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兴粤盛】中山鲤溪:老支书回忆那场比小岗村还早的改革

来源:金羊网 作者:林润栋 发表时间:2018-11-15 17:06

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报道:“饥饿是鲤溪改革的动因!”位于中山市板芙镇的鲤溪村,原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庄。42年前那场改革,让这里获得了“广东小岗村”的称号。11月14日,记者跟随“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主题采访团来到鲤溪村,听当年参与改革的老支书,回忆那场改革的故事。

时任中山县板芙公社鲤溪大队支部书记林德成

“联产到劳”调动生产积极性

1975年,年仅22岁林德成担任中山县板芙公社鲤溪大队支部书记。据他回忆,当时的鲤溪大队粮食年均亩产600斤,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经常完成不了任务,是中山县的落后村之一。社员更是经常挨饿,每当农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就拿着空口袋到林德成家里说没米下锅,林德成没有办法,只好四处借粮。

穷则思变,1976年,林德成与党支部的其他几位年轻人一起,决心进行一场改革。鲤溪村的改革的方式并不是后来安徽凤阳小岗村那种“大包干”,而是“联产到劳”。“当时有人提出包干到户,或者包产到户,都被否决,理由是风险太大,最后决定实行联产到劳。”林德成说道。

鲤溪大队党支部旧址

所谓“联产到劳”,指的是除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外,管理权也有一部分归集体所有。在统一播撒种子、统一育秧、统一耕田、统一时间施肥杀虫、统一晒谷、统一分配的前提下,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插秧除草以及收割由各家各户自行安排,多于生产队规定土地的产量也可自行安排。如果承包土地减产了,要负承包责任。不够产量,就从口粮中扣除,甚至买也要补足;超产部分,全部归承包者所有。采用“联产到劳”的方式,在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自由度,充分调动了劳动力,极大弥补了鲤溪劳动力短缺的不足。当然,在改革的伊始,村里有一半以上人是反对的,甚至有村民因此迁移户籍。但是,在解决温饱的渴望,以及已经改革的生产队效率立马提高的示范作用下,1977年上半年,又有两个生产队加入“联产到劳”的行列。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鲤溪实行“联产到劳”之后,面貌为之一新。实行“联产到劳”的第一年,最初改革的3个生产队,产量一下子提高了50%,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800斤,解决了社员饥饿问题,甚至还有满足自己口粮外的粮食剩余。“村民们忙完地里的活,就拿剩余粮食养鸡养鸭来。农民不仅有足够的粮食上缴,还能剩下几百斤自己支配,加上平时蓄养牲畜,开荒自留地种植,村民腰包都鼓了起来。解放后村里60%的房子是茅房,到1978年,80%都是砖房了。”林德成说道。

如今的鲤溪村

鲤溪“联产到劳”经验迅速在板芙公社内被借鉴,成为了改革样板,各个大队和生产队纷纷开始改革。1979年8月下旬,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县召开,会议号召全省推广学习鲤溪的改革经验,从而在全省掀起了到板芙学习取经的热潮。

如今,65岁的林德成已满头白发,但是关于鲤溪村敢为人先的改革故事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向记者表示,自己从小常听长辈讲述当年的故事,大学毕业后的他也决定追寻父辈的足迹,回乡创业,振兴家乡。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鲤溪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也必将把这种不为旧思想所束缚,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下去,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乡村的发展。

编辑: 智韬
数字报
【粤兴粤盛】中山鲤溪:老支书回忆那场比小岗村还早的改革
金羊网  作者:林润栋  2018-11-15

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报道:“饥饿是鲤溪改革的动因!”位于中山市板芙镇的鲤溪村,原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庄。42年前那场改革,让这里获得了“广东小岗村”的称号。11月14日,记者跟随“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主题采访团来到鲤溪村,听当年参与改革的老支书,回忆那场改革的故事。

时任中山县板芙公社鲤溪大队支部书记林德成

“联产到劳”调动生产积极性

1975年,年仅22岁林德成担任中山县板芙公社鲤溪大队支部书记。据他回忆,当时的鲤溪大队粮食年均亩产600斤,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经常完成不了任务,是中山县的落后村之一。社员更是经常挨饿,每当农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就拿着空口袋到林德成家里说没米下锅,林德成没有办法,只好四处借粮。

穷则思变,1976年,林德成与党支部的其他几位年轻人一起,决心进行一场改革。鲤溪村的改革的方式并不是后来安徽凤阳小岗村那种“大包干”,而是“联产到劳”。“当时有人提出包干到户,或者包产到户,都被否决,理由是风险太大,最后决定实行联产到劳。”林德成说道。

鲤溪大队党支部旧址

所谓“联产到劳”,指的是除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外,管理权也有一部分归集体所有。在统一播撒种子、统一育秧、统一耕田、统一时间施肥杀虫、统一晒谷、统一分配的前提下,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插秧除草以及收割由各家各户自行安排,多于生产队规定土地的产量也可自行安排。如果承包土地减产了,要负承包责任。不够产量,就从口粮中扣除,甚至买也要补足;超产部分,全部归承包者所有。采用“联产到劳”的方式,在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自由度,充分调动了劳动力,极大弥补了鲤溪劳动力短缺的不足。当然,在改革的伊始,村里有一半以上人是反对的,甚至有村民因此迁移户籍。但是,在解决温饱的渴望,以及已经改革的生产队效率立马提高的示范作用下,1977年上半年,又有两个生产队加入“联产到劳”的行列。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鲤溪实行“联产到劳”之后,面貌为之一新。实行“联产到劳”的第一年,最初改革的3个生产队,产量一下子提高了50%,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800斤,解决了社员饥饿问题,甚至还有满足自己口粮外的粮食剩余。“村民们忙完地里的活,就拿剩余粮食养鸡养鸭来。农民不仅有足够的粮食上缴,还能剩下几百斤自己支配,加上平时蓄养牲畜,开荒自留地种植,村民腰包都鼓了起来。解放后村里60%的房子是茅房,到1978年,80%都是砖房了。”林德成说道。

如今的鲤溪村

鲤溪“联产到劳”经验迅速在板芙公社内被借鉴,成为了改革样板,各个大队和生产队纷纷开始改革。1979年8月下旬,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县召开,会议号召全省推广学习鲤溪的改革经验,从而在全省掀起了到板芙学习取经的热潮。

如今,65岁的林德成已满头白发,但是关于鲤溪村敢为人先的改革故事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向记者表示,自己从小常听长辈讲述当年的故事,大学毕业后的他也决定追寻父辈的足迹,回乡创业,振兴家乡。今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鲤溪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也必将把这种不为旧思想所束缚,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下去,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乡村的发展。

编辑: 智韬
新闻排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