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羊网记者 林诗妍
昨日,羊城晚报报道了广州市儿童用药安全现状,引起社会关注。为进一步关爱呵护儿童健康成长,广州市政协就“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展开专题协商,政协委员经过多日调研,对儿童用药有危害、有影响的环节和因素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并为确保儿童用药安全、有效,发表了观点和意见。
现状 1、家长喂药误区多 缺乏规范性指导
委员:制定儿童用药指引
家长是儿童用药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保护孩子的最后一道屏障,家长对用药安全的防范意识不容有失。然而,很多家长对儿童用药常识十分有限,存在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用药的情况。
市政协委员刘芳芳介绍道,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配合治疗,选用果汁服药或喂药加糖,但果酸和糖会与药物中有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有些家长自行判断孩子病情与上一次生病类似,就理所当然地服用上一次治病的药方,但实际上孩子每一次的病情都不一样,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更有些家长喂药方式简单粗暴,如捏住鼻子强行喂药,导致药物呛入呼吸道而使孩子窒息。
因此,要保证家长合理用药,正确的知识指引非常重要。市政协委员项道满建议,广州可制定一个《广州市儿童用药安全服务指引》类似的文件,明确广州市儿童用药安全的医疗服务指南,包括喂药忌宜与正确方式,常备药品用法用量和毒副作用,以及对待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和采取的措施等,让医疗卫生机构、药店及家长在儿童用药方面有章可循。
现状 2、儿科医生数量少 医患沟通难保障
委员:加强儿科医生培养
羊城晚报记者从2016年的统计数据了解到,广东省儿科医生缺口约为2000人,但广东各大医学院校每年培养出来的儿科研究生不足50人。
儿科医生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儿童的健康能不能得到保障。委员们在调研中获知,因收入偏低、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高等原因,目前儿科医生群体面临——超负荷工作普遍、吸引人才难、骨干医生流失率高、三甲基层冷热不均等多重困境。
对此,广州市政协委员张嘉默认为,既需要重视儿童用药安全,也要重视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加大儿科临床医师的规范化培养力度,壮大儿科医生队伍;其次,尊重儿科临床的专业特点,合理界定儿科临床医生的薪酬待遇水平,合理制定儿科医生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让儿科医生有职业归属感。”
委员们在儿科急诊室调研时发现,一个孩子看病,往往有4-5位家长陪同,诊室内人满为患。“一个医生常常要面对几名家长,家长们普遍对医生要求多、期望高。”对此,张嘉默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儿科临床医生的执业环境,保障儿科医生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让儿科医生有良好的执业前景。
与此同时,基层社区的全科医生同样也需要关注。据了解,14岁以下儿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处方占中心总处方10%左右,在农村偏远地区的镇卫生所,这个比例更高。
广州市政协委员易红霞认为,基层医务人员具备儿科安全用药知识及能力非常重要。她建议,卫健部门可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和全科医生规培,进一步提升基层儿科医疗和保健服务能力。“最关键是做好人才培养,多途径强化全科医师及护理人员儿科专业的专长培训。”她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办医条件,强化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医联体、药联体作用,采用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和专家坐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儿童医疗服务水平。
3、现状 随意出售处方药 药物管理欠规范
委员:规范儿童处方用药流程
当前儿科用药存在不规范现象,抗菌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等使用不规范,甚至滥用的情况,导致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
“对于安全性较低的药,大医院的医生可能会有所了解,但对于一些乡镇医院的医生或者社区医生来说则不一定。”项道满委员对处方用药的现象表示担忧。他称,自己发现一些零售药房对药品销售规范执行不到位,“驻店药师甚至不看处方、不做登记、不去核对,便随意出售处方药,导致儿童用药出现安全隐患。”对此他认为,提高医院和零售药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十分重要。
刘芳芳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零售药店的行业监管以及驻店药师的持续教育,确保零售药店都能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进行儿童药物的管理;同时希望市场监管、卫健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协作,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机构与零售药房对儿童处方药信息互通的可行性,确保处方药有出处、有指导、有指引。
