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 白云区清湖小学学生组队舞火龙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8-09-24 09:35

  ■白云区清湖小学的学生正在练习舞火龙。 通讯员供图

  白云区清湖小学组建学生火龙队,中秋节前挂牌成立传承基地

  昨日,新快报03版报道了广州多种独特的中秋习俗,其中不少民间习俗逐渐变化甚至消失。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广州市白云区也有这么一项中秋传统习俗——舞火龙,虽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名单,却没有明确传承人,而是依靠集体传承,这在各级非遗项目中很少见。到了今年,当地又玩出了新花样,组建了小学生火龙队。

  中秋舞火龙是白云区清湖、夏茅等地的习俗。上周,清湖村的村民们聚集在清湖小学门口摸龙头。当天,“白云区舞火龙传承基地”在中秋节前挂牌成立,清湖小学30名小学生组成一支舞火龙队伍,在村民的指导下学习舞火龙。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清湖小学将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教导学生扎制火龙,并开展各种与火龙有关的学习活动。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通讯员 云宣 方洽旋 邓春来

  火龙队成员都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当天上午,清湖小学火龙队从学校出发前往某公园迎龙。火龙“出笼”后,火龙队员在村民的指导下舞动火龙,巡游回校。伴随着锣鼓阵阵,只见小学生们身穿明黄舞龙服,手持钢叉有序地舞动着一条10多米长的火龙,龙头一张一合,十分气派,引得沿路村民拍照围观。到了学校门口,等候在这里的妈妈们抱着手里的孩子赶紧上前抚摸龙头,讨个好意头。

  随着舞火龙表演结束,“白云区舞火龙传承基地”在清湖小学挂牌。清湖小学校长卢新蕾表示,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舞火龙文化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在清湖村以及附近地区延续了600多年的舞火龙文化将在学校得到进一步传承。除了这支火龙队,学校全体学生在课堂、社团活动、手工制作课上都能接触到舞火龙文化。接下来,清湖小学将邀请舞火龙民俗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到学校教导学生扎制火龙。

  这支火龙队的首批30名成员全部是学校高年级学生。校方介绍,小火龙队的火龙由师傅特制,只有五六米长,采用了轻质材料,但最重的龙头部位也要两个小队员一起用力才能舞动。

  老师傅耗时两个月“特制”小火龙

  “往年中秋节看爸爸舞火龙,觉得好帅,现在自己舞起来才知道不是那么轻松。”清湖小学六年级学生黄志鹏说,他一直盼着长大了参加舞火龙,很开心能加入学校的火龙队。

  据介绍,旧时的火龙是用榕树、草藤扎成长龙的模样,用榕树叶做龙鳞、用榕树须做龙须、用麻绳做龙筋、用柚子或者木瓜做龙珠,龙身插满了点燃的香火。如今为了小队员的安全着想,老师傅们对火龙进行了改造。清湖小学火龙队舞的这条火龙,由当地一名有二十多年经验的师傅黄鉴豪专门扎制。

  “为了扎这条火龙,我和同伴两个人足足用了半个月。”黄师傅介绍,这是火龙队的第一条龙,龙身用塑料管作为支架,覆盖人造皮革再绘上颜料。“难点在于重量的控制,龙头龙身越花巧就越好看,但装饰物就越多,自然就越重。”黄师傅告诉新快报记者。

  省级非遗目前只能依靠集体传承

  白云区非遗办介绍,今年舞火龙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该区入选的广式硬木家具制作、广式烧味制作等非遗项目不同,舞火龙并没有确立项目传承人,所以依靠的是村落的集体传承和区有关部门的扶持。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白云区各村制作火龙的技艺,舞火龙的习俗、内涵在传承中发生了变化,并各显特色。现在,清湖、江村等地在制作火龙时,大多用LED灯光代替手电筒,既美观又环保。去年中秋节期间,清湖村制作的龙头居然能“享用贡品”。原来黄鉴豪等人在龙头放置了马达,龙嘴可以自动开合,也可以遥控。这样,等到拜龙的时候,村民削几片水果放在龙嘴里,龙就像吃下贡品一样,活灵活现。

