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茶岭先民4400年前可能已种植栽培稻 进一步揭秘黄埔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19-03-27 22:40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实习生 吴大海、通讯员 穗文考报道:今年2月,2018年广州5大重要考古发现公布,“广州黄埔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简称“茶岭遗址”)是其中之一。这个遗址有何重要发现?为何意义重大?3月27日,记者走进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库房的茶岭遗址出土遗物保护修复现场,为读者揭秘。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揭秘一:当时普遍有“碎物葬”习俗

茶岭遗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汤村,是一个平面形状大致呈椭圆形的小山岗。为配合中新广州知识城狮龙大道建设施工,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考古人员对茶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3113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的墓葬174座,普通灰坑111座,窑穴类灰坑19座,柱洞302个;另外清理宋代墓葬1座,明清时期的窑址1处、房基1座、墓葬2座。

茶岭遗址项目负责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介绍,根据考古现场判断,当时墓葬普遍有“碎物葬”的习俗,有把完整陶器有意打碎铺在墓底,以及墓底或填土中随葬陶器残片两种情况。陶器以夹砂黑灰陶略多,泥质灰陶稍次,另外还有少量的夹砂褐灰陶和泥质红黄陶,纹饰有篮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鼎、豆、罐、釜等,个别泥质圈足罐甚至有黑色彩绘,非常罕见。

考古人员认为,从随葬陶器的情况判断,相当一部分墓葬可能都跟二次葬有关。从规模和随葬玉石器的等级来看,有一定数量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阶层的分化在当时可能已经存在。

夹砂陶鼎。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揭秘二:茶岭先民可能已种植栽培稻

茶岭遗址发现了与居住、生活或者生产密切相关的诸多灰坑、窖穴、柱洞等遗迹。考古专家判断,茶岭作为规模不小、延续时间不短的聚落被远古先民使用过,相当一部分形制规整、规模较大的灰坑推测是作为窖藏使用。以竹木、石器为生产工具的史前社会,人工有意开挖规模如此巨大的坑或窖穴,必然有其特定的用途,这也说明其生产力和人口数量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次茶岭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应该是人工驯化栽培稻的实物遗存。”张强禄介绍,由于酸性土壤腐蚀性强,以往的考古很难有植物性遗存保存下来。这次考古发掘,大家发现茶岭有大量灰坑堆积,可能会有大量植物性遗存,于是请来了国内的植物考古专家一起进行发掘。目前比较肯定的是,茶岭有碳化水稻的遗存,而且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植物遗存。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可能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茶岭遗址检测到的水稻植硅体应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土单位明确、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实物遗存。这说明,茶岭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有保障,人群规模增加,社会往前发展。

泥质矮圈足罐。金羊网记者 邓勃

揭秘三:修复一个陶罐需要两到三周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介绍,由于出土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软陶为主,且以陶片居多,为便于室内整理陶器修复的顺利开展,墓葬和灰坑、窖穴内的脆弱陶器均由文保技术人员现场用石膏打包整取。回到修复研究室后,考古人员对打包整取的土壤重新清理,加固,拼对,粘接,补配。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进行绘图、拍照做记录。目前,有20多件的陶器粘接成型。

在修复现场,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工作。其中,拼对、粘接就如同一个超级难的拼图过程,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修复一个陶罐大概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

张强禄介绍,本次考古现场发掘用了大半年时间,但修复、整理、研究的时间要比考古现场发掘多两倍。去年年初,修复工作就已开始,目前完成的修复工作接近三分之二。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编辑:Giabun
数字报
广州茶岭先民4400年前可能已种植栽培稻 进一步揭秘黄埔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金羊网  作者:黄宙辉  2019-03-27

金羊网讯 记者黄宙辉、实习生 吴大海、通讯员 穗文考报道:今年2月,2018年广州5大重要考古发现公布,“广州黄埔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以下简称“茶岭遗址”)是其中之一。这个遗址有何重要发现?为何意义重大?3月27日,记者走进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库房的茶岭遗址出土遗物保护修复现场,为读者揭秘。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揭秘一:当时普遍有“碎物葬”习俗

茶岭遗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汤村,是一个平面形状大致呈椭圆形的小山岗。为配合中新广州知识城狮龙大道建设施工,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考古人员对茶岭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面积3113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的墓葬174座,普通灰坑111座,窑穴类灰坑19座,柱洞302个;另外清理宋代墓葬1座,明清时期的窑址1处、房基1座、墓葬2座。

茶岭遗址项目负责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介绍,根据考古现场判断,当时墓葬普遍有“碎物葬”的习俗,有把完整陶器有意打碎铺在墓底,以及墓底或填土中随葬陶器残片两种情况。陶器以夹砂黑灰陶略多,泥质灰陶稍次,另外还有少量的夹砂褐灰陶和泥质红黄陶,纹饰有篮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附加堆纹等,器形有鼎、豆、罐、釜等,个别泥质圈足罐甚至有黑色彩绘,非常罕见。

考古人员认为,从随葬陶器的情况判断,相当一部分墓葬可能都跟二次葬有关。从规模和随葬玉石器的等级来看,有一定数量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阶层的分化在当时可能已经存在。

夹砂陶鼎。 金羊网记者 邓勃

揭秘二:茶岭先民可能已种植栽培稻

茶岭遗址发现了与居住、生活或者生产密切相关的诸多灰坑、窖穴、柱洞等遗迹。考古专家判断,茶岭作为规模不小、延续时间不短的聚落被远古先民使用过,相当一部分形制规整、规模较大的灰坑推测是作为窖藏使用。以竹木、石器为生产工具的史前社会,人工有意开挖规模如此巨大的坑或窖穴,必然有其特定的用途,这也说明其生产力和人口数量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这次茶岭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应该是人工驯化栽培稻的实物遗存。”张强禄介绍,由于酸性土壤腐蚀性强,以往的考古很难有植物性遗存保存下来。这次考古发掘,大家发现茶岭有大量灰坑堆积,可能会有大量植物性遗存,于是请来了国内的植物考古专家一起进行发掘。目前比较肯定的是,茶岭有碳化水稻的遗存,而且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植物遗存。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可能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茶岭遗址检测到的水稻植硅体应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土单位明确、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实物遗存。这说明,茶岭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有保障,人群规模增加,社会往前发展。

泥质矮圈足罐。金羊网记者 邓勃

揭秘三:修复一个陶罐需要两到三周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介绍,由于出土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软陶为主,且以陶片居多,为便于室内整理陶器修复的顺利开展,墓葬和灰坑、窖穴内的脆弱陶器均由文保技术人员现场用石膏打包整取。回到修复研究室后,考古人员对打包整取的土壤重新清理,加固,拼对,粘接,补配。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进行绘图、拍照做记录。目前,有20多件的陶器粘接成型。

在修复现场,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工作。其中,拼对、粘接就如同一个超级难的拼图过程,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修复一个陶罐大概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

张强禄介绍,本次考古现场发掘用了大半年时间,但修复、整理、研究的时间要比考古现场发掘多两倍。去年年初,修复工作就已开始,目前完成的修复工作接近三分之二。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修复茶岭遗址出土陶器。 金羊网记者 邓勃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