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行文化40年之十——轻音乐队开风气之先,音乐茶座孕流行新声

来源:金羊网 作者:胡广欣 发表时间:2018-10-26 21:28

广东流行音乐之萌芽

金羊网记者 胡广欣

视频制作/周巍

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自广东起步。中国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第一家现代音乐茶座、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评选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第一个音乐排行榜、第一个流行音乐组织、第一个歌手签约制度、第一批明星“94新生代”等全都是广州首创。

紫罗兰

这一切都始于1978年。这一年,广东出现了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同年,内地第一家现代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诞生。早期的广东流行音乐仍处于对港台音乐及国外音乐的模仿阶段,但“轻音乐队”“茶座歌手”“炒更”“走穴”等新鲜词汇和现象已经让人目不暇接。渐渐地,这些伴随改革开放春风而生的新事物如星火燎原,打开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开风气之先】

·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

首次登台,把轻音乐版《送你一枝红玫瑰》演了两遍

1977年,毕晓世刚满20岁。此时的他在广东省歌舞剧院当了四年小提琴手,闲暇时写写歌,但从未带过自己的创作上舞台。这一年,省歌舞剧院应邀前往香港演出交流,随团音响师带回一张开盘带(在盒装卡带出现之前的一种声音储存载体,又名四分之一磁带)。谁也没想到,这张开盘带,写下了广东流行音乐史的第一笔。

透过这张开盘带,毕晓世第一次接触到国外十分流行的阿波罗轻音乐和法国轻音乐大师保罗·莫里哀的作品。清新鲜明的音色、流畅优美的旋律、无拘无束的音乐形式……自由奔放的轻音乐不仅与当时国内主流的“语录歌”、样板戏有天渊之别,甚至与毕晓世自小学习的古典音乐也截然不同。崭新的乐感撞击着毕晓世的耳朵,一个新鲜的念头闯入他的脑海:“太震撼了,我想模仿这种音乐,自己也来做一做。”

可是,实行起来第一步就让人犯难:轻音乐队所需要的电吉他、爵士鼓、电贝斯等流行乐器,毕晓世一件都没有。怎么办?那就自己动手!他与歌舞剧院低音提琴手刘志一起,用漆包线和磁铁做成一个简易拾音包,把低音提琴改装成原始的电贝斯;借来一个小型麦克风,绑在木吉他上充当电声吉他;歌舞剧院的巴松乐手汪革非,在军乐团找到尘封多时的旧鼓,重新换上鼓面,当成爵士鼓……毕晓世和他的伙伴们,居然把这锅“无米之炊”做成一台令人惊叹的大餐。

组建之初,紫罗兰轻音乐队是一支十人乐队,初代成员包括毕晓世、韩乘光、吴志、林源、卢一鸣、梁文宇、刘志、汪革菲、余其铿、麦美声。乐队配置有三把小提琴、一个黑管、一支长笛、一把吉他、一套爵士鼓、一个贝斯、一台钢琴、一个铝片琴。“电声乐器、爵士鼓等是流行乐队的象征,紫罗兰为内地开拓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毕晓世说。由此,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正式诞生。

紫罗兰

1978年5月1日,中山纪念堂,紫罗兰轻音乐队首次登上舞台。在这台国际劳动节联欢晚会上,紫罗兰轻音乐队表演了《送你一枝玫瑰花》和《蓝色的爱情》两首歌。观众的热烈反应毕晓世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只是当一个好玩的节目上去表演,没想到观众反响那么热烈,我们只好返场把《送你一枝玫瑰花》又演了一遍。”

紫罗兰

之后,毕晓世离开广州前往上海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紫罗兰轻音乐队继续活动,在广州举办售票演出、到从化参与送戏下乡活动、举办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紫罗兰”当时有多火?成员韩乘光回忆:“紫罗兰在文化公园红星剧场举办售票演出,四场票两小时就卖完了。后来,我们全国巡演了三个多月,每人获得870元收入。要知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40元。”

紫罗兰轻音乐队成员今昔对比:林源、陈黎明、钟惠嫦(左起)