编辑: 宝厷
数字报

传承传统文化 白云区清湖小学学生组队舞火龙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  2018-09-24

  ■白云区清湖小学的学生正在练习舞火龙。 通讯员供图

  白云区清湖小学组建学生火龙队,中秋节前挂牌成立传承基地

  昨日,新快报03版报道了广州多种独特的中秋习俗,其中不少民间习俗逐渐变化甚至消失。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广州市白云区也有这么一项中秋传统习俗——舞火龙,虽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名单,却没有明确传承人,而是依靠集体传承,这在各级非遗项目中很少见。到了今年,当地又玩出了新花样,组建了小学生火龙队。

  中秋舞火龙是白云区清湖、夏茅等地的习俗。上周,清湖村的村民们聚集在清湖小学门口摸龙头。当天,“白云区舞火龙传承基地”在中秋节前挂牌成立,清湖小学30名小学生组成一支舞火龙队伍,在村民的指导下学习舞火龙。新快报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清湖小学将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教导学生扎制火龙,并开展各种与火龙有关的学习活动。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通讯员 云宣 方洽旋 邓春来

  火龙队成员都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当天上午,清湖小学火龙队从学校出发前往某公园迎龙。火龙“出笼”后,火龙队员在村民的指导下舞动火龙,巡游回校。伴随着锣鼓阵阵,只见小学生们身穿明黄舞龙服,手持钢叉有序地舞动着一条10多米长的火龙,龙头一张一合,十分气派,引得沿路村民拍照围观。到了学校门口,等候在这里的妈妈们抱着手里的孩子赶紧上前抚摸龙头,讨个好意头。

  随着舞火龙表演结束,“白云区舞火龙传承基地”在清湖小学挂牌。清湖小学校长卢新蕾表示,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舞火龙文化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在清湖村以及附近地区延续了600多年的舞火龙文化将在学校得到进一步传承。除了这支火龙队,学校全体学生在课堂、社团活动、手工制作课上都能接触到舞火龙文化。接下来,清湖小学将邀请舞火龙民俗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到学校教导学生扎制火龙。

  这支火龙队的首批30名成员全部是学校高年级学生。校方介绍,小火龙队的火龙由师傅特制,只有五六米长,采用了轻质材料,但最重的龙头部位也要两个小队员一起用力才能舞动。

  老师傅耗时两个月“特制”小火龙

  “往年中秋节看爸爸舞火龙,觉得好帅,现在自己舞起来才知道不是那么轻松。”清湖小学六年级学生黄志鹏说,他一直盼着长大了参加舞火龙,很开心能加入学校的火龙队。

  据介绍,旧时的火龙是用榕树、草藤扎成长龙的模样,用榕树叶做龙鳞、用榕树须做龙须、用麻绳做龙筋、用柚子或者木瓜做龙珠,龙身插满了点燃的香火。如今为了小队员的安全着想,老师傅们对火龙进行了改造。清湖小学火龙队舞的这条火龙,由当地一名有二十多年经验的师傅黄鉴豪专门扎制。

  “为了扎这条火龙,我和同伴两个人足足用了半个月。”黄师傅介绍,这是火龙队的第一条龙,龙身用塑料管作为支架,覆盖人造皮革再绘上颜料。“难点在于重量的控制,龙头龙身越花巧就越好看,但装饰物就越多,自然就越重。”黄师傅告诉新快报记者。

  省级非遗目前只能依靠集体传承

  白云区非遗办介绍,今年舞火龙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该区入选的广式硬木家具制作、广式烧味制作等非遗项目不同,舞火龙并没有确立项目传承人,所以依靠的是村落的集体传承和区有关部门的扶持。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白云区各村制作火龙的技艺,舞火龙的习俗、内涵在传承中发生了变化,并各显特色。现在,清湖、江村等地在制作火龙时,大多用LED灯光代替手电筒,既美观又环保。去年中秋节期间,清湖村制作的龙头居然能“享用贡品”。原来黄鉴豪等人在龙头放置了马达,龙嘴可以自动开合,也可以遥控。这样,等到拜龙的时候,村民削几片水果放在龙嘴里,龙就像吃下贡品一样,活灵活现。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