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面对面】专家:中国急需研究立法“护航”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来源:金羊网 作者:区健妍 发表时间:2018-10-16 10:58

粤港澳大湾区有超越硅谷的可能,但“顶层设计”和“环境建设”很重要

为期3个月、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的APICTA 2018第十八届亚太信息通讯科技大奖赛,日前在广州完美收官。本次创业、创新大赛在亚太地区范围引起了强烈反响,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等亚太地区15个国家及地区的274个创新团队及项目参赛、80位国际评委参加评选,是APICTA大赛成立以来,评委最多、参赛队伍最多、奖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据悉,本次科技大奖赛共设置22个比赛类别,最终评选出24个大奖,77个优秀奖。其中中国内地的参赛团队和项目获得了7项大奖、6项优秀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内地选手在亚太信息通讯科技大奖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在APICTA 2018大赛举办期间,主评委、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教授,就目前中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创业、创新等问题,接受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独家专访——

 “广州+深圳+香港”的综合创新实力,可居全球第三

区健妍(金羊网内容总监、首席记者):APICTA大赛今年举办到第十八届了,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主办,为什么选择在广州举行这项盛事?

赵淦森(Apicta2018大赛主评委):通讯科技从全国的布局来说,广东是最有基础的,广东的信息通信科技领域的GDP产值,已经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同时广州也是我们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像“广州+深圳+香港”这样的创新城市组合,其综合创新实力可以位于全球的前三名,政府和行业也非常支持科技创新,所以我们这次APICTA大赛首选的主办地就是广州。从另一个角度说,大赛也可以让所有创新创业者有一个更好的国际视野,同时会有一个更强的竞争意识,渐渐融入国际竞争的环境。

未来我们将要面对更大的国际市场,我们的创新创业者要走出中国、走出亚洲、走向全球,举办科技创新的国际大赛,可以很好地提升中国创客们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希望通过大赛,中国创客们能够学习到最先进的国际经验,把竞争的意识提升起来,最终提升为全球格局。

不仅因为有独角兽企业,中国的中小型创新企业活力也很好

区健妍: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双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从政府、民间到业界,都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工作,您怎么看待这两年“双创”的发展及成效?

赵淦森:政府倡导的“双创”方向肯定是对的。我们现在谈产业创新,不能只是像以前那样靠“量”来取胜,我们还要靠“质”来取胜。第一是在同一个领域把“质量”提升,第二就是把“层次”提升。从创业的角度来说,我们也不能只盯着原有的市场,还要在市场应用领域上突破。

区健妍:创新驱动发展已经促使中国的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并且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机遇,我们国家科技“走出去”的实力,您觉得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赵淦森:以信息通信领域来说,我们国家在亚太地区肯定是走在前列的,从我们的资源投入、产业基础和已有的创新成果积累来说,都是绝对领先的。在某些技术领域上,我们甚至也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区健妍:这是因为有华为、腾讯这样的大公司支撑,还是因为我们的整体实力都比较均衡发展?

赵淦森:虽然我们的大型企业比较多,像华为、阿里、腾讯、小米,但其实我们有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实力,也是非常强的,一些细分行业的领域也是有科技成果突破的。不仅因为我们有一些独角兽公司,我们的实力才强,其实我们科技创新企业的整体活力是蛮好的,普遍均衡发展,共同进步。

中国要着手研究立法“护航”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区健妍:Ai人工智能和Big data大数据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两大核心技术,您认为这两大技术目前的市场应用处于什么样水平?

赵淦森: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热情很高”、“应用情景很多”,但是现在很多科技企业在做科研与应用的过程中,渐渐开始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而受到一定的约束。比如说,大数据的采集、共享、开放和利用,我们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去支撑,有时候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能不能采集、该不该采集,或者说他们本来想把这个采集的数据拿出来给大家用,但是又担心会触犯法律法规。少了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其实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是很局限的,限制了我们的很多市场应用做不上去。大家不敢去做,一旦做了踩进了灰色地带,就有可能很成功,也可能一下子就没办法翻身了。

区健妍: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应该要切切实实地开始着手对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立法工作了。

赵淦森:对,科技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中国市场体量大应用场景多,技术的市场应用越来越百花齐放

区健妍:以移动信息技术行业为例,现在很多品牌的手机在最新技术的应用上,比如说指纹、语音识别等方面,都和市场需求结合得很紧密, 您对此有何评价?