·内地第一个现代音乐茶座——东方宾馆音乐茶座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东方宾馆有个音乐茶座

在广东省歌舞剧院的紫罗兰轻音乐队悄然拉开广东流行音乐序幕的同时,广州东方宾馆办起了内地首个营业性音乐茶座。此后的十余年间,音乐茶座和轻音乐队蔚然成风,培养出大批歌手和创作者,成为广东流行音乐的摇篮。

音乐茶座的出现与广交会有密切关系。1978年的广交会共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1000境外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额达24.48亿美元。当时,只接待外宾的东方宾馆办起了营业性音乐茶座。茶座设于宾馆内的花园餐厅,面积为300平方米,共设210个座位。广东民间曲艺团(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前身)作曲兼指挥吴国材看到了音乐茶座的巨大前景,于是与东方宾馆合作,筹建了音乐茶座的第一支轻音乐队。

最初的音乐茶座是“外宾特供”:只在广交会举办期间开放,一年两次、每次办一个月,入场收7元外汇券;而且必须凭护照购票,港澳台同胞也谢绝入内。每晚9点,吴国材和他的轻音乐队准时在花园餐厅开演,“我们唱世界名曲,比如《苏珊娜》《哎呀妈妈》《邮递马车》,等等;也唱中国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颂》等都唱过。”吴国材回忆。

伴随着蒸蒸日上的中国经济,音乐茶座中叮叮咚咚的音乐声越来越响亮。1979年,音乐茶座开始全年开放,港澳台同胞也可以入场了。吴国材于是在演出中加入粤语流行歌。有一晚适逢香港公众假期,来了很多香港观众。歌手李华勇演唱了《小李飞刀》《好歌献给你》《亲情》等多首流行歌,吴国材回忆:“客人又是欢呼、又是敲茶杯、甚至站到桌子上,安可到根本停不下来,我们完全没预料到。”香港客人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东方宾馆有个音乐茶座,每晚都要排长龙。后来,连罗文本人也专程来到广州,就是为了看看“广州罗文”李华勇。

在音乐茶座“炒更”一晚,赚回一个星期的工资

到了1980年代,音乐茶座如雨后春笋般在广东省涌现,华侨大厦、广州宾馆、迎宾馆、爱群大厦等知名酒店,文化公园、友谊剧院等文化场所都有了自己的轻音乐队,服务对象也拓展至普通市民。根据《广东省志》统计,1987年初,全省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达5989个,其中轻音乐团队156个,音乐茶座91个,歌舞厅449个(其中舞厅244个)。

吴国材和几位知名演员与茶座歌手合影(左起:吴国材、冯刚毅、吕念祖、吕秋萍、李华勇、蔡妙甜、陈浩光)

茶座演出收入优厚,吸引了不少体制内的音乐演员出来“炒更”。吴国材回忆,在东方宾馆演出,轻音乐队每晚有70元的酬劳,平摊下来每个人也有七八元的收入,也就是说一个晚上就能赚到在单位一周的工资。如果唱出名堂,还有机会去“走穴”演出。首位签约香港公司的广东歌手李达成就曾是红玫瑰轻音乐队的成员,1986年,他被音乐制作人解承强看中,带去四川“走穴”,一晚就能赚80元,远远高于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音乐茶座不仅提供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也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茶座歌手是早期广东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念袓、陈浩光、李华勇、陈栋、张燕妮、刘欣如等众多知名歌星都是茶座歌手出身。李达成介绍,当时音乐茶座每晚演出会有7至10个歌手轮流上台唱歌,一场演出大概两个半小时左右,最红的歌手通常唱上半场的压轴:“刚开场的时候客人还没到,还有很多客人等不到下半场结束就走掉。上半场压轴是茶座演出最好的时间。”

