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南雄油山上朔村
文/金羊网记者 张文
图/金羊网记者 周巍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工农配合杀敌人,买办豪绅和地主,坚决打他不留情……”
6月23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韶关南雄油山脚下的上朔村。在徐屋祠堂门前,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学生谢逸和小伙伴们朗声咏唱红军歌,神情肃穆,声音清越。祠堂斑驳的墙壁上,红军歌的歌词、曲谱虽历经80余年风雨,至今仍依旧可辨。
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来踩点
韶关南雄市史志办干部李君祥介绍说,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一路侦察踩点,清除粤军陈济棠设置在乌迳、新田等地的障碍和封锁,来到上朔村。先头部队在听取中共南雄县委和地方游击队的汇报并分析沿途敌情和布防情况后,认为上朔村作为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和游击队活动据点,是理想的休整和宿营地。
李君祥说,上朔村三面临水,村庄城堡坚固,易守难攻;村北连接粤赣边界连绵几百里的油山,遇紧急情况,方便撤退和隐蔽;更主要的是,这里群众基础好,村庄规模大,有三四千人居住,有利于为部队提供给养、住宿和隐藏。
400多村民不屈不挠支援红军
事实上,1925年,上朔村进步学生彭显模、彭显善等就在上朔村成立农民协会。次年,上朔村又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打响南雄农民武装斗争第一枪。1928年,彭显模等人组织上朔村村民投身南雄全县农民暴动,成立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上朔村。
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屠村政策,扬言“屋要过火,树要脱皮、人要过刀”,全村一片火海,一千多间房屋全部化为灰烬,100多名赤卫队员在战斗中被捕被杀,300多名无辜村民惨遭杀害。
然而,不屈不挠的上朔村村民并未被吓倒。1932年7月,红军与国民党粤军在南雄水口激战,中共南雄县委动员400多名上朔村民去支援红军,村民积极响应,推着独轮车子、挑着担子,满载粮食上前线慰问红军战士。见红军伤员无处安身,村民又用门板作担架,将300多名受伤红军抬回上朔村细心照顾。
红军驻扎不扰民感动村民
上朔村村民徐鸿志告诉记者,时常听祖辈们说起红军在上朔村的往事,红军长征到达上朔村时已是晚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村民夜间关门闭户很少出门,红军到达时,为不打扰村民,大多住在祠堂、街道边和屋檐下,次日一早村民才知道驻扎的是红军,“村民看到红军不扰民,还帮忙做好事,很受感动,自发给红军送粮油、衣物、芋头、青菜。”
徐鸿志说,当地游击队和地方党组织看到村民很热情,就动员村中富户和士绅捐钱捐物,为红军筹得粮款三四万元,“有的村民甚至把原来准备当嫁妆的布鞋、衣被、布料捐献出来,被红军婉拒,部分拒绝不了的,红军也打上欠条,承诺日后定当归还。”
黄泥糊墙壁保住红军歌
油山镇人大主席、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黄树材告诉记者,徐屋祠堂墙上的歌词、曲谱,正是写于那个时期。当时,红军战士在村里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写标语、教红军歌,这首军歌也是目前南雄留下的唯一一首有曲谱、有歌词、完整的红军歌。
徐鸿志说,徐屋祠堂上的这首军歌一度险遭不幸,为防止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和当地民团发现之后搞破坏,村里老百姓就用黄泥巴把整面墙壁糊住,“后来敌人消灭了,老百姓又把黄泥揭下来,军歌又露了出来,就这样才保存下来。”
“‘当兵就要当红军’,这首歌我们学校每个人都会唱,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六年级学生谢逸说,她最敬佩红军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的精神,“老师说,这首歌对我们村有重要意义,我们要一直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