现状4、 缺乏动力性政策 导致儿童药短缺
委员:鼓励药企多生产儿童药
儿童用药之所以出现如此多无奈和错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市场上儿童用药品种之少。目前,我国4000多家制药企业,仅10多家专门生产儿童药品,产品中涵盖儿童药品的制药企业也只有30多家,大部分药企不愿涉足儿童药品领域,导致我国儿童药品生产供给不足。
广州珠江新城妇幼医院主任药师何艳玲博士称,儿童药物是所有药品研发中投入最大、耗时最长、临床试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因市场小、利润低等原因,儿童药品在研发、生产、流通、定价等方面还缺乏动力性政策扶持。
市政协委员苏碧茹呼吁,希望政府对企业的创新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对完成一次评价的化学药生产企业、对积极建立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对能提供详细临床使用数据、能主动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用药教育培训的企业,在其产品进入医保等目录、用药指南、价格制定、招投标等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希望对儿童用药制定专门的注册管理办法,在工艺变更、临床研究准入标准、新药注册等给予绿色通道。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等不得慢不得
主持人: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有5岁的孩童因药致聋,有3岁的幼儿因药夭折。他们本该拥有天真烂漫、欢声笑语,如今却只有世界的无声,死神的冰冷。
儿童在用药方面还在被当成“缩小版的成人”对待?不少父母如今遵循着“小儿酌情减量”的原则服用成人药——用药基本靠“掰”、剂量只能靠“猜”,安全性可想而知。
有一组数据让人痛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来自医疗机构报告123.7万份,0-14岁儿童患者相关的报告12.9万份,其中包括不少造成肝、肾、神经系统等损伤的患儿。
这些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痛苦的个体和家庭。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人口基数进一步扩大,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等不得慢不得。请别让这些医疗报告数据再触目惊心!
化解儿药困境,政府要做第一“责任人”
羊城晚报资深评论员 阅尽
儿童用药品种少、规格少、专业剂型少的“三少”,以及用药隐患多等问题,可谓“老大难”。近年舆论不断呼吁,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但实际改观似乎并不明显。
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儿药研发是个漫长过程,整体困局的破解需要更长时间。二则利好政策要真正落地,还需配套措施,何况有些政策的疗效如何,亦需实践检验。再则,破解儿药困局是个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联动,亦需立法及政策的加码发力。
当然,如果过分强调客观原因,现实永远都无法改变。破解儿药困局,关键还要靠政府重视。特别是儿药研发生产领域,要通过财政税收杠杆,引导药企的科研投入向儿药倾斜。当市场调节手段失效时,必须靠行政力量干预。
儿科医生缺乏的问题,更需要政府的直接介入,增加供给,督促医疗机构把儿科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尤其是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儿童医疗问题。总之,破解儿药困局,政府要做第一“责任人”,要有更多的担当。
只有全民重视,才能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广州电视台主持人 吴泽华
如果纯市场化运作,儿童用药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生产要求高。所以政府应该加强关注和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生产。
必须承认,当下“经验用药”“过度用药”“百度医生”“中药无毒”等现象普遍存在。儿童用药规格少,家长选择少,只能选择成人药,自然要靠掰和猜来减少用药含量。而他们,往往是守护孩子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卡。
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家长用药意识,对某些容易引起儿童用药危险的成人药品要在说明书上明确标注。
医院应加大宣传册的发放力度,同时社会公益组织和学校等机构联合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讲座知识等普及。毕竟只有全民重视才能真正保障儿童的安全。
下期预告
对于当前儿童用药安全现状,相关职能部门如何接招?请关注下一期《有事好商量》。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黄洁峰 颜复琼
统筹:刘云 李志洁
林诗妍 陈秋明 刘云 崔文灿 李焕坤 梁怿韬 薛江华 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