【获政策支持】

“靡靡之音”轻音乐终得官方认证


毕晓世在指挥

新事物诞生之初,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试探和质疑。毕晓世回忆,紫罗兰轻音乐队的第一次登台,是乐队成员争取得来的:“我们申请上台演出,团里其实是犹豫的,当时还没改革开放。但经过讨论研究,最后还是同意了。”中山纪念堂首演大获成功之后,广东省歌舞剧院看到了轻音乐队的潜力,开始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到了1980年代,伴随着音乐茶座的盛行,包括省歌舞剧院在内的大量文化团体都组织了自己的轻音乐团;广东更在1984年成立了轻音乐研究会,曾被批评为“靡靡之音”的轻音乐终于得到官方认证,一登大雅之堂。

至于音乐茶座,最初更是顶着巨大压力才得以办下来。一开始,茶座接待的除了外籍和港澳台客人之外,还有各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吴国材回忆:“许多人想来了解一下音乐茶座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当时也有思想负担,毕竟在那个时候,光是唱粤语流行歌就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他介绍,还好当时东方宾馆的领导杨宪庭给轻音乐队成员派了定心丸:“你们不用担心,总之一切由我们向上面交代,你们负责演好节目就行。”

按照当时的规定,体制内的人不允许赚外快。作为东方宾馆轻音乐队的组织者,吴国材没少被举报、被内部通报批评,有一次还被一次性扣去10个月工资。但他一咬牙、一闭眼继续做下去:“我又不是搞破坏!我是做作曲的,利用业余时间做乐队,单位的任务我照样完成,有什么理由扣我工资?”回忆起这段几十年前的往事,吴国材笑道:“后来他们还不是得把工资补回给我,哈哈!”

文化政策促进广东原创音乐萌芽

每当谈及早年的广东流行音乐发展,老一辈音乐人都会提及当年友好宽松的政策环境。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经过数年的酝酿,广东省委在1985年正式提出“提倡有益的、允许无害的、取缔非法的、打击犯罪的”和“排污不排外”的文化发展方针,引导流行音乐及相关产业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广东原创音乐的萌芽,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广东原创音乐辉煌时期打下稳健的根基。

当时,广东省政府先后制定《关于开办舞会、音乐茶座和专业艺术人员参加对外演出、录音等活动的暂行规定》《广东省音乐茶座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舞会管理暂行办法》等。广州市则成立了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简称“社管办”),管理所有茶座轻音乐队。种种举动,让音乐茶座不再“野蛮生长”。有趣的是,当时社管办为各支轻音乐队取的名字都带“红”,“红玫瑰”“红珊瑚”“红荔”“红蕾”“红牡丹”……

此外,文化主管部门主动引导音乐茶座和轻音乐队往高质量方向发展:开展业务辅导,组织流行歌曲创作评奖活动、文明娱乐场所的竞赛评比……吴国材回忆,当时广州市文化局不时从各支轻音乐队中选出精英,集中在友谊剧院、中山纪念堂等地方演出,鼓励轻音乐队提高演艺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茶座演出对原创歌曲的比例也有规定。李达成也回忆,每晚的演出中,每位歌手必须唱一首广东原创歌曲。

1987年1月,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音协在三水召开了省通俗音乐创作研讨会,研讨了广东通俗音乐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文化主管部门的正面引导,让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大事记]

1978年: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成立

东方宾馆音乐茶座

1978年:内地第一家现代音乐茶座——东方宾馆音乐茶座成立

内地第一首粤语流行歌《星湖荡舟》词作者蔡衍棻(左)和曲作者吴国材(右)

1978年:内地第一首原创流行歌曲——《星湖荡舟》推出(吴国材作曲、蔡衍棻作词)

太平洋影音公司大楼坐落在人民北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落成

1979年:内地第一家影音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

1985年:内地第一次评选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举办

1986年:内地第一个流行音乐作品研讨会——现代流行歌曲座谈会召开

1987年:内地第一个音乐排行榜——“健牌”歌曲排行榜诞生

1990年:内地第一个流行音乐组织——广东省通俗音乐研究会成立

1992年:内地音像行业第一个企划部——中唱广州公司企划部成立

总指挥 |刘海陵

总策划 |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 |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编辑:Qiudong
数字报

