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许咏怡
讲述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温德良
近日,武汉协和西院ICU里捷报频传。第1例转出、第2例拔管、第3例拔管……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广东团队治疗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2月25日下午,经过广东支援武汉协和西院ICU医疗队成员23天坚持不懈的团结奋战,又有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脱机拔管。
截止目前,病区累计脱机拔管危重症患者共有7名,1名最危重ECMO支持患者病情越趋稳定。
病房里贴满鼓励的话语
3次院士会诊,20天有创呼吸机治疗——她挺过来了!
25日两例患者的拔管均是在总领队张挪富教授、ICU主任徐远达教授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其中,小王(化名)已经经历了长达20天的有创呼吸机治疗,吴叔(化名)经历了10天的有创呼吸机治疗。我所带领的医疗组直接负责小王、吴叔具体治疗。
小王是我特别关注的病人,在过往三次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进行的远程会诊中,我都将小王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不仅仅因为小王年纪轻轻才35岁,更是因为她是ICU里最早的一批危重症患者,20多天来,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生死关,病情出现多次反复,抗感染治疗等救治方案也是不断调整、紧随而上。
经过夜以继日地持续治疗,小王的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神志逐渐清醒的她,却因为停留气管插管的缘故,躺在床上十分难受和害怕。我们医护人员在床旁轮番安慰她、鼓励她。大家在一张A4纸上写上了“加油!相信我们!很快一家团圆!”,放在床旁的输液架上,方便她随时看到。
每天下午,我都会和她的丈夫电话联系,告知她的近况,也常常询问她的丈夫有何话要对小王说,成为久未见面夫妻俩的沟通桥梁。当条件允许时,我们还让她和丈夫视频等方式联系,看到日夜思念的家人,小王忍不住流下热泪。
温德良与患者家属电话沟通
25日,小王终于达到了停机拔管的标准。医疗队决定为她拔管,眼看着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逐步升高,然后稳定在98%,小王呼吸平顺,生命体征稳定!拔管成功了!小王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原来自己一直被幸运之神眷顾,被医护人员拯救于生死之间。“那么难都挺过来了,一定要加油好起来啊!”我鼓励她说。27日,和小王同日拔管的吴叔已经好转转出到普通病房了。
我们需要这一场胜利,建立信心对于团队来说太重要了。早期在这陌生、狡诈的疾病面前,不少患者在收进来之时已“积重难返”,我们的战斗情绪一度很受挫,心情也十分沉重。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气馁,没有停下脚步。这次成功为病人拔管,对一直处于高压状态的医护人员们来说,是一针强心剂。以个性化救治方案实现精准救治,我们做到了!
拔管后,温德良与小王合影
用ECMO为一例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闯关”
2月23日,病房里另一名患者,42岁李先生(化名)出现了险情,出现了血氧饱和度低,双侧气胸、肝功能受损、循环不稳定、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高条件的机械通气下已经无法支撑他的基本生存需要,若不及时施救将因发生呼吸衰竭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关键时刻,在广东医疗队总指挥张挪富副院长、ICU主任徐远达主任的组织下进行了科内讨论,最终讨论意见认为该患者有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指征。
当天下午,我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同事陈维校医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席寅等医疗队队员完成了置管前的血管评估:该患者体型较大,血管较深,颈型较短,凝血功能差,会为建立血管通路造成不小的障碍。
但经数个小时的努力,我们通力配合成功给患者用上ECMO,为后续的肺部治疗及器官功能的维持争取了时间。这是协和西院ICU广东团队来援后的首例ECMO。
温德良(右一)、陈维校(中)和席寅(左一)为患者上ECMO
ECMO被誉为“魔肺”,可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为患者的原发病治疗争取时间,争取最后一线生机。ECMO运行一段时间后,待患者各器官机能有所好转后可逐步撤机。
李先生肺部损伤严重,且长时间的呼吸机通气已有气胸等气道损伤等情况出现,不容再拖延。在ECMO上机前医生需要在患者一侧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建立血管通路,从下腔静脉引出静脉血后再经膜肺进行血氧交换后再回输至上腔静脉、直至右心房,再完成肺循环。
我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7年开展ECMO已有50多例,成功救治了不少患者。但厚重的防护服、汗水模糊的护目镜、以及患者偏胖的体型和位置过深的股动、静脉,让操作变得异常困难。我和队友们弯腰俯身,经过数个小时紧张的操作,成功为李先生搭建好ECMO血管通路。
当时我的护目镜上全是雾气和汗水,完全是靠着以往积累的丰富的血管手术操作经验,用手感和触觉来弥补视觉的局限!但上了ECMO并不代表患者就万事大吉了,闯过这一关后,患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一支熟悉ECMO的医护团队对患者进行24小时监护,要密切关注感染情况以及ECMO的运转情况,包括后期若需要使用肝素抗凝时,需根据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同时,还要对其他器官也要加强维护,防止缺氧性损伤发生等等,这些都是极具难度的考验。
目前,上ECMO后的李先生的血管活性药物可逐步减量,其他生命体征也基本平稳。救治重症患者的攻坚战仍在继续!