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她毕业后进入纺织品公司从事设备翻译,同时也开始设计服装,即使不是科班出身,款式也非常畅销,一下子卖出了几万件。这件事给了邓兆萍很大鼓舞,她开始享受服装设计所带来的快乐。
1992年,邓兆萍选择重新学习服装设计。随着能力的提升,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对私人企业的扶持,她逐渐有了自己的工厂、品牌、公司。2002年首届广东时装周开幕,邓兆萍受邀成为第一位在广州举行专场发布会的设计师。“发布会很成功,父亲很高兴,说家族一把剪刀总算是后继有人,还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他为我感到骄傲。”她说。
2003年,邓兆萍参加了中国国际时装周,怀着对祖国壮阔山河的敬仰之心,她撷取了来自茶马古道的元素,推出作品《茶马古道》,这让她获得了中国十佳设计师的称号。由此,邓兆萍开启了科技、文化、时尚与人文艺术的跨界之路:极具西关建筑文化风情的《织梦岭南》;结合了“三雕一彩一绣”非遗工艺,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及鲜明的广府文化印记的《广府荟》;从达摩西来讲述中西文化交融与海上丝绸之路发源的《西来初地》……她用时尚创意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化,为岭南文化增添了一份时尚气息。
面对未来,她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相信这不过是华丽篇章的又一新开始,我们要做的,是扬帆起航,走向更好的明天。”
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徐暐杰——
甘做志愿精神的传递者
徐暐杰同时有两个身份:既是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师,又是一名从事志愿服务16年的志愿者。他说,凝聚在母亲身上“志愿服务、温暖他人”的志愿精神和良好家风,一直是他的动力源泉。
徐暐杰小时候有很多个周末都是在父亲的单车、摩托车、小汽车上度过的。同为医生的父亲说,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来到医院,所以他需要亲自过去看望病人,直到70岁,他还保持这样的习惯。徐暐杰的母亲也是出了名的“社区热心达人”,邻居有什么生活琐事找到母亲,她一定热情相助。退休后,母亲不仅没有清闲下来,还比上班时还更忙了,组织志愿者看望生病的老同事、吊唁离世的老同志、帮扶困难的家庭……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社区服务活跃分子。
在父母的影响下,志愿服务成为徐暐杰的一种生活方式。2008年“5·12 地震”,徐暐杰成为首批赴川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之一,在10天的救援中,他带领17名队员步行十多公里山路,翻山越岭、穿越沼泽、步入死亡区,用冲锋舟运输、用肩扛、用接力传送等各种方式,将药品送到有需要的灾民手中。成为医生后,他和团队队员又多了一重身份——急救志愿讲师。通过组织近百场的急救培训,不仅传播急救知识,更在市民中弘扬“博爱、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温暖他人心灵’的正能量,是我从父母身上传承下来的。”徐暐杰说,他的愿望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志愿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原杨箕村党总支书记张建好——
当好亿元村的 “大家长”
如今的杨箕村,毗邻CBD,高楼林立,而40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偏僻的村落。1976年,年仅28岁的张建好回到家乡,当选为杨箕村党支部书记,后又兼任村长。“我没想到自己会当起这个‘家’,这是个3000多亩田要养活4000多人口的摊子,我是哭着上任的。”张建好说。当时的杨箕村很穷,流动资金只有150元,下决心挑起这个重担后,她把自己名字“张健好”改成“张建好”,立志要把杨箕村建设好。
为了提高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张建好和村干部承受着压力,偷偷搞起农田承包试点,试点村民的月收入从原来的10元涨到30元甚至100元。1979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开,村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1987年,杨箕村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杨箕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把村民的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办企业,解决了资金不足又解决了产权归属问题。杨箕村后来成为广州第一个产值超亿元村。
1990年,广州市要发展珠江新城,杨箕村也在征地范围之内。“征地后村民生活何去何从?大家都很担心。”张建好想了个“借鸡生蛋”的办法,带着干部和村民到外村征地350亩,租地50亩,创办了28家独资、合资、合作企业,使杨箕村发展成为人均可支配收入3.85万元,年收入5.7亿元、固定资产8亿多元的“亿元村”。
张建好说:“改革开放给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村民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入党52年来,我把青春献给党、献给了村。有汗水、有泪水、有欢笑、有成功喜悦,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