广东流行文化40年之十——轻音乐队开风气之先,音乐茶座孕流行新声

金羊网  作者:胡广欣  2018-10-26

广东流行音乐之萌芽

金羊网记者 胡广欣

视频制作/周巍

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自广东起步。中国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第一家现代音乐茶座、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评选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第一个音乐排行榜、第一个流行音乐组织、第一个歌手签约制度、第一批明星“94新生代”等全都是广州首创。

紫罗兰

这一切都始于1978年。这一年,广东出现了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同年,内地第一家现代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诞生。早期的广东流行音乐仍处于对港台音乐及国外音乐的模仿阶段,但“轻音乐队”“茶座歌手”“炒更”“走穴”等新鲜词汇和现象已经让人目不暇接。渐渐地,这些伴随改革开放春风而生的新事物如星火燎原,打开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开风气之先】

·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

首次登台,把轻音乐版《送你一枝红玫瑰》演了两遍

1977年,毕晓世刚满20岁。此时的他在广东省歌舞剧院当了四年小提琴手,闲暇时写写歌,但从未带过自己的创作上舞台。这一年,省歌舞剧院应邀前往香港演出交流,随团音响师带回一张开盘带(在盒装卡带出现之前的一种声音储存载体,又名四分之一磁带)。谁也没想到,这张开盘带,写下了广东流行音乐史的第一笔。

透过这张开盘带,毕晓世第一次接触到国外十分流行的阿波罗轻音乐和法国轻音乐大师保罗·莫里哀的作品。清新鲜明的音色、流畅优美的旋律、无拘无束的音乐形式……自由奔放的轻音乐不仅与当时国内主流的“语录歌”、样板戏有天渊之别,甚至与毕晓世自小学习的古典音乐也截然不同。崭新的乐感撞击着毕晓世的耳朵,一个新鲜的念头闯入他的脑海:“太震撼了,我想模仿这种音乐,自己也来做一做。”

可是,实行起来第一步就让人犯难:轻音乐队所需要的电吉他、爵士鼓、电贝斯等流行乐器,毕晓世一件都没有。怎么办?那就自己动手!他与歌舞剧院低音提琴手刘志一起,用漆包线和磁铁做成一个简易拾音包,把低音提琴改装成原始的电贝斯;借来一个小型麦克风,绑在木吉他上充当电声吉他;歌舞剧院的巴松乐手汪革非,在军乐团找到尘封多时的旧鼓,重新换上鼓面,当成爵士鼓……毕晓世和他的伙伴们,居然把这锅“无米之炊”做成一台令人惊叹的大餐。

组建之初,紫罗兰轻音乐队是一支十人乐队,初代成员包括毕晓世、韩乘光、吴志、林源、卢一鸣、梁文宇、刘志、汪革菲、余其铿、麦美声。乐队配置有三把小提琴、一个黑管、一支长笛、一把吉他、一套爵士鼓、一个贝斯、一台钢琴、一个铝片琴。“电声乐器、爵士鼓等是流行乐队的象征,紫罗兰为内地开拓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毕晓世说。由此,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正式诞生。

紫罗兰

1978年5月1日,中山纪念堂,紫罗兰轻音乐队首次登上舞台。在这台国际劳动节联欢晚会上,紫罗兰轻音乐队表演了《送你一枝玫瑰花》和《蓝色的爱情》两首歌。观众的热烈反应毕晓世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只是当一个好玩的节目上去表演,没想到观众反响那么热烈,我们只好返场把《送你一枝玫瑰花》又演了一遍。”

紫罗兰

之后,毕晓世离开广州前往上海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紫罗兰轻音乐队继续活动,在广州举办售票演出、到从化参与送戏下乡活动、举办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紫罗兰”当时有多火?成员韩乘光回忆:“紫罗兰在文化公园红星剧场举办售票演出,四场票两小时就卖完了。后来,我们全国巡演了三个多月,每人获得870元收入。要知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40元。”

紫罗兰轻音乐队成员今昔对比:林源、陈黎明、钟惠嫦(左起)