赵淦森:总的来说,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同质化、应用也越来越百花齐放。其实,核心的技术也就是一两个,我们和国际上最先进技术的差距,也越来越小了,但是在应用层面,我们发现这些技术可以用在更多的领域上,特别是我们在国内的市场,有足够大的体量,有足够多的市场需求,所以可以应用这些技术的场景也越来越多,技术应用百花齐放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是好事。

政府要构建“容错”的空间去支撑传统产业的“试新转型”

区健妍:中国传统行业的转型,离不开科技的革新,但是往往这些行业又比较难把新技术应用与行业本身相融合,国家和业界有什么办法去帮扶传统行业的升级转型?

赵淦森:我认为首先政府要着眼整个产业去构建一个“容错”的空间。我们中国国内的产业竞争,其实是相当激烈的,也就是说,一旦出错,可能就翻不了身了,可能就破产了。所以政府应该去倡导企业适当去尝试创新的东西,新的东西一定是有风险的,但有风险也不要紧,政府和你共担。构建“容错”空间,就是促使企业大胆尝试。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从税收、信用、投融资、政策等角度提供支撑,让产业大胆去革新。

在人才方面,政府也要多做支持工作。其实在国内的产业界,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很多中小型企业,有一两个硕士生、博士生,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没有高质量的团队,企业要创新转型,连企业自身的人都不懂,怎么去创新呢?所以在企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也可以适当把在职研究生的准入角度放开。同时,还要去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释放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力量。现在很多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高校,如果能够让这些人才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会对产业升级有极大帮助,也会让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应用更加接地气。

很多中小型创新企业往往是“先锋”,冲不过去的就成为了“先烈”

区健妍:有人说,现在除了BAT等少数大型的互联网+大企业看中孵化的项目,其实绝大部分的互联网+行业创客及团队的项目,已经很难脱颖而出,您对此有何评价?

赵淦森:我认为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像BAT这样的企业,干啥都相对容易成功,它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丰富,有钱、有流量、有用户,某种意义上,其成功不在于“创新”了什么,而在于有尝试各种创新的“实力”。所以有时候我们为什么经常说,创新企业很容易“挂”呢?因为创新企业就像“小老鼠”,但是有资源、有实力的大企业就像“大象”,不需要冲在前面成“先烈”。所以,很多中小型创新企业,往往成为了一些独角兽企业的“先锋”,冲不过去的就成为了“先烈”,最后摘果子的可能就是那些由BAT等大企业投资的项目和团队。

粤港澳大湾区有超越硅谷的可能,但“顶层设计”和“环境建设”很重要

区健妍:您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未来有超越美国硅谷的可能吗?

赵淦森: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来说,其实不缺创新能力,缺的是创新环境。为什么有那么多好的科技创新项目,都是从美国硅谷起来,因为其投融资、法律法规的支撑等,商业化的环境都比我们好。比如说,“无人驾驶”这个最新科技,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多少地方可以做上路测试,但在美国很多地方都可以,所以这样的支持创业、创新的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其实非常重要。不是说我们的科技创新就不能干,而是说我干起来,外部应该有相应的支持,让创新创业者不要去处理那么多麻烦的事情,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研发创新。我希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要做好这种配套政策和外部支持环境的建设,要不然创业创新者有可能就是“满腔热血、胸怀理想”,但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区健妍:也就是说,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顶层设计”一定要很到位。

赵淦森:对的,我们要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支持我们的创业创新者,未来能够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区健妍:非常感谢赵教授接受我们的全媒体采访,更多有关创业创新的精彩报道,请您继续关注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等羊晚集团全渠道报道。感谢您的关注!下回见。

金羊网首席记者 区健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