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产的第一片12吋晶圆
安徽合肥高新区
文/金羊网记者 唐珩 陈泽云
图/金羊网记者 何奔
今年国庆庆祝活动上,群众方阵里的“美好安徽”彩车引人注目。LED屏宛如彩带环绕车身,挥舞着国旗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则采用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了安徽的新兴龙头产业。这是安徽构建“芯屏器合”新兴产业体系的缩影。
实体经济是发展的本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近年来,安徽大力协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
A “芯屏器合”,打造现代制造业体系
2016年8月16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在轨运行四个月后,这颗卫星正式交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使用。三年多时间里,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在墨子号的助力下,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跻身于国际一流。
安徽合肥作为科教基地城市,拥有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和中国科大等高端科教资源,为量子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基础、人才支持。安徽发力量子技术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芯屏器合”是安徽着重打造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所谓“芯”,指芯片产业,合肥集聚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企业;所谓“屏”,指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是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于一身的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安徽在新型显示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所谓“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现在,安徽的六轴机器人产量居全国第1位;所谓“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例如,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
目前,安徽合肥已经形成了以三大开发区为核心集聚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以科大讯飞、科大国盾、联发科技、安科生物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合肥经开区形成了以联宝电子、长鑫存储、捷敏电子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工程机械、集成电路产业等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合肥新站区形成了京东方、维信诺、国轩高科等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B 开展“攻尖”计划,培育新兴产业
哪里薄弱,就从哪里攻关。近年来,安徽围绕动态存储芯片、智能语音、超薄玻璃、工业机器人伺服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所形成的产业体系。目前,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第一批36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合肥市聚焦破解我国“缺屏少芯”问题,分别谋划布局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建设一批有牵引力、带动力的大项目,抢占市场先机,为合肥跨越赶超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以来,合肥已经成为新兴制造业最集中的城市,其中,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总量最大、增速最快。
在集成电路领域,合肥虽然起步较晚,却实现了“弯道超车”,启动建设并顺利投产12英寸存储器项目,自主研发出首颗国产19纳米工艺DRAM芯片,打破境外对我国存储芯片领域的控制和封锁,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在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领域,合肥采取了平台化、生态化发展的策略,打造“中国声谷”产业平台,形成集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平台、物联网、智能客服、穿戴式设备等完整产业链,基地从业人员超6万人,成为全国唯一定位于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案例
量子技术弯道超车 走在世界前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量子技术研发与应用热潮,各发达国家和科技巨头竞相争夺“量子霸主”地位。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中科大潘建伟等科学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20多年发展,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和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走在了世界前列。中科大“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等代表了当今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世界最领先的成果。
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9月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以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为主营业务的初创型公司。2018年12月6日,本源量子向世界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款国产量子控制系统——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
从语音切入,AI让机器会听能说
2010年,科大讯飞在中国第一个把深度学习用到了商业化系统,在全球首次宣告手机的语音听写时代到来;今年上半年,科大讯飞首次让机器的阅读理解水平超过了人类平均水平,首次让机器翻译通过了国家翻译资格考试。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根据科大讯飞的预测,在5G助推下,万物互联时代会加速到来。在万物互联时代中,语音将成为人际交互的最主要方式,键盘和触摸会成为辅助。在未来人机交互,语音为主导的时代,科大讯飞将成为语音入口的最大的提供商。
专家说法
广东和安徽:产业有竞争能互补 两省可以分工协作
安徽作为后起之秀,与广东在新兴制造业合作上是否会碰撞出火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认为,安徽和广东如果能在高新产业上进行融合、互相分工,对于国家大发展将大有裨益。
林江认为,从全国一局棋的角度来说,区域竞争仍然存在,但合作一定会多于竞争。比如,安徽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广东所在的泛珠三角科技区,在产业布局上有重复之处,合作才是共赢的最好方式。
“安徽的产业布局,特别是在芯片产业方面,和广东有点相似,但也会分处一条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林江表示,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不同端,互相之间的合作将让地方政府更为开放,出台更多有利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对于从业者和企业而言都将是好事情。 (唐珩)
数据
●“十二五”以来,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3%提高到53.5%。2013-2018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42.4%提高到76.9%,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1.4%,增速始终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 目前,安徽正积极发展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54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