·内地第一个现代音乐茶座——东方宾馆音乐茶座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东方宾馆有个音乐茶座

在广东省歌舞剧院的紫罗兰轻音乐队悄然拉开广东流行音乐序幕的同时,广州东方宾馆办起了内地首个营业性音乐茶座。此后的十余年间,音乐茶座和轻音乐队蔚然成风,培养出大批歌手和创作者,成为广东流行音乐的摇篮。

音乐茶座的出现与广交会有密切关系。1978年的广交会共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1000境外采购商到会,出口成交额达24.48亿美元。当时,只接待外宾的东方宾馆办起了营业性音乐茶座。茶座设于宾馆内的花园餐厅,面积为300平方米,共设210个座位。广东民间曲艺团(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前身)作曲兼指挥吴国材看到了音乐茶座的巨大前景,于是与东方宾馆合作,筹建了音乐茶座的第一支轻音乐队。

最初的音乐茶座是“外宾特供”:只在广交会举办期间开放,一年两次、每次办一个月,入场收7元外汇券;而且必须凭护照购票,港澳台同胞也谢绝入内。每晚9点,吴国材和他的轻音乐队准时在花园餐厅开演,“我们唱世界名曲,比如《苏珊娜》《哎呀妈妈》《邮递马车》,等等;也唱中国民歌,《洪湖水浪打浪》《珊瑚颂》等都唱过。”吴国材回忆。

伴随着蒸蒸日上的中国经济,音乐茶座中叮叮咚咚的音乐声越来越响亮。1979年,音乐茶座开始全年开放,港澳台同胞也可以入场了。吴国材于是在演出中加入粤语流行歌。有一晚适逢香港公众假期,来了很多香港观众。歌手李华勇演唱了《小李飞刀》《好歌献给你》《亲情》等多首流行歌,吴国材回忆:“客人又是欢呼、又是敲茶杯、甚至站到桌子上,安可到根本停不下来,我们完全没预料到。”香港客人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东方宾馆有个音乐茶座,每晚都要排长龙。后来,连罗文本人也专程来到广州,就是为了看看“广州罗文”李华勇。

在音乐茶座“炒更”一晚,赚回一个星期的工资

到了1980年代,音乐茶座如雨后春笋般在广东省涌现,华侨大厦、广州宾馆、迎宾馆、爱群大厦等知名酒店,文化公园、友谊剧院等文化场所都有了自己的轻音乐队,服务对象也拓展至普通市民。根据《广东省志》统计,1987年初,全省社会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达5989个,其中轻音乐团队156个,音乐茶座91个,歌舞厅449个(其中舞厅244个)。

吴国材和几位知名演员与茶座歌手合影(左起:吴国材、冯刚毅、吕念祖、吕秋萍、李华勇、蔡妙甜、陈浩光)

茶座演出收入优厚,吸引了不少体制内的音乐演员出来“炒更”。吴国材回忆,在东方宾馆演出,轻音乐队每晚有70元的酬劳,平摊下来每个人也有七八元的收入,也就是说一个晚上就能赚到在单位一周的工资。如果唱出名堂,还有机会去“走穴”演出。首位签约香港公司的广东歌手李达成就曾是红玫瑰轻音乐队的成员,1986年,他被音乐制作人解承强看中,带去四川“走穴”,一晚就能赚80元,远远高于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音乐茶座不仅提供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也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茶座歌手是早期广东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念袓、陈浩光、李华勇、陈栋、张燕妮、刘欣如等众多知名歌星都是茶座歌手出身。李达成介绍,当时音乐茶座每晚演出会有7至10个歌手轮流上台唱歌,一场演出大概两个半小时左右,最红的歌手通常唱上半场的压轴:“刚开场的时候客人还没到,还有很多客人等不到下半场结束就走掉。上半场压轴是茶座演出最好的时间。”

