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景色壮美如画 记者宋金峪摄
文/记者张文 通讯员沈明礼 蔡仁银
9月20日,第五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韶关市精心筛选29家企业及其最具代表性产品参展,包括打破国外公司技术垄断的高端半导体显示靶材、填补广东行业空白的移动式破碎筛分站等产品和项目,引起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韶关生态农业博览会也在紧张筹备中。作为韶关市农业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盛会,活动通过“1+3+6”模式营造出“全域庆丰收,全民闹丰收”的氛围,还成功入选“70个全国最具特色乡村庆丰收活动”。
韶关立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和重要屏障的功能定位及城市发展战略,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大湾区建设,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的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是韶关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日前,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拟支持北京京西、大连沿海等8个地区建设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韶关成为广东唯一入选地。
韶关产业基础良好、特色鲜明,尤其是精密铸造、锻造加工、精密仪器等行业与大湾区城市的相关企业形成了较好的配套关系。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韶关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依托宝武集团韶关特钢产业优势建设华南先进装备产业园,打造特钢全产业链生态圈专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入选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韶关高质量发展又一重大机遇。按照部署,韶关市立足生态、区位、文化和产业基础优势,主动对接大湾区产业扩张和配套需求,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力争今年引导12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改,3至5年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把韶关打造成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共建基地、旅游休闲目的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效联通大湾区与内地的商贸物流集散地。
目前,韶关钢铁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先进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大数据、商贸物流、医药健康、现代特色农业等六大新兴产业占比逐年提高,韶关与大湾区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特色鲜明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筑牢生态屏障打造“绿色生态第一市”
韶关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东绿色生态第一市,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和有林地面积等核心指标保持全省首位,还是全省城市建成区唯一无黑臭水体的城市。在此基础上,韶关市通过各种举措,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今年4月召开的韶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会上,韶关市提出力争2021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同期在7个县(市)开展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地级市,目前7个县(市)中已有5个正式迈入创森行列。
为着力补齐生态保护短板,韶关市全面统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工作,坚决打赢“碧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和“净土防御战”,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韶关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3,成为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
高标准规划建设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是韶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韶关在保护效果、体制机制上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围绕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核心功能提升,加快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
此外,韶关还以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矿山治理及土壤修复等65项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实现“山清水秀、林草环绕、碧湖青田、城美人和”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
打通快速通道对接大湾区市场
在全省全域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韶关市提出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大湾区建设,积极谋划推进联通大湾区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韶关新区确立为对接大湾区先行区。
今年5月23日、6月20日以及7月18日,韶关市分别在广州、深圳、佛山举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推介会,全面深化莞韶对口帮扶,引导大湾区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向韶关功能性转移,一大批项目签约。
韶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在现有交通优势基础上,韶关正加快韶新高速、丹霞机场、北江航道扩能升级等一大批项目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通与大湾区对接的“水陆空”快速通道。
同时,韶关不断深化与大湾区产业共建共融,打造与大湾区接轨的营商环境,推进文旅体融合,结合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韶关主动对接大湾区大市场,奋力把韶关打造成为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
【专家点评】
韶关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陈伦盛:
韶关要打好“三张牌”
作为粤北生态屏障,韶关自身生态优势明显。韶关要建设生态绿色发展高地,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大湾区建设,需要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产业生态化改造重点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化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韶关要重点打好“红色资源牌”“绿色资源牌”“文化资源牌”这三张资源牌。
作为广东省红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韶关可挖掘利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全省红色教育高地和红色旅游首选地,通过红色教育培训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
通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生态旅游,韶关可打造成大湾区“菜篮子”“后花园”“米袋子”,打响韶关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和体验式生态游。
韶关还可围绕南华寺禅宗文化、珠玑巷姓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客家文化、石峡文化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开拓文化教育市场,活化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数说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韶关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经济总量达1344亿元,比1949年增长213倍、年均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73倍,年均增长6.4%。
●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农业占比较高。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5.5%、6.1%和18.4%。2018年,韶关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1.6%、33.5%和54.9%,实现由农业经济占主体向服务业经济占主体的质的转变。
●1949年,韶关市公路通车里程仅807公里,2018年达1.66万公里,增长19.6倍。近5年来韶关新增高速公路202公里、普通铁路117公里,整体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