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林润栋摄影报道:1934年冬天的一个宁静的夜晚,家住仁化城口镇东坑半山村东山璋的蒙家财,突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狗吠与敲门声。“我们是过路的红军,想在你们家煮点饭吃。”蒙家财夫妇没敢吱声,这时门外传来熟悉的城口乡音:“蒙家财,是我把他们带来的。他们是红军,是好人,请你开门!”
蒙家财打开门,站到他面前的,正是刚刚经过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
2019年6月24日,金羊网记者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韶关市仁化县的城口镇,了解红军在仁化县铜鼓岭发生的那场狙击战,挖掘当地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突破第二道封锁线
仁化县城口镇位于湘、粤边境,四周群山环抱,地势险要,是仁化至汝城必经之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决意把城口建成堵截红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南端的中心据点。1934年11月2日,红军决定奇袭城口镇,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占领了城口镇,并且陆续在城口镇进行短期休整。
此时,国民党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彭智芳部由仁化县城向城口开来,并占领了离城口镇二十公里的铜鼓岭南麓高地。3日拂晓,彭部恃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用轻重机枪向前来狙击的红军进行猛烈的扫射。
“红军将士非常英勇,倒下一批,又冲上一批。”大水坝村的村民王久军说,他从小就听村里长辈讲过这场战斗的惨烈以及红军的英勇。“我们村的老人在教训偷懒的年轻人时,总会叫他们好好想想满洞(铜鼓岭)红军打仗不怕死的精神。”
4日深夜,红二师六团一部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一面警戒,一面静悄悄地撤出阵地,向北方向转移。国民党军慑于红军威力,只能留守,不敢追击。这场狙击战,红军以牺牲一百多名指战员的代价,突破了敌人精心设置在城口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为红军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
几代守候红军碗
“红军直接在街上的屋檐下休息,当时正值冬天,许多老百姓都开门想让红军进去睡。”仁化县城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本洲说,红军在城口镇休整时,绝不打扰民众。而红军休息的河边街与正龙街,就成了村民口中的“红军街”。严明的军纪,使得红军得到了城口老百姓的拥护,当地村民积极为红军筹粮筹款、照顾伤员,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而蒙家财夫妇,便是当中的参与者。
今年71岁的蒙日娇向金羊网记者谈起了她姥爷蒙家财当年救助受伤红军的细节:“我姥爷打开门,只见十多个身穿灰色军装,头戴五星帽的红军,两个红军用楼梯做担架抬着一个满身血迹的伤员,其他几位红军身上也都有大小伤痕。”蒙日娇说,姥爷蒙家财查看了受伤红军的伤口后,连夜担着箩筐,打火把上山采挖外伤中草药,回来给红军伤员敷药疗伤。而她姥姥黄乙秀则在家中给红军煮饭,烧开水给红军清洗伤口,并连夜清洗有血迹的军服,将自家干净衣服换给红军穿。经红军介绍,蒙家财才知道,带队的是连长,姓韩,受伤的是排长,姓徐。
经过蒙家财夫妇的悉心照料,受伤的徐排长逐渐恢复,于是提出了要去追赶大部队。“临走之时,我姥爷送给徐排长一些农民的衣服、鞋子,还有两块银元。”蒙日娇说,徐排长非常感动,拿出了他随军打仗、喝水、吃饭、饮药的瓷碗,给蒙家财留作记念,并约定革命胜利后,他一定会回来报答。
“从小就看姥姥用红布包裹着这个瓷碗,小心地放在箱子里。”蒙日娇说,蒙家财去世时嘱咐家人:“要保管好这个红军碗,红军还会来的。”如今,“红军碗”传到了蒙日娇手里。“现在到我跟儿女讲红军的故事,将这个碗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