【获政策支持】

“靡靡之音”轻音乐终得官方认证


毕晓世在指挥

新事物诞生之初,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试探和质疑。毕晓世回忆,紫罗兰轻音乐队的第一次登台,是乐队成员争取得来的:“我们申请上台演出,团里其实是犹豫的,当时还没改革开放。但经过讨论研究,最后还是同意了。”中山纪念堂首演大获成功之后,广东省歌舞剧院看到了轻音乐队的潜力,开始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到了1980年代,伴随着音乐茶座的盛行,包括省歌舞剧院在内的大量文化团体都组织了自己的轻音乐团;广东更在1984年成立了轻音乐研究会,曾被批评为“靡靡之音”的轻音乐终于得到官方认证,一登大雅之堂。

至于音乐茶座,最初更是顶着巨大压力才得以办下来。一开始,茶座接待的除了外籍和港澳台客人之外,还有各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吴国材回忆:“许多人想来了解一下音乐茶座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当时也有思想负担,毕竟在那个时候,光是唱粤语流行歌就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他介绍,还好当时东方宾馆的领导杨宪庭给轻音乐队成员派了定心丸:“你们不用担心,总之一切由我们向上面交代,你们负责演好节目就行。”

按照当时的规定,体制内的人不允许赚外快。作为东方宾馆轻音乐队的组织者,吴国材没少被举报、被内部通报批评,有一次还被一次性扣去10个月工资。但他一咬牙、一闭眼继续做下去:“我又不是搞破坏!我是做作曲的,利用业余时间做乐队,单位的任务我照样完成,有什么理由扣我工资?”回忆起这段几十年前的往事,吴国材笑道:“后来他们还不是得把工资补回给我,哈哈!”

文化政策促进广东原创音乐萌芽

每当谈及早年的广东流行音乐发展,老一辈音乐人都会提及当年友好宽松的政策环境。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经过数年的酝酿,广东省委在1985年正式提出“提倡有益的、允许无害的、取缔非法的、打击犯罪的”和“排污不排外”的文化发展方针,引导流行音乐及相关产业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广东原创音乐的萌芽,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广东原创音乐辉煌时期打下稳健的根基。

当时,广东省政府先后制定《关于开办舞会、音乐茶座和专业艺术人员参加对外演出、录音等活动的暂行规定》《广东省音乐茶座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舞会管理暂行办法》等。广州市则成立了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简称“社管办”),管理所有茶座轻音乐队。种种举动,让音乐茶座不再“野蛮生长”。有趣的是,当时社管办为各支轻音乐队取的名字都带“红”,“红玫瑰”“红珊瑚”“红荔”“红蕾”“红牡丹”……

此外,文化主管部门主动引导音乐茶座和轻音乐队往高质量方向发展:开展业务辅导,组织流行歌曲创作评奖活动、文明娱乐场所的竞赛评比……吴国材回忆,当时广州市文化局不时从各支轻音乐队中选出精英,集中在友谊剧院、中山纪念堂等地方演出,鼓励轻音乐队提高演艺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茶座演出对原创歌曲的比例也有规定。李达成也回忆,每晚的演出中,每位歌手必须唱一首广东原创歌曲。

1987年1月,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音协在三水召开了省通俗音乐创作研讨会,研讨了广东通俗音乐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文化主管部门的正面引导,让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大事记]

1978年:内地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成立

东方宾馆音乐茶座

1978年:内地第一家现代音乐茶座——东方宾馆音乐茶座成立

内地第一首粤语流行歌《星湖荡舟》词作者蔡衍棻(左)和曲作者吴国材(右)

1978年:内地第一首原创流行歌曲——《星湖荡舟》推出(吴国材作曲、蔡衍棻作词)

太平洋影音公司大楼坐落在人民北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落成

1979年:内地第一家影音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

1985年:内地第一次评选十大歌星和十大金曲——“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举办

1986年:内地第一个流行音乐作品研讨会——现代流行歌曲座谈会召开

1987年:内地第一个音乐排行榜——“健牌”歌曲排行榜诞生

1990年:内地第一个流行音乐组织——广东省通俗音乐研究会成立

1992年:内地音像行业第一个企划部——中唱广州公司企划部成立

总指挥 |刘海陵

总策划 |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筹 |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编辑:Qiudong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