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的李梅德老人在村里古榕树下向记者们讲述了他亲历的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新田之战的情景。 新华社发
“红四军黄木岭脱险地”纪念碑。 记者 麦婉诗/摄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25日,红一军团从江西进入广东南雄。
6月22日,记者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到广东南雄,走进红军在南雄乌迳镇的宿营地黄木岭、红军入粤第一场仗——新田之战的发生地新田村,追寻红军足迹,揭开历史印记。
记者 麦婉诗
两度驻扎黄木岭 顺利脱险
黄木岭属南雄市乌迳镇官门楼村,临浈江河,是一座山顶地势相对平缓的丘陵。1929年、1934年先后有红军在此宿营。22日,记者穿过重重泥泞路到达黄木岭,这里遍种青松,一块写着“红四军黄木岭脱险地”的纪念碑立在松林中央。
据韶关南雄市史志办干部李君祥介绍,1929年1月25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一部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另一部会合,并在傍晚时到达乌迳宿在了黄木岭。当晚红四军还在当地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参加革命。后因敌人兵分两路向红四军驻地黄木岭逼近,红四军从游击队干部钟蛟蟠处得知该消息,立刻转移,转危为安。
“一是红四军曾在这召开过群众大会,群众基础好,二是当时黄木岭种植了高大的樟树等,树木茂密繁盛,西南方向又有浈江河为屏障,有利于部队隐蔽。即便是敌人的侦察机在头顶上飞过也不容易被发现。”李君祥解释说,正是以上原因,1934年红军长征入南雄,途经乌迳时才又一次选择了在黄木岭扎营。
官门楼村村委会主任黄传祖介绍,“那年红军到黄木岭扎营,正值中秋节前后,村民家里也正好收了芋头、花生等粮食,就给红军送去。当地群众还在这设了个茶水站,用小桶提水上来给红军拿碗舀着喝。”
入粤首战告捷 有志青年从军
1934年10月25日,红一军团从江西进入广东南雄后,敌人闻讯急派兵在红军必经乌迳等地设置障碍企图堵截。为了迅速扫除长征路上的这些障碍,争取时间,不让敌人在这些地区站稳脚跟,红一军团给直属侦察连下了一道命令:坚决把乌迳新田之敌消灭。
26日,晓雾重,旭日升,这支由160人组成的侦察连在新田村一带遇敌方200人在筑工事、挖战壕。“红军侦察连抓住战机发起突袭,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是红一方面军进入广东的第一仗,也是广东境内的第一场胜仗,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李君祥说。
新田村村民、现年91岁的李梅德是“新田之战”的见证者。他回忆说,“敌人的飞机不时在天空逡巡,我母亲不让我到外面乱跑,(新田之战)打起来的时候枪炮声很响,我一直捂住耳朵。”新田村村委书记李雄林介绍,红军在新田村休息整顿时,没有打扰村民,就睡在村中大大小小8个祠堂内外的空地上。红军要离开新田村时,村里有二三十个年轻人受鼓舞跟着红军走了。
“红军吃的是用布袋装着的黄黄的、坏掉的米,他们在离开前却买了五箩筐的猪肉分给了我们。”李梅德对送别红军的场景记忆犹新,“鱼儿离水活也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老百姓就像爱爹娘……”新田村村民就唱着这首歌在桥头上与红军告别,红军也挥手相送。
与红军接触的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李梅德老人,他在1949年9月加入了解放军,到云南西双版纳作战。
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如今新田村那条送别红军的桥已不复存在,曾经的战场上种满了青葱的烟叶,时有白鹭穿梭而过,91岁的李梅德坐在老榕树下给记者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他说“是当年红军的流血牺牲,才有了百姓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