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宝贵,澳门特区所呈现的勃勃生机离不开以爱国爱澳力量为主体的澳门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奋斗。从今天起,南方日报将推出“粤韵濠情”系列重磅人物专访,让澳门重磅人物讲述澳门回归20年的变化、发展和经验。敬请垂注。
登上澳门塔第58层,从透明全景观光长廊向下俯瞰,澳门的历史感和现代感伴随着一排排风格迥异的建筑在眼前交织展开。1998年,在父亲“赌王”何鸿燊的支持下,刚进入信德集团不久的何超琼力排众议,参与开发观光塔作为澳门第一个完全没有博彩成分的旅游景点,为澳门回归祖国献礼。
如今,这里已成为澳门的另一张名片,游客必去的打卡胜地。何超琼也于前年正式从父亲何鸿燊手中接管资产近百亿的信德集团,成为新一代掌舵人。20年来,从开发旅游塔到筹办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并使之花落澳门,从搭建湾区“空海联运”交通网到捐赠文物马首归藏圆明园,何超琼和她的家族一直心系祖国,种种“去博彩化”努力的背后,是其对于澳门加快转型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坚定支持和深度参与。
“澳门的发展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回归后的20年,是澳门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迎来了很多好的机遇和转变。”近日,信德集团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何超琼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爱国爱澳是何家信守的家训。作为年轻一代,她将坚守传承,倾注更多的激情和热血为澳门多元化转型探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澳门更紧密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和光彩。
何超琼表示,当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澳门融入内地发展的最佳机遇。旅游业具有合作共融的特点和基因,澳门将以此为切入口,发挥自身在休闲旅游和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湾区其他城市的跨产业合作,在湾区内打造“一程多站”式湾区旅游生态,吸引全世界的游客来到大湾区、认识大湾区。
谈回归
离开祖国,澳门不可能以如此小基数创造如此大成就
南方日报: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对澳门来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刻。您眼中的这2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何超琼:回归20年来,澳门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变化,会展、旅游、文创等行业逐步兴起,澳门经济正走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澳门旅游的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在丰富性和精细化程度上提升很多,已接近国际水平。对于普通游客,最直观的感受是短短20年里,澳门新建了很多独具艺术风格的建筑,这里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20年来,我的初心从没有变过,我希望澳门成为一个真正富有国际吸引力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我始终认为,澳门的发展要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方针作为指导,不是和国家发展方向紧密联系,澳门怎么可能以32平方公里、60多万人口的基数创造出如今的经济成就?
南方日报: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何超琼:现在,我可以算是湾区人的代表了。以前,出于时间和便利度的考虑,我的工作常常以天为单位,在澳门、香港两地轮流安排。港珠澳大桥开通后不一样了,车程缩短至30分钟,我可以随时根据工作需要,在粤港澳三地间快速方便地往来。我自己的企业同时经营运输行业,我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对于大湾区这个整体概念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我常常乘车穿行于港珠澳大桥,在香港、澳门两地当天往返,工作比以前更忙碌紧凑了。可能以前一天能做五件事,现在可以做七八件,这些都得益于大湾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我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粤港澳之间没有那么强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了,这些物理上的连接和制度上的创新,让我们真正融入到整个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之中。
谈合作
以旅游业为切入口与湾区其他城市合作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您认为澳门应该如何跟其他湾区城市开展合作呢?
何超琼: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粤港澳三地的头等大事,也是澳门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在旅游业方面,澳门有着丰富经验。近两年,每年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是澳门本地人口近50倍,这样的服务接待能力算得上全球领先。因此,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应当是围绕旅游展开的,澳门可以旅游业为切入口与湾区其他城市展开合作,进一步延展到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行业,催生新业态,形成“1+1大于2”的效果。同时,借助湾区城市群的影响力,我们将吸引到更多来自全球的游客来重新认识澳门,领略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南方日报:《纲要》提出,粤港澳三地要共建一个休闲湾区。您认为,澳门应如何加强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联动,进一步打造休闲湾区旅游品牌的形象?
何超琼:粤港澳三地的旅游业各具特点和优势,在湾区建立打造“一程多站”式的旅游模式是非常好的尝试。
“一国两制”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在很多规则、机制上存在差异,但旅游业不同,它的合作阻力最小。旅游地很难依靠单一的景点来吸引游客,真正优质的旅游体验应该是丰富的,由多个供应商服务叠加而成,环环紧扣。
就像巴塞尔艺术展,最早只是起源于瑞士一个小地方的交易平台,后来越做越大,成为每年一度的全球性盛事,整个瑞士周边,包括其他临近的城市和国家都能受惠,也能够加入其中,彼此联结成为一种更丰富联动的力量。
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业具备这样的功能和潜质。大湾区人口总数约为7000万,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随着跨境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湾区1小时生活圈内拥有5大机场群,能承载2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这是全球未曾有过的真正世界级航空枢纽。
我们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让游客每一次来都有新鲜的体验。现在,澳门在旅游方面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但在科技创新、贸易平台等方面仍欠缺一些经验,这些恰巧是香港、广州这样的国际都会所具备的。还有湾区其他城市,比如佛山、中山等地的体育、饮食、艺术文化等都值得深入挖掘探索,加强互动联系,打造“一程多站”式的旅游概念。
谈未来
加强人员自由流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南方日报: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港澳的企业家,您对未来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期待?
何超琼:港澳企业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人员流动的问题亟待解决。希望人才可以更方便地通关,甚至留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来,在同一个湾区内,大家都是这个湾区的居民,不一定要拿签证才能有工作居留的权益。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发展周期,也有不同的人才优势。譬如金融服务行业,如果香港有这方面剩余的人力资源,是否可以提供给澳门,是否能顺畅地进入湾区其他城市工作呢?同样,澳门在旅游服务方面也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那这些人才怎么去到其他的城市执业呢?往后更多要探讨的就是怎样用好人力方面的资源。
■人物寄语
澳门回归20年来,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共同成长。未来,澳门经济的发展应不止步于博彩业,而是走向多元化方向。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有勇气开拓创新,改变自己的形象,将其打造成为真正富有吸引力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我们应把握时代机遇,更深入地融入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与湾区其他城市形成互补合作,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制片人】王溪勇
【统筹】袁佩如吴哲
【监制】袁佩如李赫王良珏
【记者】王佳欣发自澳门
【拍摄】肖雄
【剪辑】王俊涛李赫
【包装】何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