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谅/摄
金羊网 记者曾璇
一人吸毒,全家遭殃。
关于海洛因等毒品的危害,伴随着多年的宣传教育,似乎已深入人心,然而,《美沙酮门诊——戒毒工作实录》依然是一本令人震撼的警世之作。
作者李华,一位曾经的“灵魂工程师”,退休前作为随军家属,被安置在南方某市卫生部门下属的美沙酮门诊,以咨询师的身份工作了六年多,接触了2000多名治疗者。一个个沉甸甸、血淋淋的真实案例,给了她极大的触动。
此前,对于生活在“象牙塔”的她,吸毒人员的生活完全像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阴暗无边,无法想象;六年的深入了解,又令她深感,展示海洛因吸食人群的生活状况、记录他们在参加治疗后的改变,也许对世人了解毒品之害、了解戒毒工作会有所帮助,而成功的个案,更能激励海洛因脱毒者走出深渊。
一个,哪怕只能影响一个,都能拯救一整个家庭。在这种心愿下,作为非专业写作者的她拿起了笔,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也写下了作为一线戒毒工作人员酸甜苦辣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
在2019年“6·26国际禁毒日”过后不久,金羊网记者和她有了一段深度对话。
一次惊喜的邂逅
事隔多年,说起他,李华还有点哽咽:“此时此刻,泪水都在我眼眶里打转。连携带艾滋病的‘瘾君子’都有救,其他人可千万不能放弃呀!”
他(刘波,化名),是李华印象极深的一名戒毒人员。她刚当咨询师没多久,刘波就在母亲王姨的陪同下,来门诊咨询。他原是某单位的司机,有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却因为结交“粉友”染上了毒瘾,十年的毒龄,陷入“戒与复吸”的死循环。这次,因家中积蓄被他折腾精光,在家人的哀求下,决定试试美沙酮戒毒。“仅服20天美沙酮,刘波已有了明显的变化,体重增了一公斤,那双无神的眼也添了光亮。”李华说,打心眼里为他们感到高兴。没想到,一个月后,刘波的体检结果出来,他被确认感染了 HIV病毒。这个消息把他给击倒了,刚刚重燃的希望,又破灭了。
一天早上,李华接到王姨的电话,说刘波拒绝服药,号称自己是要死的人了,再服药也没用,李华闻言力劝母子二人前来门诊。“当他站立在我面前时,我发现他一脸茫然,比原来显得更萎靡不振。”李华列举了美国NBA著名球星“魔术师”约翰逊等人的例子,不断给他疏导、鼓励,说他只是感染病毒,没有出现艾滋病并发症。“现在科学发达,也许不久的将来会研究出治愈艾滋病的方法……”经过她的耐心疏导,刘波的心情好转,答应继续治疗。
之后门诊里开展同伴小组活动,李华经常通知他们来参加,与同伴、家属一起交流分享,渐渐地,刘波开朗起来。之后,他又有过几次情绪波动要退出治疗,也是李华多次开导,更主要的是他家人给予的关爱,使得他坚持下来。2012年,他全家去北京旅游前,王姨来询问如何转诊,想在北京的门诊服药,李华指引他们办好了手续。
“2015年9月2日上午,我在路上偶遇一位熟悉的老妈妈——刘波的母亲。虽然已经几年不见,可我感觉她比原来年轻了,脸上写满幸福。”王姨兴奋地说:刘波不仅彻底戒掉了海洛因,一年前,还停服了美沙酮,身心上已完全脱离了毒海;艾滋病的药物还在继续服用,情况非常稳定。“前段时间我到美加旅游,去之前,我想首先必须信任他,于是把几千元钱交给他,由他来当这个家。回来后问儿媳,她说刘波把家管得很好。”王姨说,刘波如今每天给孩子辅导功课、锻炼身体,生活很充实。
这次惊喜的邂逅,李华看到为孩子操劳一生的老母亲终于可以安享晚年,心里的幸福难以言表。
金羊网:您接触的2000多个个案中,有的人重返毒海、沉沦地狱,有的人却能脱离苦海、重获新生,您觉得这两种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李华:能够重获新生的人,首先要自己有强大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家人的不放弃与持续关爱。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比如刘波因交友不慎染毒,继而还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家人都没有放弃他,母亲爱护、妻子宽容贤惠,亲情、爱情、友情,加上社会、政府的关爱,从各方汇集而来,正是这强大的爱,使昔日的瘾君子过上了新生活。
一地鸡毛的“开始”
李华的咨询师生涯,并不是一开始就风平浪静。李华在“序言”中写下了自己的心理转变历程:当时,吸毒者在她印象中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群体。“从未见过吸毒的人,现在我却要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并为他们服务。刚开始时我的心里感到非常不安,甚至是恐惧。”
上班不到一周,她就目睹了一起恶性事件:患者要求医生加药量,医生按治疗规定拒绝,患者操起一把凳子就要砸医生。幸好保安及时阻止,不然医生只怕要血溅诊室了。这一幕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有点怀疑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忐忑一晚。没想到,第二天清晨,那个病友一到门诊就主动向医生道歉,说自己昨天是毒瘾发作失控,并写下了保证书,杜绝此类行为。“这位病友主动道歉,使我觉得他们并非无可救药,我决心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好这份工作,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友谊,帮助他们远离毒品”。
当时美沙酮门诊挂牌“××戒毒康复工作站”,病友看后有很多顾虑:原来人家还不知道我们吸毒,现在人家看我们来这里服药,反而知道了。李华于是把病友的顾虑上报给了门诊主任,主任考虑后,决定买两盆大盆景放在门诊大门两侧。这样既能照顾到病友感受,也不违反相关规定。
李华说,干了这一行,就是得处处细心,为戒毒人员着想,他们才会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被接纳,才能更好地回归社会。
金羊网:在那里工作,您是怎样迈过心理的“槛”的?
李华:去门诊之前,我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每天接触到的是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每天我内心都充满着朝气和希望。所以被调到那里工作的时候,确实感觉心里很不好受。但我想:有的同事在这坚持了两年,我为什么就不能?这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服务对象不同,必须首先学会转换角色,改变自己,我也就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惧。到那里工作后,我对服务对象的心理,从开始害怕到同情,再到决心要帮助他们,最后甚至生出一种敬佩。
金羊网:敬佩?
李华:是的。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一入毒海“人不人鬼不鬼”,不知何时是尽头,可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来服药,有的人还当义工现身说法,上新闻、出镜头,来游说更多“粉友”戒毒,他们的勇气、毅力,值得敬佩。
一个令人振奋的样本
毒品的可怕,除了对人身体的摧残,更在于心瘾难除。很多时候大家都认为,10年、20年的毒龄,至死都是不可能再摆脱毒品的纠缠了,但李华用亲历的一个案例告诉人们:毒龄长达十多年,也能戒断。
“郑组长”,这是李华给他起的名字,因为他是同伴小组的组长,负责帮助同伴沟通打气,监督脱毒。郑组长也是个“老粉友”,之前用各种方法都无法戒断海洛因。2009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美沙酮治疗,效果不错。参加治疗三个月后,他的生活出现了第一个转折点。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他被吸纳进同伴小组,做戒毒以及艾滋病和其他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每月还能领取500元的生活补贴。尽管报酬不高,但他觉得这工作有意义。一次去云南的培训,大大打开了他的眼界,他学习了很多关于毒品危害的知识,从那以后,他就下决心要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同伴们。在社区帮助下,他组织了几位在治的同伴,积极努力宣传毒品的危害。他们的心愿是,要帮助同伴们远离毒品。
“2013年秋的一天,社区和派出所领导找我谈话,说要吸收我成为他们的社工,并帮我申请一个在编的名额。说心里话,当时我对此一点不抱希望,因为我没文化没专长,加上已经20多年不做正事了,每天吊儿郎当,睡到中午才起床,要是以后整天坐班我怎么坚持得了?万万没想到,只有初中文化的我,42岁了,竟然真的成为一名社区在编禁毒工作人员。”李华一直记得郑组长说这话时的神态、语气,“后来我才知道,社工都是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适龄青年才能报考,然后还要经过政审、体检、公示,我却是特批的。我得到领导、政府如此的关爱和优待,心中很是感激。”郑组长用努力工作,来报答这份信任。李华说,他用了很大的努力克服了几十年来睡懒觉的习惯,在用美沙酮戒断海洛因三年后,他决心把每天5ml的美沙酮也断了。
刚开始,他的戒断反应很大,睡不着、烦躁,心瘾难耐,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既可消磨时间又可控制心瘾的办法——乘公交车,车外是风景,车内乘客又可以约束他的行为。“中午下班我就上车坐到终点站再坐回来,下午我又开始工作,在忙碌中便克服了心瘾。”郑组长说,在难受的时候,他又想起以前受海洛因折磨的痛苦,想到如果半途而废,就会辜负那么多人的关心,以后也不能用事实说话,正是有了这种使命感,他才有了坚强的意志力。
在他和同伴们的帮助下,退伍兵刘明、小企业家阿梁等,都彻底远离了毒品,重获新生。
金羊网:在这个门诊里,您既能看到毒品的恐怖,也能发现人性的高光,您做这份工作六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李华:毒品,确实是万恶之源!但吸毒者绝非不可救药。作为一线的戒毒人员,必须具备强大的内心,包括:爱心、诚心、耐心、恒心、信心、包容心。很多前往门诊的吸毒者都几乎是“走投无路”,可能连10元钱的服药费都拿不出来,因为但凡有50元,可能已拿去买海洛因。门诊的工作人员,大多有过借10元药物费给病友的经历。但这么多年,我没见过有一个人不还钱。甚至有的人还表示要双倍还,见工作人员死活不收,就转身去买了饮料送来。饮料我们必须收了,因为这是他的心意,不收,他会认为我们看不起他们。凡此种种,可见他们本来并不是坏人,而是毒品把正常人给腐蚀扭曲了。
(实习生赵乐群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美沙酮,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被研究人员发现,此镇痛药物具有治疗海洛因依赖脱毒的药效作用,后被广泛用于帮助海洛因戒断治疗,对海洛因成瘾者滥用毒品以及预防艾滋病传播有显著作用。现广东有美沙酮门诊约45家,为戒毒者提供一种方便、合法、医学上安全和有效的药物,以代替非法使用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